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最新5篇

发布时间: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座谈会汇报材料 篇一

一是上级舆情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县区舆情信息工作的监管指导。让县区舆情信息工作单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当前最新的舆情动向,得到市部对县区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指导意见,上传下达,查漏补缺。

二是上下联动,实现平台共享。县区网上舆情监控平台还很不完善,技术力量也不到位,如果能得到上级舆情监管部门的技术支持,对我们的工作将会是很大的改善。

三是县区舆情工作底子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希望市里经常组织业务培训,让县区舆情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市里边的先进工作做法,提升政治觉悟,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平。

舆情信息 篇二

“见死不救”入罪能根绝惨剧吗?

近日,备受瞩目的佛山遭两车碾压女童笔者一直在关注。很心痛的是被辗压女童小悦悦于今日凌晨2时许,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可怜的孩子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反思是:如何阻止社会冷漠到冰点,如何杜绝此类灭绝人伦的惨剧重演?对此,有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入罪?即便入罪,就能根绝惨剧的发生吗?笔者认为,要从道德、良知、制度、法律等多方面入手,“顽疾还需用猛药”。

网友认为,应有起码的反思。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并为之痛心、义愤的人,不妨放下报纸、走下道德审判之台,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不会同样“理性”地做出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们同样的选择吗?我真的有勇气像 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 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伤不如碾死”的“最优选择”„„其实,每一个“我”,都可能成为那7分钟里冷漠走过血泊中的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每一个“我”,恰恰随机性地构成了那7分钟里面对一个亟须救助的幼小生命却无所作为的“看客”!

网友要求,需营造一颗平凡的良心。自古至今,都有道德圣人在、道德楷模在。尽管他们都具有别样的感召力,都能带动更多的人向善,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光靠这些圣人楷模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的平凡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而人的社会所以高贵,所以温暖,就在于无数的平凡人都有其道德,都有其良心。这个道德,正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底线。这个良心,则是评价人性最基本的尺度。我们的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平凡良心的建树,就是平凡人对良心的守候。而良心、道德感的生长,或有遗传的因子在,但更多的则是靠社会的培育,靠从零开始的长成。良心生长得有多大,道德感生长得有多高,就看这培育力有多强。

网友建议,制度的补助不可或缺。但如何才能告别冷漠呢?如果满天下尽是南京彭宇案的不公,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常常流血又流泪,冷漠将只能像传染菌一样,越传越大,越传越危险。因此,我们不得不既叩问内心,也叩问制度。河北聂树斌冤死16年了,真凶早已招认,可冤魂迄今得不到正式的平反,这是司法的冷漠;大街小巷里串行的小贩们被某些暴力城管极尽殴打之能事,这是公权力的冷漠„„用放大镜去观察冷漠,去监督冷漠,让冷漠越来越少,这个社会才能从整体环境上越来越温暖。而当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成的时候,当人们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品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的时候,人间不仅有自发的真情,亦有制度的补助,冷漠又岂会横行?

网友期望,法律应引导,不能再默然。当现有的道德调整力量,已经不足以引导社会风气从善,法律就必须介入,帮残存的道德力量一把。社会化立法过程一 再证明这一规律。法律是上升为法律条文的道德规范。法律与道德之间固有的关联,决定在道德沦陷时法律可以大显身手。“小悦悦”事件已经冲破了人类所能拥有 的道德和社会底线,唯有法律介入,方可借助法律的引导、教育、惩戒、褒贬等功能,弘扬“见义勇为”美德。

网络舆情信息写作有什么技巧 篇三

网络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一、关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几个理论问题

1、对舆情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或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上述这个关于舆情的概念比较抽象,要想真正弄明白也非易事。对于基层舆情信息

工作者而言,无须刻意追求它的更深奥秘所在,只要有所了解就行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这样几层涵义:一是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是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换句话说,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2、对舆情信息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

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也可以其他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文字(也可有其他方式)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无机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文献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舆情因变事项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3、对舆情信息工作基本内涵的把握

