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总结【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8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总结》,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

课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主持课堂,这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种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可也有些许疑问,运用这种模式的最主要前提是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的预习,执教课教师也说课下的预习更多的是基于家长的辅导,这就导致预习程度不同,甚至有些未曾去预习,课堂效率必然会受影响。在农村,几乎百分百的家长对于教育这件事就是一句话:全靠老师啊!曾了解过一些学生,在家里基本没人去过问学习,只有偶尔会去询问一下学习情况;也曾与一些家长交流过,说的最多的是没时间去管孩子,靠老师多给管理。对于农村的特殊情况,这个课前预习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分片集中预习或在学校时间里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预习,防止有些学生不去预习。

小组合作中的优生帮助差生,四小教师的方法非常好,通过评价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差生更多的参与到整堂课中,使优生越来越好,同时差生也在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摘要:上课过程中的一个填空题答案引发的思考。阐述了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与改进。行文过程中反思与改进是结合在一起表述的,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实困难;第二是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之惑;第三是实际教学中,诵读能力培养问题;第四是实际教学中,课文选材的理解;第五是实际教学中,文化矛盾问题,文章最后是对于自已一段时间来教学心得总结。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多样化教学手段 阅读能力 诵读能力 课文选材

最近结合已上过的课文出了一道填空题:叶落了是( )。

正确答案是:(秋天)。

有的学生答成是:(沧桑地告别)。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但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不给分。

作为老师,我知道不符合标准答案,即是不能够认同学生们作答时候的思想。一如农夫收割麦苗一样,不要求每个麦苗的个性,只是希望它们一样高一样齐。但是,我们所教育的毕竟是孩子,是要去建设未来的。记得撒切尔夫人80年代末期访华的时候,说道不要看到中国经济在发展,但未来百年内中国不会有思想。真的,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依旧离国人很远。什么原因,不是科技研发距离太远,而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否决了创新。而这样的思想,寻根溯源就是语文教育不够完善,基础不够坚固。

语文教育究竟是该怎样?从权威理论上看: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学好语文,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结合语文这门课程的定义反观语文教学,可以说教学不应当是死板地程式化教学,而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无论多细微都可能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或正或负影响,这包括语言、神态、动作、评分笔迹等等。老师站在讲台上是全方位展现给学生们的。

当然,本文只是讨论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与改进,着重点在于小学语文教育,受众体是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故,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目前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提出如下思考:

一、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实困难

语文教学载体主要是文字和音像。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叙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例如:教科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视广播、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但现实是课堂上多媒体教学课件风靡,批量化、程式化教学,本应充满交流韵味的课堂,成为学生们看屏幕的鼠标与屏幕的交流。

二、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之惑

语文教学,基本对象是字、词、句,语文基础打牢后便延伸到阅读文章上来。可以这么说,字、词、句,包括为学习字而研习的拼音最终目的还是在阅读上。现在,教材着重于阅读上,要求精读每篇课文,即便是一篇内容很简单的文章要讲好几课,一两个字词会分析一大段,到头来学生分析文章还是靠背诵课本上已有的结论,拿一篇陌生的文章就“分析”得一塌糊涂。这个现象不仅仅是小学教育,笔者记得自己即便是在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带学的课文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自己去做习题却所对了了。

三、实际教学中,诵读能力培养问题

笔者记得,在初中时,有一位自上海下放至东至县城的语文老师。老师当时约50来岁,清瘦,上课时候由于语音原因不是十分清晰,但是至今日我还能记得他便是他诵读时候的神情,真是投入文中,不可自拔。细细来讲,汉语有四个基本声调,加上轻声有五个声调,说起来音高跌宕起伏,比起只有升调和降调的西方语言来说可谓一门音乐语言。

