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最新5篇】

发布时间:

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那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篇一

真正的普京时代的开始

随着俄罗斯首富、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治国模式的转折,这个转折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的一场大转变。政治上的转变表现为叶利钦时代"家族"势力的失势和被称为原克格勃的"强力集团"占上风,普京现在可以在对自己完全效忠的专家治国的"自由民主派"和"强力派"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这标志着后叶利钦时代的结束,真正普京时代的开始:放弃了叶利钦时代的混合制的领导模式---在3个派别间搞平衡充当判官的角色,摆脱了与旧帮派的联系,以一个完全独立的形象,开始在政坛和经济生活中独立施展拳脚,全盘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普京的治国理念是要建立强国新结构:政治上从原来的叶利钦的"可控民主"向"强力集权"转化,使社会、经济、政治阶层完全受政权控制。经济上从原来叶利钦时代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向"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实行"有管理的市场经济",即:既不是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前几年照搬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中实行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走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有管理的市场经济道路。

2003年5月16日,普京在杜马发表的大政方针的演讲把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他提出的目标是10年内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翻。然而,若仍然延续现在的经济体制,既不能保障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能保障俄罗斯的腾飞。实现腾飞的重要保证是俄罗斯的原材料---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矿产的收益。这些收益决定了俄罗斯能否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其中最关键的是碳氢化合物,因为碳氢化合物占出口的40%及税收收入的25%。

在普京的宏伟目标前,霍多尔科夫斯基却是一块绊脚石。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寡头资本主义的代表,在叶利钦时代是"趁着苏联解体的混乱摄取国家财产的盗贼",是"戴着金丝绒手套"掠夺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反制度角色,破坏了"政府和财阀"达成的协议,暗中支持普京政府的反对派,希望削弱总统权力、向议会主导的政治体制转变,并有心挑战总统选举。他还购买媒体左右舆论。这对"强力集团"而言,无疑是向现政府的公开叫板。尤科斯公司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控制着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而且正与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进行谈判,准备把40%的股份卖给美方。可以想象,尤科斯公司将近一半的资产要落入美国人手中,这涉及到未来俄罗斯战略资源的控制权问题。在目前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能源的情况下,霍氏的做法对普京的强国战略的实现构成了障碍。因此,在以上政治和经济因素下,霍氏的突然被捕就不足为奇了。

在普京的第一个任期里,由于受制于"家族势力",普京在经济方面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但在对于对抗政府的寡头的斗争中,却颇为强硬,致使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等逃往国外避难。普京的第二个任期已没有悬念,霍氏事件虽然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但顺应了民意。霍氏事件后,普京仍获得70%以上的支持率,故打击财阀从政治上有利于争取选民的支持,从而使他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在第二个任期里,普京计划通过打击寡头插手政治、加强国家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反垄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经济振兴。这些工作都需要逼迫寡头把国家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强国目标(因为占人口4%的寡头,却占俄经济的80%)。

霍氏事件对俄造成的经济、政治影响

一、霍氏事件对经济的影响

1、对股市的影响

对俄罗斯而言,霍氏事件虽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不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2003年10月27日尤科斯公司的股票暴跌了近20%,股市其它主要品种也大幅贬值,同时,在10月30日尤科斯150亿美元的股票遭冻结,但股票在俄罗斯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与欧美相比是极低的。股价下跌对不持有股票的大部分国民来说,不会产生影响,风波过后以开采石油等天然资源企业为中心,股价将很容易实现恢复。

2、对私有化的影响

相当于审计法院的俄罗斯司法部门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俄罗斯法律观点来看,80%的私有化都是非法的。而70%以上的俄罗斯民众反对在原材料方面的私有化,50%以上的俄罗斯民众反对工业方面的私有化。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弊病在于,由过去的国家垄断变成了现在的私人垄断,甚至还有外国垄断,广大群众与这种所有制没有任何关系。而当权者趁机中饱私囊,人民的个人财富在市场经济的名义下被剥夺,许多人由苏联时代徙有虚名的国家财富所有者变成了现在的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尽管如此,从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和民主进程考虑,私有化不会有方向上的改变,私有化的进程仍将进行下去。针对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可能会重新审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担心,2003年11月初,普京强调"我坚决反对修改私有化的结果,即使私有化的结果不理想也是如此。"最近,俄政府已决定对部分军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也证实了这一点。俄罗斯的军工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同样是俄罗斯的支柱性产业。因此,俄罗斯的国有化成份只会逐步下降,不可能重新恢复国有化。所有权不合法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有:1998年以前的私有化得到承认,但必须要支付大笔罚金;对于犯罪案件将严惩;在能源领域,政府将加强干预控制;在其他领域,既要依法行事,也要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霍氏事件对外关系的影响