就宣传思想战线这个特定工作领域而言,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特指在中宣部直接领导、组织、协调下的,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单位和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围绕因应特定舆情因变事项产生的相关舆情,通过收集、整理、上报舆情信息,并对决策者相关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简单说,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我们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二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作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宣传思想战线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二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

二、舆情信息工作的常用技巧

说到技巧,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技巧之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一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是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三是从民间收集的信息。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技巧之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莫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因变事项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己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技巧之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是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三是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技巧之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是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xx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你很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五中全会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技巧之五:报送舆情——正确选择舆情报送的对象

舆情信息报送对象的选择,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舆情信息工作的任务是为决策服务、为领导服务。就一个地区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服务的对象有二个:一个是为上级党委和政府服务;一个是为同级党委和政府服务。比如,某市委宣传部的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它的服务对象一方面是省和中央,另一方面就是本市市委和政府。对上服务和同级服务同样重要,决不可人为偏颇。就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做好两个服务,主要是要选择好舆情信息报送对象问题。

一是要研究舆情区域性特征。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以一定的舆情空间和区域为载体的,因而舆情效应的直接影响力将随其空间、区域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舆情的影响范围,我们可以把舆情分为“区域性舆情”和“全局性舆情”两大类。一是区域性舆情。是指发生在特定地区(如某市、县、乡等),而且只对舆情发生地局部有直接影响的舆情。产生“区域性舆情”的舆情因变事项一般具有“地方性”。比如,某市政府出台了某项政策,当地民众对该项政策的思想反映,显然只对当地政府的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对其他地区不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说,“区域性舆情”研究的作用是为区域内决策者决策服务的。二是全局性舆情。是指发生在特定地区,但对全国而言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国家最高决策层有直接影响的舆情。“全局性舆情”也可称之为“全国性舆情”。它的主要特点是,舆情效应的影响范围较大,而且影响面也较广。产生“全局性舆情”的必要条件,是激活全国性民意的,在全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存在趋同性的舆情因变事项。“区域性舆情”与“全国性舆情”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会因某些因素的变比而相互转化。比如,“孙志刚事件”和“刘涌案事件”,尽管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广东和辽宁,但因为其在全国民众心目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所以,由这两个事件而引发的舆情就从区域性扩展到了全局性,因而也就自然地演变成了“全局性舆情”。就一般而言,上报上级的舆情应以全国性舆情为主;报送同级党委的舆情应以区域性舆情为主。

二是要把握舆情报送的范围。在报送同一级党委的舆情信息时,有时还要考虑报送范围问题。比如,我省的《专报》、《要报》、《摘报》、《清样》等不同舆情刊物,报送的部门、领导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对市、县(区)的同级服务上表现的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就一个市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什么样的舆情报市委书记和市长,什么样的舆情报常委和副市长,什么样的舆情报人大、政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合理确定舆情信息报送范围,对于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功能,提高舆情信息的影响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好务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是要注重舆情报送的程序。舆情信息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一般而言,舆情信息的报送要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和签发。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领导工作忙、会议多,经常不在家,而舆情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又很强,有时等领导审完后,其实效性就没了。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怎么办?经验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放权问题;二是稳妥原则。对上报上级的舆情只要不涉及本地区负面的东西,应放权给具体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同志,授权他们自我把握及时上报;对报送同级党委和政府的舆情信息,一般为稳妥起见,应由主管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把关为宜。如果分管领导不在,可让其他领导或常委部长亲自过目。总之,舆情信息报送是件严肃的事情,各地情况不同,也不可能套用一个模式。但不管怎样,程序要服从结果,只要对舆情信息工作有利,采用什么样的程并不重要。

充分做好舆情工作,才能更好帮助相关领导体察民情、了解民生、倾听民意。

舆情信息 篇四

舆情信息

概念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或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的基本介绍

上述这个关于舆情的概念比较抽象,要想真正弄明白也非易事。对于基层舆情信息工作者而言,无须刻意追求它的更深奥秘所在,只要有所了解就行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这样几层涵义:一是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是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换句话说,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舆情信息”的基本概念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

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也可以其他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文字(也可有其他方式)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无机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文献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舆情因变事项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