四、实际教学中,课文选材的理解

教育,何为教育。有过错,施之以言辞厉罚是其一,列社会优良,摒弃社会恶劣是其二,等等。小学语文教育面对懵懂的孩童,个人以为以良性的社会教育为主比较好。

五、实际教学中,文化矛盾问题

语文课本很精美,可是孩子不爱看,设计配套的教学光盘很充实,可学生们不爱听;流行的电视剧、动漫却能把他们一下子都吸引过去。即使用上电化教学手段,用上最先进的课件,直接吸引力也比不过流行的文化产品。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虽然才教书一年,但时时刻刻地反思工作的得失是必要的,当然能够参与小学语文教育这个大题目的思考本身也是值得高兴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三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资料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用心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状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忙。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一样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潜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用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到达让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明白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资料。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持续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资料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潜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资料具体、清楚等。朗读能够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潜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带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盼产生,期盼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盼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理解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盼。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盼,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用心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卧薪尝胆》这一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课文着重写勾践命运的变化,由此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难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理解勾践的“屈辱”,感悟勾践忍辱负重的精神。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中,带给了颇多思考,下面就上课的几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由图导入,揭题质疑

我通过春秋列国图,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斗争的激烈与残酷,并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突出“征服”的内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过渡到课题的板书,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有的说:“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初读,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教学字音时针对学生读错的“夫差”“奴仆”及时带领学生读准,在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的。基础上分男女生读,进一步巩固字音。整体感知时本想自己精心设计出示的词语顺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应该会说。可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词语总想把它说具体,反而成了简单复述了。换一个方式——出示文中的关键词语“兵败会稽万般无奈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灭掉吴国”效果应该会好些。

三。直奔画面,理解题意:

我出示的是书上的插图,学生能说出图上的情景,在浏览课文划出相关句子时,学生只画了“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描写“卧薪”的句子——“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后来我想这里是我的问题不够明确,我直接让学生划出描写“卧薪尝胆”的句子就行了。因为插图的上勾践主要的姿势是在饭前。句子画好后,我采用了提问式导语:“勾践是越国的大王,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美味可口的饭菜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努力做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感悟“耻辱”: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处理时我先让学生带着“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读2、3小节,划出相关的词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补白:理解“万般无奈”时,教师语言描述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被吴王团团包围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带着士兵和吴王决一死战,也曾想到了自杀,宁死不屈啊,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选择是抛下高贵的帝王身份,跪下 m.gaokaobaba.com 来求吴王绕他一命,此外别无选择.这就叫万般无奈。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情吗?要么灭国,要么求和,勾践向吴王求和可不容易,因为勾践是夫差的杀父仇人,为了谢吴王心头之恨,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给吴王当奴仆,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思吗?

2、挖掘文字:板书“奴仆”的象形字,通过对这两个字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没有自由供人使唤的下等人,从而为后面学生体会越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做好铺垫。

3、渗透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如学习“建议”口头造句是重点,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说话情景——扮演大臣和吴王,用“在朝庭上,谋臣纷纷建议( )”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骄傲地说:“( )”。这里的说话造句是建立在对越王与吴王认识的基础上的——吴王的骄傲和越王的求和这一人文的价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对“建议”肯定的基础上的,是比较适合学生合理想象与“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不仅学会用“建议”造句,而且对吴王的骄傲与越王的求和作深层次的猜测与预见。当然“建议”可以做名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旨在学生的感悟。又如比较句子:“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国家。”关键字“才”的位置不一样意思表达完全改变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很深。

4、适度拓展:学生在感悟勾践夫妇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后,为进一步感悟“受尽了屈辱”,设计了延伸“问疾尝粪”的典故。学生对勾践夫妇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创设情境:一个堂堂的国君穿“粗布衣”,住“石头房”而且还要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国王的尊贵身份荡然无存,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对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读——;这是饱含血泪的日子,渗进心灵最深处的屈辱,女生读——;这是更是忍辱负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齐读——旨在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再读文本,引发思考

再次回到描写卧薪尝胆的第四自然段,引发思考——勾践回国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来那么弱小的国家变得如此强大最终灭掉吴国呢?因为课堂把握节奏不当,这个环节效果不是很理想。

纵观今天的这节课,我深深感到语文课还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不要让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正如郑板桥所说“冗繁削尽留清瘦”,这样的课才会扎实生动,朴实精巧。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比赛能带来诸多的思考才是最珍贵的!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总结》,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9 12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