普京上台实行的是全方位的大国外交战略,目的是要重振俄罗斯雄风,恢复与俄罗斯国家利益相符合的大国地位,成为日益多极化的政治世界中有影响力的一极。而且普京强国复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除了独联体其他国家外,美国、欧盟是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点。但普京不是一味顺从、迎合西方,普京外交突出的方面在于坚持内部事务高于国际事务的原则,突出内部转型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普京在其施政纲领中不止一次地强调,"切实的国家利益,其中包括经济利益,理应成为俄罗斯外交的法则。"因此,在这一原则下,虽然预测到与西方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会对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但普京当局还是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事实上,霍氏事件发生后,欧盟表示严重关注,督促俄罗斯"澄清"尤科斯危机,否则将会阻碍俄罗斯融入欧洲同步发展的进程。美国驻俄大使、白宫发言人都发表了言辞激烈的讲话,美俄高级代表就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进行了秘密谈判。布什总统2003年12月1日亲自打电话给普京,表示关注尤科斯事件及俄罗斯的法制。美国对俄国的态度关系到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如:对外贸易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贷款、外债重组和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等。但是,俄美两国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如:在伊朗、在战后的伊拉克、在中东和平问题进程上、在阿富汗问题上,双方都有紧迫合作的需要。因此,霍氏事件应该不会动摇美俄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普京政府的强硬姿态也表明,政府认为整个事件不会对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对外关系只可能暂时受到冲击。在霍氏被捕两天后,普京明确表态,这是一个独立个案,俄政府不会修改私有化结果,并许诺任何过度热心的检举都将遭到惩罚。普京也急于安抚西方主要国家,并安抚外国投资者,以稳定军心。霍氏事件发生时,普京拒绝会见俄罗斯商界精英,却同意会见外国投资银行家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也符合普京的外交指导思想: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妥协,灵活变通,避免对抗。可以预见,普京将尽一切可能继续与布什、布莱尔、施罗德和"八国集团"其他成员保持良好关系,政府仍然会尽力为西方投资者创造良好条件,外国投资者除了能源领域以外,仍然可以自由投资。但是在能源领域,必须按照政府希望的形式行事。而且,俄罗斯政府若能借此事件煞住国内的非法经营之风,还会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

四、霍氏事件对民主制度建设的影响

从沙俄帝国到前苏联的整个时期,俄罗斯人没有经受过民主熏陶。尤其在斯大林时代,在追求国家军事强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树立和建立与之相应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甚至曾经有过一点的民主观念萌芽,都被迅速扼杀了。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先后提出"民主化、公开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认,极大地混乱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改革所需的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许多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出台实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使民族分裂主义迅速滋长。过热的民主政治改革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也使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叶利钦时代,整个社会在搞不清民主是什么的情况下,而把民主当作一种时髦,当作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当作一个花瓶,结果为个别政客争取权力并大肆敛聚国家财富创造了条件。各党派之间利用民主工具互相倾轧,导致俄罗斯人对民主社会的演变无法适从,国民精神普遍失落,使民众对民主制度的建立缺乏信心和耐心。

普京明白,过激的民主政治改革,会破坏政局的稳定,而要实现"强国战略",政治稳定是关键。回顾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经济形势恶化与政治局势动荡密切相关,几度出现的经济有望回升,都由于政局严重动荡而发生逆转。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出,"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普遍结合起来"、"不机械照抄别国的经验"、"俄罗斯有自古以来的传统价值观,不会成为美国和英国的翻版",这表明普京不会照搬西方的民主,决意摆脱苏联解体后民主社会的演变产生的失落感和茫然状态,要"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进行改革,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的、法制的、有行为能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强力集权是实行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和调控、使市场经济走向有序的道路保证,这对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经济至关重要。

霍氏事件进一步表明,民主建设要服从于国家利益,服从俄罗斯的强国战略,民主建设不能违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通过霍氏事件,可以预见,普京的强力集权将持续相当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通过依靠国家强力集权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迅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克服发展中的贫困落后,以创造民主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发展公民社会,因为没有公民社会的民主不可能具有生命力。这种务实、长期的强力集权,在目前多党制的制约监督下,最终将走向现代民主政治体制。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篇二

大交易后的丹佛和底特律,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掘金在“救世主”比卢普斯到来后,焕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爆破性,他们刚刚击败黄蜂登上了西部第三,而活塞仍落后于东部第四的亚特兰大鹰队两个胜场,在重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在这之前的八场比赛中,艾弗森得分最高的一场比赛只有23分。在加盟活塞后的28场比赛中,他场均仅得到18分,5.6次助攻。对于AI来说,这真是够低的!艾弗森12年的职业生涯最低一年的平均成绩也有22分,艾弗森老了?但比他更老的奥尼尔都还能得到“20+10”,AI更多的是因为无奈。但被人问道个人得分大幅下降的问题时,他的确不再像以前那么敏感、那么介意了。“从前,如果我一场比赛只拿了15或者20分,那大家和我都会觉得我打得糟透了。但现在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的球队拥有许多优秀的家伙。”艾弗森的话听起来更有些“后浪推前浪”的无可奈何。