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常见的舆情信息网站

一、复旦舆情研究实验室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是国内最大的专业化舆情研究与舆情监测数据平台。它基于复旦大学强大的师资和科研实力,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跨学科科研及服务团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提供包括舆情监测、文本分析、舆情报告、舆情排行榜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是了解网络民意,进行舆情预警、监测、分析与研判的重要平台。

二、人民网 舆情频道

人民网舆情频道正式运营于北京奥运会前夕,是官方主流媒体中第一个舆情专业频道,她的开通为增加舆论导向的有效性,反映多元化舆论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包括“论坛热帖排行、热点舆情专题、博文推荐、论坛聚焦”等栏目,为读者及时提供各个网络社区/BBS、论坛、博客中的舆情热点和舆情研究、实践工作的最新信息。

三、南方网 舆论兔

“舆论兔”是南方网动漫频道全力打造的一个经典角色形象,兔子拥有温顺、安静、憨厚可爱等性格特征。作为动物界弱小的动物,它就好比现实生活中那些弱势群体。该角色形象出自南方网动漫频道系列动画《叮•当•兔的舆论生活》。该系列动画片针对社会上关注的现象,反映群众的心声,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进行讽刺,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

“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内涵

就宣传思想战线这个特定工作领域而言,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特指在中宣部直接领导、组织、协调下的,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单位和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围绕因应特定舆情因变事项产生的相关舆情,通过收集、整理、上报舆情信息,并对决策者相关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简单说,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我们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一、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二、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作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宣传思想战线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二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三、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

常用技巧之“收集舆情” ——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说到技巧,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一、媒体上收集信息 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

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

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三、从民间收集的信息

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常用技巧之“抢抓舆情”

——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

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 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因变事项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 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常用技巧之“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

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 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三、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

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常用技巧之“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有敏锐的舆情意识

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在情感中寻找灵感 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你很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五中全会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常用技巧之“报送舆情”

——正确选择舆情报送的对象

舆情信息报送对象的选择,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舆情信息工作的任务是为决策服务、为领导服务。就一个地区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服务的对象有二个:一个是为上级党委和政府服务;一个是为同级党委和政府服务。比如,某市委宣传部的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它的服务对象一方面是省和中央,另一方面就是本市市委和政府。对上服务和同级服务同样重要,决不可人为偏颇。就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做好两个服务,主要是要选择好舆情信息报送对象问题。

一、要研究舆情区域性特征

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以一定的舆情空间和区域为载体的,因而舆情效应的直接影响力将随其空间、区域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舆情的影响范围,我们可以把舆情分为“区域性舆情”和“全局性舆情”两大类。一是区域性舆情。是指发生在特定地区(如某市、县、乡等),而且只对舆情发生地局部有直接影响的舆情。产生“区域性舆情”的舆情因变事项一般具有“地方性”。比如,某市政府出台了某项政策,当地民众对该项政策的思想反映,显然只对当地政府的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对其他地区不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说,“区域性舆情”研究的作用是为区域内决策者决策服务的。二是全局性舆情。是指发生在特定地区,但对全国而言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国家最高决策层有直接影响的舆情。“全局性舆情”也可称之为“全国性舆情”。它的主要特点是,舆情效应的影响范围较大,而且影响面也较广。产生“全局性舆情”的必

要条件,是激活全国性民意的,在全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存在趋同性的舆情因变事项。“区域性舆情”与“全国性舆情”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会因某些因素的变比而相互转化。比如,“孙志刚事件”和“刘涌案事件”,尽管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广东和辽宁,但因为其在全国民众心目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所以,由这两个事件而引发的舆情就从区域性扩展到了全局性,因而也就自然地演变成了“全局性舆情”。就一般而言,上报上级的舆情应以全国性舆情为主;报送同级党委的舆情应以区域性舆情为主。

