邓稼先先进事迹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邓稼先先进事迹》,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邓稼先的简要事迹简介 篇一

我读了一本好书——《邓稼先》。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那种艰苦创业的意志、勇于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对《邓稼先》这本书一拿起来就爱不释手。

邓稼先接到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带领寥寥无几的科技人员,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筹建核武器研究院。他作为理论设计负责人不得不从头做起,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中国从未造过原子弹,加上国外封锁,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他边读书边研究,边备课边讲学,备课到深夜就在办公室里睡一会儿,天亮了继续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路时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骑车回家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经过含辛茹苦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把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轮廓勾出来了。

为了核武器研制成功,邓稼先甘愿奉献出一切。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也侵入了放射物。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工作。有一次,他坚持要自己去装管,并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甚至他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时仍想参加会议。

邓稼先回到北京之前,有15次亲临现场指挥试验队的工作。有时,一月之内从工厂到试验现场几千公里往返几次,常常是一下飞机就工作,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呈现着一颗耿耿报国之心。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饱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的耳边时时回响着卢沟桥的炮声,敲打着他为祖国研制核武器的激情。到杭州开会游览岳坟时,他特意站到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石碑前,神情激动地请求同志们:“来,请给我在这里照张相!”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谱写“精忠报国”新曲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的事迹 篇二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

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占领北平的日军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

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启航,向大洋彼岸驶去。临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离开中国时的诺言--“我学成,一定回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这一天被历史铭记。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曾说过:“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1979年某一天,在某试验基地,新型核弹实验开始--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却没有爆炸,很多人都惊住啦。在场的技术人员正想询问邓稼先时,却意外地发现“老邓”在往试验场跑去。

作为物理学家,他不是不知道辐射核心区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荣耀,他头也没回,现场没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当值的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弹体的那一刹那,生命的倒计时也启动了,他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邓稼先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医院的医生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毒药了?毒性这么大,身体竟被破坏到这样?”邓稼先什么都没有说,短暂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滩。

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这时邓稼先的身体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没有人知道。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边,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可就是这样,在生命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写他一生的积攒,写他最后的思考。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

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三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于北京,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的。并叮咛人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在研制原子弹期间,邓稼先患了癌症,因为他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只身一人跑向前去,拿起原子弹的碎片在手里仔细检查。他的妻子知道后,强拉邓稼先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大家大吃-惊,邓稼先的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中央尽了-切力量,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在家人的搀扶下,邓稼先坐进去并且只转了一小圈,就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我非常敬佩邓稼先,因为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邓稼先,那我就用“精忠报国”这个词语,因为邓稼先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永远铭记!

邓稼先的事迹 篇四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子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同住一室。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期顿高等学校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这可以用下面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几时从父亲口中尝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经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选择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当为稼先庆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邓稼先先进事迹》,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65 6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