人们对待AI,总是哀叹其多舛的命运,忽视其内在的韧性。

就在一片看衰声中,艾弗森却出人意料地接连在两场比赛中上演了绝杀对手的好戏。他先是在12月27日对雷霆的比赛中从斯塔基手中接过球,独自一人向对手内线突破,突然一个急停后转身加后仰的跳投,在最后0.3秒出手,中授命中、绝杀了对手:接着又在2009年1月5日对快艇的比赛中,再次上演最后一投的好戏。

“比赛的最后时刻,我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出手机会。能够帮助球队获得胜利,我很开心。”艾弗森在活塞以88~87险胜快艇队后愉快地说。的确,他好久没有品尝过终结对手命运的滋味了,而他最后时刻那个突破后的低手上篮命中,让他重新找回了做领袖的感觉,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而且他的那个两分球也打破了活塞子虚乌有的“星期天魔咒”,迎来了七连胜。这七连胜里五场比赛没有汉密尔顿、两场比赛没有华莱士,对于艾弗森的球迷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这是属于艾弗森的胜利,但对于他本人,关于得分的噩梦仍未结束。

现在的活塞队中虽然艾弗森的名气最大,但为球队的贡献度上他却最低,而活塞的原班人马才是真正攻城拔寨的球员――拉希德华莱士、理查德汉密尔顿或者罗德尼・斯塔基。以艾弗森目前的状态,他更适合“传帮带”。现在的他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无所不能的艾弗森了,因此AI应该试着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老兵,去提携像斯塔基这样的年轻球员,而不是像一个毛头小子一样去冲锋陷阵。可艾弗森那不服输的性格,却要执拗地与现实中的自己为敌,他仍然习惯于突破、虽犀利,但停滞在空中的身躯同样也体现出了岁月的痕迹。他现在获得罚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三分之一赛程过去了,他却只有160次罚球,这跟上赛季的265次相比真是差得太多了 看过比赛你会发现,场上的艾弗森忌惮太多,他的眼神中明显缺乏2001年击败湖人时的自信。

最近活塞的二年级球员斯塔基的表现实在是太抢眼了,出场时间超过40分钟的4场比赛中他已经有两场得分超过了38分。这对于素以得分如拾草芥著称的艾弗森来说,真是个羞辱。斯塔基越强势,艾弗森的得分越在屡创新低,本赛季艾弗森已经有四场比赛得分不足两位数,这在艾弗森职业生涯首发出场的比赛中几乎很少出现。“真是报应。”艾弗森恨恨地想道。在他眼中,斯塔基像极了菜鸟赛季的自己,而自己又像极了当年的队友斯塔克豪斯。

活塞队之所以送走比卢普斯,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培养斯塔基,基于比卢普斯在球迷中的崇高地位和对球队的巨大贡献,在底特律没人能够忍受让状态良好的他打替补,但活塞的年轻化又势在必行,因此AI到来后,其实是在承受比卢普斯让位给斯塔基的痛苦,底特律人自己不忍心下手,只好借刀杀人。“我本命犯天煞孤星,注定无伴孤独一生。”也许就是AI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开赛已经两个多月了,活塞队和艾弗森还在相互地适应,虽然队中没有出现像菲尼克斯太阳队那样的抱怨和不满,但所有人都能看到,艾弗森确实没有为活塞带来飞跃性的变化,而比卢普斯却在那边打得风生水起。“还需要时间。”活塞主教练迈克尔库里只用这几个字解释了艾弗森效应的理由。自从艾弗森转会到活塞后,主教练库里就一直在尝试着各种阵容,普林斯顶大前锋,普林斯打控球后卫,一大带四小(华莱士、普林斯、汉密尔顿、艾弗森和斯塔基)这些怪异阵容都是在适应艾弗森的到来。

众所周知,桑德斯多年的攻守模式早已浸入每个活塞球员的神经纤维里,而艾弗森的打球风格又与这种理念冲突,球员教练间的相互迁就又使得这种的矛盾显得更加格格不入,这也让活塞队一度艰辛无比。从艾弗森下滑的数据统计就能看出,艾弗森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收效甚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活塞的战绩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也不能都怪在艾弗森的头上、只能说库里教练还没有找到使用艾弗森的最佳方式。可如今,艾弗森和汉密尔顿先后受伤迫使球队不得不回到了以前那似曾相识的阵容,随后他们就取得了七连胜,这一突然变故也给了教练一些新的启示,或者一些更大胆的想法:艾弗森可以作为球队的第六人,这不是不可能的。

在1996-97赛季,菲尼克斯太阳队拥有一名伟大的后卫凯文・约翰逊以及新秀史蒂夫纳什。而贾森基德也在开赛20多场后加盟了太阳,然后基德当了十场比赛的第六人,在这十场比赛中,基德场均能拿到10.9分、9.0次助政以及2.3次抢断,在太阳队的轮转中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那一年这三名球员场均能贡献22次助攻、从而为太阳在季后赛名额中争取到了一个有利的位置,这种情况不正与现在的活塞情况类似吗?