二、要把握舆情报送的范围

在报送同一级党委的舆情信息时,有时还要考虑报送范围问题。比如,我省的《专报》、《要报》、《摘报》、《清样》等不同舆情刊物,报送的部门、领导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对市、县(区)的同级服务上表现的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就一个市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什么样的舆情报市委书记和市长,什么样的舆情报常委和副市长,什么样的舆情报人大、政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合理确定舆情信息报送范围,对于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功能,提高舆情信息的影响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好务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要注重舆情报送的程序

舆情信息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一般而言,舆情信息的报送要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和签发。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领导工作忙、会议多,经常不在家,而舆情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又很强,有时等领导审完后,其实效性就没了。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怎么办?经验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放权问题;二是稳妥原则。对上报上级的舆情只要不涉及本地区负面的东西,应放权给具体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同志,授权他们自我把握及时上报;对报送同级党委和政府的舆情信息,一般为稳妥起见,应由主管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把关为宜。如果分管领导不在,可让其他领导或常委部长亲自过目。总之,舆情信息报送是件严肃的事情,各地情况不同,也不可能套用一个模式。但不管怎样,程序要服从结果,只要对舆情信息工作有利,采用什么样的程并不重要。

舆情信息 - 副本 篇五

五莲一中:王旭明: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4年11月

这两天,王女士心血来潮给儿子做了一个测试,让儿子以喜好程度对所学科目进行一个排序,儿子给出的排序是:体育、美术、音乐、写字、科学、英语、语文和数学。

被公认为主科的语数外整整齐齐地被排在了其他学科的后面,而作为母语的语文被排在了最近常常与它同时被提起的英语学科之后。王女士的儿子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不错的小学读三年级。‚儿子说语文课除了写生字、听写,就是讲课文,老师讲的跟《教材全解》(一种教学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没意思。‛

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很多人会说,关键因素是高考。现在,随着国务院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回归教育本质、回归学科本源无疑是改革的方向。

什么才是语文学科的本源?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在不久前刚刚举行的亚洲教育论坛上,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传统文化内容增加到50%

王旭明对于那名三年级学生的排序结果并不觉得意外。在他看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语文的路子走歪了,不仅学生们不喜欢学习语文,而且通过十几年的学习,他们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

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

现在有不少人提出应该在教材中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王旭明认为,语文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母语学科的规律,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语文当中加大比重就是一种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和回归。

虽然如此,真的在教材中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仍不是易事。

‚在教育部‘一纲多本’的指导下,我们出版社在2001年就出版了一套语文教材,古文比重相对来说较大,初中的一套教材共有7个单元,其中有两个是古文。‛王旭明说,确实,对于是否应该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觉得古文过于难繁,有人觉得与孩子现实生活离得太远。

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指出:‚历久弥新是古代经典的特征,因为所有那些流传下来的都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价值等观念的,不符合的就会被渐渐地淡忘。‛

‚现在,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启动,这套初中的教材由原来的7个单元减为6个,古文单元仍然是两个,跟以前相比所占比重其实是增加了。即使如此,我们还在绞尽脑汁增加古文的比重。‛王旭明说,他们在小说单元中又加入了两个白话文小说单元,其实这类小说也有古文色彩。现在这套已经修订的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已经占到了35%左右。小学教材则在每册书最后都增

加一个传统文化单元,‚我个人以为,小学甚至可以增加到50%的古诗文和其他传统文化内容。‛王旭明说。

学古文既不能摇头晃脑也不要R&B

不过,在王旭明看来,社会上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误区。一种是纯粹为了背诵而把古诗词配上现代音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王女士介绍,她儿子从上一年级起就在每天早读时间听古诗词的音频,后来,为了让孩子们记忆得更快,老师把音频发到了班级邮箱,让学生下载后在家里继续听。‚我一听差点背过气去,你能想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用《最炫民族风》(流行歌曲)中的说唱部分演绎出来是什么感觉吗?!‛王女士说。

虽然中华教育在历史上非常推崇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一种积累、一种熏陶,但是,当把所有古诗都用上R&B节奏后,古诗词的意境就没有了,熏陶就变得遥不可及了。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一说中华传统文化就给孩子们穿上古代服装,然后摇头晃脑地背诵,甚至还要拿腔拿调地吟诵‛。王旭明说,这些做法都太注重形式,适宜少数学生的才艺表演,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读、背和感悟就挺好‛。