艾弗森、汉密尔顿、斯塔基到底该怎么使用?这绝对是摆在迈克尔・库里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碍于面子让艾弗森继续首发,还是把汉密尔顿和斯塔基中的一人按在板凳上,这绝对值得库里剖析的。“我们一直在评估球队的阵容,我们也设想了多种轮转策略,但是我们还没有作出最终的决定。”库里说,“我们参照了联盟中许多有着成功先例的球队。比如湖人的拉玛尔奥多姆,比如爵士的安德烈基里连科,比如马刺的吉诺比利,他们都非常有效率。所以,我们会有一名后卫以第六人的身份进人轮转,这很难决定,但想要胜利,必须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汉密尔顿应该是库里心中铁定首发的人选,主要原因是汉密尔顿缺乏单独制造得分机会的能力,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率领第二梯队的球员发起冲击,而从其他球员的表现和赛场经验来看,“老球痞子”艾弗森似乎比斯塔基更适合最佳第六人。艾弗森有速度、有经验,而且第二阵容中又有阿米尔约翰逊,麦克希尔这样运动能力出众的前锋,也有阿弗拉罗这样的投手,这很像76人时期艾弗森身边的配置,从各个方面考虑艾弗森都是第六人的最佳人选,但是库里也不敢把这个全明星后卫放在替补席上,他无法承担让AI打替补的历史责任。

当年的费城76人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在2001~03年间,联盟人气最高的球星就是艾弗森和维斯卡特,他们球风华丽嚣张,是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但客观地说,2002~03赛季以后,艾弗森的巅峰就结束了。在那时76人总经理就想过把他交易掉的,但艾弗森在球迷间的影响力和票房号召,仍是其他球员不可比拟的,而76人总经理也背负不起“费城罪人”的恶名,所以艾弗森又在费城效力了四年,这耽误了艾弗森的青春也耽搁了76人重建未来,这也正是库里的顾虑,毕竟年轻的库里还没有老尼尔森用人的魄力。

艾弗森的退步没有麦克格雷迪的那么明显,但现在看来让出首发位置,做个超级第六人也不错,安托万・贾米森、克里斯威廉姆斯不也都是在这个位置焕发的第二春吗?

败给了老千

如果A1当年选择继续从事橄榄球运动的话,他可能成为一名传球出色的四分卫,如果他不从事体育运动的话,他可能是集作词、作曲、演唱与一身的音乐人。现在A1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但既然选择了篮球,他就必须承受与欢乐一样多的痛苦。

对于14年前的艾弗森而言,布鲁斯霍恩斯比是山脉乐队的威员,也是最新的格莱美奖得主,他那过人的音乐才华也是艾弗森最羡慕不已的。拜访霍恩斯比可以激励自己克服过去和将来的种种障碍,或许也可以实现艾弗森的音乐梦想。在听说了霍恩斯比还住在自己长大的地方,而且还在跟许多高中同学来往后,这更加坚定了艾弗森拜访的他的信心。在这一点上他们几乎一样,艾弗森当时已是全美篮球界数一数二的高中生,但他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真性情。

在霍恩斯比家的会面是融洽的,虽然格莱美奖座让艾弗森发了一阵呆、但他还是在霍恩斯比的面前炫耀了一下钢琴技艺,接着他们决定去篮球场上较量一番。篮球场绝对是艾弗森的天下,一对一没有人能战胜他,对霍恩斯比来说,这场比试是悬殊的。为了平衡,霍恩斯比制定了一个“规矩”:每人每回合只能进攻一次,当一方投篮不中时,交换球权。霍恩斯比是个钢琴手,所以他的手是不能受伤的,而和他们一同前往的艾弗森的高中教练迈克尔・贝利也总在旁边提醒艾弗森不要伤到霍恩斯比的手。

这种规则让艾弗森很不适应,只能投一次篮,不管球进还是不进,他都要立刻防守,这使他一直无法找到习惯的节奏,而霍恩斯比则对自己定的规则驾轻就熟,他的跳投虽然很怪,但他常常能把球投进,最终他靠着“出千”赢得了赌局的胜利。

当天晚上,艾弗森要回家时,临别前霍恩斯比还火上浇油,略带夸张地说:“我永远不会告诉任何人今天发生的事,因为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最糟糕的事莫过于被一个来自乐队的家伙击败过。”

从那时起艾弗森和霍恩斯比就成了朋友,在艾弗森坐牢的那段日子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当他出狱后,霍恩斯比还和其他名人一道暗中资助艾弗森在一所私人学校完成高中学业。

也许是艾弗森在霍恩斯比家弹得那首《筷子》震撼了这位歌星,也许是艾弗森的音乐天赋唤起了这位歌星的爱心,但也许他们只是臭味相投,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艾弗森退役后想要走音乐这条路,那么霍恩斯比一定会帮助他,如果艾弗森把十年的青春作为赌注的筹码,那么他获得格莱美奖的机会肯定会比NBA总冠军大。

与投篮方式相比,艾弗森更在意篮球穿过球网的声音,这与只重结果的不谋而合,既然艾弗森选择了篮球,那么把最后的青春压在活塞将士身上看来是他早就想好的事。

这是最后一注。

众所周知,桑德斯多年的攻守模式早已浸入每个活塞球员的神经纤维里,而艾弗森的打球风格又与这种理念冲突,球员教练问的相互迁就又使得这种的矛盾显得更加格格不入,这也让活塞队一度艰辛无比。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篇三

方言刑事鉴定是法律语音识别的一种,主要指对涉嫌犯罪行为所涉及方言(含社会方言、个人方言及地域方言等)的语音资料进行识别、鉴定,以推断出未知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地、常住地、经常活动地、职业、性别和年龄等相关信息,从而为侦查提供线索和方向的一种语言鉴定技术。本文从能接触到的新闻材料出发,简要介绍一下中英方言刑事鉴定的实践情况及研究现状,也可以说是在新闻视野下,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的初步探索。

湖南石门金库持枪抢劫杀人案中方言辨认的新闻报道与方言刑事鉴定

2007年12月3日,《长沙晚报》对石门金库持枪抢劫杀人案作了如下报道:

“不许动”三字泄露金库劫匪踪迹。2006年10月23日晚9时,湖南省长沙市石门县一农村信用社发生惊天大案,3名蒙面劫匪闯进屋内并大喊了一声“不许动”,试图抢劫金库,值守出纳员苏艺的丈夫张某起身反抗,被凶残的劫匪一枪毙命……案发后,常德公安机关十分重视。但是由于歹徒都是蒙面、戴手套作案,民警在现场没有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线索。苏艺所能提供的线索仅仅是:3名歹徒为一高二矮,年龄均在30岁左右,体形较瘦,仅说了“不许动”3个字。

与以往类似案件相比,该案线索少,侦破进展缓慢。尽管当地警方展开了坚持不懈的缜密侦查,可狡猾的劫匪却仿佛人间蒸发般不见了踪影。最后,警方只有将案犯在抢劫现场说过带安乡口音的“不许动”作为最大突破口,打算凭借口音逐步锁定疑犯。后来专案组重新询问苏艺,而苏艺所讲述的情况与此前所讲述的情况大体一致,但“不许动”3个字的发音,民警反复叫她模仿并派警察采集大量附近地区的方言样本,在电脑上反复播放让苏艺听,并根据记忆加以比对,最终发现这几个字的口音并不是原来所判断的石门口音,而是带有安乡尾音。由于此前发生的常德“9・1”大案的首犯张君等人作案时也操着一口普通话,曾误导了民警的分析导致判断失误,最终影响了破案效率。专案组民警根据这些经验,再加上多方分析改变判断,将“不许动”一语锁定为安乡县方言,然后根据各种判断将嫌疑面再度缩小,将首犯唐业炎逮捕。最后,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从这一案件的侦破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没有在刑事侦查中自觉运用与方言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刑事侦查中的方言鉴定还停留在原始的声语辨认层次上。尽管现在全国各地的刑事鉴定部门已经有非常发达的声纹鉴定技术,且该技术也将方言声语辨认作为鉴定对象之一,但主要是在纯物理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或其他非语言学技术层面上对方言进行刑事鉴定。就连国内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也认识到,目前在中国的环境内,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借助仪器进行语音的声学分析,侧重于语音的质量分析,而运用语音学的方法进行语音分析目前尚未系统展开。①这一现状严重降低了破案效率。关于这一点,在常德“9・1”抢劫案前期,由于警方对方言缺乏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作的错误判断及湖南石门金库持枪抢劫杀人案中对方言判断、定位不准确,导致破案进程缓慢。1996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声纹室受理了河北省一起绑架杀人案,由于涉及刑事方言鉴定问题,声纹室束手无策,只能找到某院语言研究所的方言专家,请他们帮助进行方言鉴定,才最终根据鉴定结果成功破案。②刑事方言鉴定发展的这一现状,制约了我国法律语音学及刑事鉴定法律实践的发展。

英国“霍姆布”案新闻报道中的方言刑事鉴定

1979年至2005年,世界闻名的英国广播公司对英国“屠夫”(Ripper)戏弄案长时间追踪报道后,在其“在线新闻档案”栏目将整个案件的真相公布于众。

经过二十六七年的深入调查,“屠夫”戏弄案已真相大白。该案的嫌犯名叫霍姆布(Humble),一名49岁的男士,当时他已被警方拘押。他曾以向警方邮寄录音带的方式,谎称自己是“约克郡屠夫”案中真正的凶手。他的这一行为当时严重影响了警方的视线,由于阴差阳错,该案嫌犯当时曾一度被错误断定为杰克。后来,英国利兹(Leeds)地方法院书记员宣读了公诉方对霍姆布的指控。该指控宣称,27年前,确切地说从1978年3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霍姆布先生曾向警方和媒体送了一系列信息,即三封信和一盘录音带。在这些信件和录音带中,霍姆布自称是当时的约克郡系列谋杀案中的嫌犯――是真正的“约克郡屠夫”。他的这一行为严重干扰了警方视线、误导了侦查方向,给当时警方正在对这些案件进行的调查设置了障碍……