就在刚刚结束的亚洲教育论坛上,一位来自四川省的基层语文调研员在发言过程中就声情并茂地‚吟唱‛了一首古诗词,‚有

谁知道古人是怎么读诗词的?!这种拿腔拿调的吟唱更像是一种表演,对孩子的学习和理解没有多少帮助。‛王旭明说。

语文教材要增加口语交际内容

作为一个曾经‚很会发言‛的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说‛似乎更加敏感。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国外参加国际书展,让我真正着急的不是书多书少的问题,而是我们中国人不会说话的问题。‛王旭明说。

王旭明介绍,在一次书展上国内一家出版社举行了一个图书推介会,会上他们要介绍一本记录日本在亚洲侵略的罪证的书。这么好的一本书,但是进行推介的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讲话时不仅时间冗长,而且所说的话几乎都是复句。‚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听不懂,更别提那些外国人了。‛王旭明说。

按理说,语文的能力应该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后两个能力上,甚至说只放在了‚写‛上,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放在了‚考‛上。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就很重视‘说’的,古书中的‘苏秦游说六国’、‘晏子使楚’等故事都在告诉人们语言的力量。‛王旭明说。

但是,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专门进行说话训练的课程,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合理、幽默地表达思想,而是‚只会讲官话套话,其实是在重复着废话‛。

‚我们的教材应该增加口语交际内容。‛为此,他介绍说,新修订的这套教材口语练习力求接地气,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有题目编写组都反复推敲,增加对话交流。王旭明说,一定要努力使学生将来能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听众用合适的语言顺利地表达自己。

教师是语文教育改革中很难搬的一座山

教材、评价、教师、教学过程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4个方面,‚评价和教师是两座最难搬动的山。‛王旭明说。

现在中小学课堂非常流行研究课。通常一节研究课是这样的:老师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得出结论。‚但是,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地进行引导?‛王旭明说,大多数老师完成了一个司仪的工作,把思考问题发配下去,然后依次点名让学生发言,很少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切实的引导和启发,最常听到的是‚××同学说的非常好、××同学讲的很有道理……‛

‚我们现在仍然是热热闹闹地搞表面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骨子里的语文应试教学。‛成都市一所小学的黄校长说,要想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源,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据了解,目前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在进行修订,随着教材修订结果的颁布,语文教育无疑还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教育和语文教育都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上,这时候我们尤其要回到

常识,尊重常识,捍卫常识。‛王旭明说。

因此,对语文教育无论是点赞还是痛骂,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要想方设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正如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中国人必须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这是像一杯透明的泉水那样纯粹、透明的真理,还需要别的理由吗?‛

作者:岳成坤 单位:五莲一中 手机号码:***

五莲一中:统一涉及黑心油事件 食品安全让人忧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4年11月

媒体10月27日获悉,台湾统一集团出品的19款产品因使用顶新问题牛油而采取预防性下架,其中包括葱烧牛肉风味方便面、7-11麻辣关东煮等。记者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商渠道发现,标注‚台湾直达‛、‚原产地:中国台湾‛的统一方便面仍然有售。

台湾顶新黑心油事件愈演愈烈,在劣质猪肉之后又查出问题牛油,而这一次康师傅的老对手统一企业也中枪。记者昨天从统一企业中国公司了解到,台湾统一的19款产品使用了顶新问题牛油而采取了预防性下架。尽管统一称大陆市场未涉及,但其天猫旗舰店上仍有问题商品销售。 19款产品涉黑心油

台湾统一声明,统一企业于10月23日接到子公司精制牛油

供应商‚统清股份有限公司‛通知,今年6月进货的一批5.57吨精制牛油,货源来自‚顶新制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批问题油涉及台湾统一19款产品。

对于这批问题牛油,统一企业表示是向统清购入,而统清又是通过台湾三菱商事公司从顶新制油代订的,这批问题牛油的源头依然是黑心油事件公司—越南大幸福油脂公司。

据台湾食药署介绍,这19款产品几乎都是民众常吃的,包括统一面葱烧牛肉风味、满汉大餐葱烧牛肉、满汉大餐珍味牛肉、来一客牛肉蔬菜、川辣牛肉及精炖牛腩风味杯、阿Q桶面红椒牛肉风味桶,还有7-11麻辣关东煮等。统一企业表示,公司已实行预防性下架,并启动退货机制。 天猫旗舰店仍有售

统一中国公司昨天也给记者发来声明表示,台湾统一预防性下架的产品均未在大陆地区销售,同时大陆统一也从未进口台湾问题油品作为产品原料。

根据台湾统一的声明,19款产品中17款为方便面产品。记者昨天在淘宝、1号店、京东商城等电商渠道发现,标注‚台湾直达‛‚原产地:中国台湾‛的统一方便面有售,包括满汉大餐、阿Q桶面等。不过这些产品标注的生产日期差别很大。

记者在天猫统一企业旗舰店发现,商城已挂出了台湾方面的预防性下架声明,并对4款产品做出了下架处理。不过记者发现,商城仍在售的满汉大餐珍味牛肉面187g,产品有效日期为2014

年7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正是17款需要下架的产品之一,但为何还在继续销售,商家未有说明。

作者:岳成坤 单位:五莲一中 手机号码:***

五莲一中:路人无视大妈摔倒求助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4年11月

29日,在苏州阊胥路,一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在马路上,造成腿骨骨折,结果在10分钟的时间里,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中,没有一人上前去扶她,甚至她对着围观者大喊‚是我自己摔倒的,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一名开车路过的小伙子,停车跑过来报警并扶起老人。

老人说

没想到自己也能遇上这样的事

29日上午9点半左右,唐大妈穿着雨衣、骑着自行车,在苏州市区的阊胥路上行驶。在快到新市桥的时候,遇到红灯,唐大妈一刹车,由于雨天路滑,车子打滑,整个人就倒向了一侧,自行车压在了身上。

唐大妈想爬起来,发现左腿疼得厉害,无法动弹。很快,唐大妈身边围聚了二三十人。她说,自己可能受伤了,需要别人来扶一下,但围观者中‚没有一个站出来‛。

5分钟过去了,雨越下越大,唐大妈浑身湿透。又冷又疼的她想到一个办法,‚我以前看新闻里说过这样的事,就对着那些人说,‘麻烦你们先帮我把身上的自行车移开,是我自己摔倒的,绝对不会讹你们!" 不过,唐大妈的‚预先保证‛并没有换来围观人群的信任,依旧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她。‚我今年65岁了,没想到自己也能遇上这样的事,当时真是心酸得不得了,人躺在湿地上,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10分钟过去了,围观人群在扩大,依然不见有好心人伸出援手。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小伙子拨开人群,走到唐大妈身边,先把压在她身上的自行车挪开,简单询问了情况后,让她先别动,用雨披帮她盖好挡雨后,立马给110打了电话。

很快,一名辅警赶到现场,小伙和辅警一起把老人扶到了路边。随后,唐大妈被送到医院,经过检查是左腿骨折。唐大妈回忆,当时小伙子是开着车的,‚他把车停在了对面,然后就跑到我这边来了。‛

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唐大妈说,小伙子的行为让她非常感动,‚多亏那位小伙子,不然我还不知道要在地上躺多久,真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唐大妈还说,经过这件事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以后在外面遇到有人倒地,我肯定会上去扶一把!‛

扶人者说

我也干过记者 不扶良心过不去

就在现代快报记者寻找这名好心小伙的时候,唐大妈突然想起来,她老伴在她摔倒的那段时间曾经接到过一名年轻男子的电话,‚他告诉我老公我摔倒了,在哪里,让我老公赶快过来。‛

打电话的‚神秘人‛,很可能就是扶起唐大妈的好心人。记者拨通电话号码,意外发现这个人竟是辞职开面馆的张顺,他曾经当过记者,快报前不久刚刚采访过他。他笑着说,自己只是碰巧路过,看到老人躺在地上,就上前把她扶起来了,‚这么点事情,没啥好报道的嘛!‛