在警方的长期调查中,曾求助于当时的语音学专家埃利斯(Ellis)和温莎・刘易斯(Windsor Lewis)。根据这些录音资料,两位语音学专家认定嫌犯的语言可能是索思威克(Southwick)和卡斯尔敦(Castletown)的“方言”。由于警方一直怀疑这些信件和录音可能是恶作剧,因而没有重视这些语音资料及两位语音学专家的意见,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失误。1981年1月,彼得・萨克利夫(Peter Sutcliffe),一名卡车司机,被逮捕并被指控是“约克郡屠夫”,是真正的约克郡系列谋杀案中的嫌犯,该司机后来为减轻其罪责也承认犯有杀人罪。但是萨克利夫没有桑德兰(Sunderland)地方的口音,很明显送录音带和信件的人压根就没找到,“屠夫”戏弄案的嫌犯并没落网。直到2005年10月,案发26年后侦查有了转机。霍姆布被捕,并被指控是恶作剧的始作俑者。警方运用当时刚被运用到刑侦中的DNA技术对该案进行重新调查,从而确定霍姆布是真正的嫌犯。BBC“在线新闻档案”报道了霍姆布一案(BBC News 21 March 2006),从而完成了案件相关情况的整体制作并公开播放。

在逮捕后讯问时,警方命令霍姆布朗诵相关资料送有关专家辨别,以佐证嫌犯的真实性。有关专家进行比对、分析后认为,是同一个人的声音。后来,法庭上霍姆布提供的住址是桑德兰的南希尔顿(South Hylton)郊区福特地产(Ford Estate)的弗洛登路(Flodden Road),离当年语音学专家埃利斯和温莎・刘易斯推断的作案人的两个可能来源地索思威克和卡斯尔敦仅半英里。

此案表明,尽管法律语音工作当时受到了主要负责该案调查工作的警官的批评(当时他也不断受到干扰),并且录音带中的说话者也没得到及时确认,但是该“方言”刑事鉴定工作出奇的精确。这是英国法律语音学专家最早介入方言刑事鉴定工作之中的一个案例,这一案例的相关新闻报道,更加坚定了法律语音研究者的信心,诱发了他们新的研究热情,并且也证实了“方言”刑事鉴定的可靠性及其对刑事侦查的作用。尽管现在英国法律语音学研究发展很快,并且对司法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英国法律语音学界还没有对方言刑事鉴定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广泛进行方言刑事鉴定方面的司法实践工作。

从上面中英刑事方言鉴定案例的最新新闻报道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国,法律语音学这一学科的方言科学研究,还是纯物理性科学研究或电子数据研究等,其他非语言学研究的“专利性”研究对象还不是很系统,研究角度还不是很全面,且其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司法鉴定范围之中。全世界最早用声纹破案的是1963年4月发生的东京吉展幼儿拐卖案,该案唯一的线索是犯罪嫌疑人打来的威胁电话里的声音。鉴定人员据此推断出该人的年龄、出生地、职业,为发现嫌疑人提供线索。其后是美国,该国警方已把声纹鉴定的结果作为初始证据,并利用这种技术抓获了几名犯罪嫌疑人。③但是,这些声纹鉴定忽略了法律语音学尤其是方言学方面的刑事鉴定。后来,尽管在英国的“屠夫”戏弄案中由于警方轻视语音学家所作的方言鉴定导致该案26年后才被破获,但是方言鉴定出奇的精确度是进行方言刑事鉴定研究必要性的有力证据。总之,从这两个中英方言刑事案件方面的最新新闻报道来看,积极展开刑事方言研究,并在建立刑事方言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刑事方言鉴定,从而将之与声纹鉴定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提高破获此类案件效率的必由之路。

注 释:

①杜金榜:《法律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②王宁敏:《语音人身分析鉴定初探》,《人民检察》,2005(5)。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篇四

1理论计算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标出了各元件的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正方向。若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电流值为正值;若电(电压)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电流值为负值。其中,E1=10V,E2=15V,R1=1KΩ,R2=510Ω,R3=300Ω,R4=200Ω,R5=300Ω。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任一节点处的电流值满足ΣI=0,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任一闭合回路中的电压值满足ΣU=0。根据叠加定理,线性电路,任何一条支路的电流,都可以看成是由电路中各个电源分别作用时,在此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的代数和,理论计算数据满足叠加定理。