张顺说,看到老人躺在地上,身上还压着一辆自行车,周围却没人上前帮忙,没多想就上前把老人扶了起来。他说自己做过记者,也曾报道过类似事件,‚要是遇到不扶的话,自己良心上肯定过不去。‛

作者:岳成坤 单位:五莲一中 手机号码:***

五莲一中:汉中23岁孕妇家中遭遇强拆 被拖走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4年11月

对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23岁的张女士来说,10月24日有些屈辱:穿睡衣在家睡觉的她,被几名男子强行拉到房外。很快,她家被强拆。就此,开发公司表示,强拆确实‚有些过分‛。

穿睡衣的她被强行拉到房外

10月25日中午,南郑县汉山镇南一环路路北,一间残破不堪的房前,46岁的南郑人张建林一脸茫然。一天前,他的房子被强拆,家具什么的全被埋进废墟。如今陪他的,只有借来的一张钢丝床和一张被子。他23岁的女儿,房子强拆时在家,现在失去联系。

‚强拆时,我女儿一个人在家睡觉,她的手机还没来得及拿出来。‛张建林痛苦地说,已经有两个月身孕的女儿,当时穿的睡衣,被几个男的强行拉到房外,女儿觉得受辱,就跑了,现在也没联系上。

不愿具名的女邻居介绍,当时先是一辆挖掘机来准备拆房子,张建林的女儿被惊醒,就起来看怎么回事,结果就被几个男的强行拉到房外。‚她只穿着睡衣,估计心里难受死了。‛

开发公司表示:强拆确实‚有些过分‛

华商记者从南郑县汉山镇政府获悉,知晓张建林家被拆掉,目前,镇政府正协调处理。

10月25日中午,开发公司—江西高安市鸿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郑分公司负责人称,在10月24日,确实对张建林房屋进行强拆,之所以强拆,是以为张建林违约在先。其出示的房屋

拆迁协议写到:张建林在15日之内自行拆除房子,逾期不拆,将由开发公司自行处理。协议时间为2014年9月19日。协议上还有张建林签名、手印。对这份协议,张建林介绍,字是他签的,但却是开发公司逼他签的。对于‚强行将家中睡觉的女士拉出房外,并且还没搬出家具等就强拆‛的问题,该负责人坦言:有些过分,但他们是按照协议办事。

每每听到‚强拆‛这个敏感的字眼,总是跟暴力拖不了干系,导致爆发舆情危机。拆迁人可谓‚胆大妄为‛,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在强拆事件中,被拆一方中有人被火烧死、被铲车碾死、被活埋、被打死、被拖走的事件都曾被新闻媒体曝光。如2010年10月底,复旦博士孟建伟的父亲孟福贵因遭遇暴力拆迁被害。而同时被打伤的邻居武文元,左手四个指头被打断,全身多处淤青。据2013年10月央广网《中国之声》报道,因婆婆为拆迁对象,湖南长沙市天心区的小学教师谭双喜收到区教育局通知,将其调往拆迁指挥部工作,直至婆婆签订拆迁协议。可谓费尽心机。据2010年5月央视《新闻1+1》报道,淮安一户人家的两位老人在大白天被一群人强行拖到室外,自家190平方米左右的3层楼房随即被强拆,最后却得到一句‚拆错了‛的回复。2010年10月,年过六旬的合肥市民赵良芝正在家门口洗衣服,突然被几个年轻小伙强行拖上一辆汽车后丢弃在城外,身无分文的赵良芝在路人帮助下回到家后,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拆得面目全非。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拆迁的人如此猖狂,如此胆大妄为,不由的让人叹息。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这些人上面肯定有势力或者为了执行所谓的‚力度和效率‛,反而很少强调依法进行,强拆进度只快不慢,并没有因为某个事件而停止,这样的强盗行为,责任部门在监管上有很大的缺失。

作者:岳成坤 单位:五莲一中

手机号码: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网络舆情信息简报》,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44 9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