2EWB仿真计算

根据EWB仿真软件电子元器件库,建立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仿真模型。仿真运行后,让学生在测量仪表上观察仿真结果,并记录分析测量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分析原因,调整仿真电路,对照电路设计要求更改相关元件参数,返回仿真继续进行,直到得到正确结果。仿真模型如图3~图5所示。记录仿真分析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实验验证

实验教学部分是电工学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而且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实验电路如图6~图7所示,双向开关K1、K2控制电源E1、E2的接入或短路。在实验板上有电流测试断口,可将安培表串接进支路测试电流。实验测量电流值如表5所示。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测试数据验证了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叠加定理的正确性。

4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篇五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罪与罚》中做过这样一个追问:如果没有上帝,道德何以可能?他说,如果没有上帝、没有灵魂不死,就没有道德,一切都可以做,以此对19世纪中叶俄国黑暗堕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理性的鞭鞑。于是,这让作为伦理学者的何怀宏很有一番感慨:“如果没有上帝,则一切都可能发生,人可以尝试一切……。这思想是建立在无神论上的,建立在否定道德的绝对性的功利目的论上的。但有了上帝就不一样了,人就再不能为所欲为。不仅个人不可以为所欲为,任何集体乃至整个人类也不可以为所欲为。”(参见何怀宏:《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载《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9年第7期)

但对功利主义颇有微词的何怀宏是否想过,如果道德的基础是上帝,难道就能使人摆脱功利主义目的论的干系吗?按照经济学者盛洪的看法,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意识恰恰是功利主义的表现。他在《道德·功利及其他》(载《读书》1998年第7期)一文中写道,“做好事就是在投资,做坏事就是在欠账。投资总有回报,欠账总要偿还。如果把这样的认识加到当事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中,看来不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就会被做平。”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会得到当世的报应”,“如果我们想象,人可以长生不死,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虽不可能,却有一种补救措施,即假想人还有来世。如果人还有来世,就相当于人的生命被延长。生命被延长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几率就增加了;如果人们总是来来往往于世间,就相当于人是永生的,善恶终归有报。因此,不管有关‘来世’的想法是否真实,却会对人们有关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一个人人‘与人为善’的结果。

看来,无论对西方的基督徒还是中国的善男信女,经由“天堂”和“地狱”加权以后的收支平衡才是维系道德的根本。因此,我不得不失敬地说一句,上帝在道德维系过程中扮演的只是一个掌柜的角色,是一个握有最终分红决定权的掌柜。在经济学家看来,宗教信徒不过是一个做出跨期选择的理性人而已。尽管如此,对盛洪的功利主义道德观,我仍是持了保留态度。(可参见我1999年3月12日为《经济学消息报》写的连载《经济学家的道德忧患》之三——“盛洪与他的道德功利说”)

汪丁丁说,上帝的效用是什么?对不信仰的人,上帝没有任何效用;对信仰的人,上帝几乎就是一切。这样一来,何怀宏把上帝作为道德的前提,对我等既不信教又不吃斋的凡夫俗子来说,岂不只能永世充当无德之辈了吗?因此,即使用功利主义解释道德,也不能象盛洪那样只乞求来世的报应。我们必须给那些不信上帝、却希冀德性的芸芸众生寻找一个今生的平衡,他们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理由:如果没有上帝,道德仍然可能!

二、如果没有道德,上帝何以可能?

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法,如果没有上帝与灵魂不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罪与罚,有关善恶、正邪、功罪的道德判断就会失去最终的根据;于是,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以做。陀氏这里描绘的事实上是一个霍布斯意义上的“丛林世界”,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对所有人为所欲为的蛮荒社会。但我们不得不追问:人类从野蛮跨入文明,只是因为那个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突然唤醒了我们的罪恶感吗?或许,我们还应该形而下地设问:是不是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在耶稣、甚至古希腊奥林匹斯的众神诞生以前,人类就如同野兽般缺乏对自身善恶的判断?宗教意识是道德意识必不可少的前提吗?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批驳过种种借助纯粹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上帝的信仰,而对上帝的信仰恰恰是人类的道德诉求。因此,不是上帝创造了道德,而是道德创造了上帝!传统道德是以神学为基础的,但康德却颠倒了这一顺序,力图证明宗教信念是靠人类道德理性来支撑的。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道德的拷问在康德这里变成了对上帝的拷问:“如果没有道德,上帝何以可能?”。

康德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被哲学史称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一把砍掉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海涅语)。但面对失去了神学基础的道德,我们也许不得不进一步追问:那拯救人类文明的道德又是从何而来?康德把它归为一种绝对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律令”,并认为它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极限的”、“无条件的实践法则”,是一种“超验的”和“不可言说的”东西。由此,康德哲学摧毁了人们心目中那个“世俗的上帝”,但又为他们架构了一个“理性的上帝”,并给其后200多年的西方思想界带来一种“理性主义”的滥觞。

不过,这种“康德式”的思辩逻辑看上去尽管很美,但却会让一个信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功利主义者”(遗憾的是我恰巧是这么一个无可药救的人)深感不安。他们的信念使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不会无中生有,他们必须、而且也能够——为道德、甚至为上帝寻找一个“功利主义”的理由!

三、如果没有效率,道德何以可能?

我们的“故事”不妨先从道德开始:那是一群生活在500万年以前的“猴子”,或者我们也可以按照林奈的自然分类把它们归为“灵长目”下的某一属种;温热的气候给它们带来充沛的食物,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它们躲避天敌的优良屏障;夺取食物和配偶的竞争虽然严酷,但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除了哺育后代,它们无须向其他个体负责;这是一个富庶的霍布斯“丛林世界”,冲突只发生在偶尔出现的利益交集。

大约450万年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我们的星球进入了最近一次冰河期,于是一切都变得严峻起来;夺取生存资源的斗争日趋残酷,许多个体甚至不得不为此付出生命;这是一个兽性张扬的时代,“丛林法则”让所有个体都跌入“囚徒困境”的炼狱;但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与新生的洗礼,正是这种“绝望”孕育着行为与规则的创新;曾经“衣食无虞”的生灵们发觉,单靠个体的力量已经无法战胜环境;于是,一种有利于合作的行为规则开始崛起;这是个体对自身艰难的超越,是霍布斯“丛林世界”的自我扬弃;我们虽然无法确认这一“奇迹”产生的过程,但有几个途径是可能想象的:

第一,竞争的个体从家庭成员的合作中受到启发,把“亲缘利他”扩展到血亲以外;第二,纯粹的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行为,进而导致个体间的合作。总之,我们虽然无法精确地描述这一“奇迹”;但只要这个“奇迹”一旦发生,接下去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因为对原始的霍布斯“丛林世界”来说,合作比不合作具有更大的生存效率,它可以为合作双方带来合作剩余;而进化则是环境对效率的选择,漫长的演进倾向于把任何更具效率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个“奇迹”虽然不是发生在所有“猴子”身上,但庆幸的是我们的祖先恰巧成了幸运的一族;在其后的进化史上,我们将看到合作的方式不断得以强化;终于到了那一天,我们可以把这种由进化而来的新的行为规则称之为“道德”!如果愿意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人类所有的善行和德性都归结到这里: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判断”还是康德的“道德律令”,无论是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还是海萨尼的“履约内驱”;总之,这就是那个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引领我们超越“囚徒困境”的博弈共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不得不说,是“合作”或者是“道德”导致了人的产生!

汪丁丁后来告诉我,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猜测都是能够成立的。美国最新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已经证明,早在工具的使用(250万年前)之前,即大约450万年以前,由合作而产生的社会交往就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祖先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结构。汪丁丁最近发表的一个读书笔记,详细介绍了从猿到人如何建立合作关系的最新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参见汪丁丁:《信誉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期)

四、如果没有效率,上帝何以可能?

如果人类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至450万年以前,则上帝(宗教)就根本不可能成为“善”

的前提。尽管生物学家发现过某些动物的“仪式”具有“宗教”含义,但这只是一种拟人化的比喻。(参见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人类意义上的宗教,必然产生于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这是非常晚近的史实。但所有的宗教禁异都与抑制个体私欲有关这一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宗教在强化人类道德行为上的积极意义。

关于宗教的“故事”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在250万年以前学会了使用工具,而学会

“钻木取火”则是10万年以前的事;这些知识和技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但也使那些在“冰川期”确立起来的行为规则受到空前的挑战;既然无法独立生存会迫使个体合作,一个逻辑的推理便是,个体生存能力的强化会反过来导致合作的涣散;没有力量能够阻止这种道德的反叛,除了生命对死亡的畏惧;最初的宗教意识也许纯粹是一种“超越死亡”的幻觉,但它却有益于抑制道德制度的崩溃;在道德起源的“故事”中我们指出过,对霍布斯“丛林世界”的超越是一种具有效率的事件;当宗教意识有利于巩固这种超越时,它自身也会伴随着效率的提高被环境所选择;制度化的宗教不仅强化了人类的合作关系,而且还在某种程度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沟通成本。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列宁的那句名言:不论你在世界的那个角落,不论你使用何种语言,只要凭着《国际歌》,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

宗教的这种作用不但体现在经济活动上,而且还被人类滥用于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审判布鲁诺的宗教法庭、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和现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对异教徒实施残酷的杀戮;这是宗教的堕落,从而使宗教背离了它的初衷;人类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来确保我们不会再一次陷入霍布斯的“丛林世界”,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更晚近才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在经济学家看来,宗教审判的衰落和司法制度的兴起其实是两种制度产品的替代,一如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宗教意识的产生其实是两种制度产品的互补。在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的视野里,道德、宗教和法律都是效率的产物。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32 23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