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一

真不敢相信,人世间竟然有如此神奇的人。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因为疾病而成为盲聋哑残疾人,她在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之下,学会了读书写字,甚至还学 会了说话。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哑人。不仅如此,她还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致力于救助残疾人的事业,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并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竟然有如此耐心的老师——莎莉文老师。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 下,完全靠自己的实践摸索,极大的开启了海伦凯勒的心智,并帮助她走向成功。收到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奇迹,在师爱和奋斗中创造着。

《再塑生命》这篇课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沉的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上课前,我利用三月的早晨充满生机,校园里小树发出鲜嫩的绿芽、桃花粉嫩惹人,这样的美景我们看到是多么自然、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而我们要去认识一位聋哑 盲女孩,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 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是谁让海伦凯勒走出痛苦的深渊?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 凯勒的生命。而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说出了全文三小节的主要内容。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 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这样战胜厄运的人不仅仅只有海伦凯 勒,于是,我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海伦凯勒”。像她一样身残志坚的人士。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说出了霍金、贝多芬、史铁生、保尔、张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 士。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人,或许这些人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令世界动容。

同时,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很值得我们好好品读,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那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第三节中什么是爱的那些感悟的句子。

在这堂课上,教师良好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大家上课积极发言,朗读也充满感情。

唯一不足,在时间把握上,还是过于纠结在细节上,没有从大点上让学生能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二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最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练,结构清晰。我们知道,部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随单元安排的语文学习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孩子们正在学的第三单元中老师已经初步有所训练,本篇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提示用“联系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又建议采用“先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验证”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首先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对词语的学习我想不仅引导孩子能够理解,更希望能帮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课的“氾滥”、“灾难”、“挡水”、“到处奔走”、“疏导”、“安居乐业”等是关键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其次,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讲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以及“到处奔走”等词,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接着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在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朗读教学中,我适当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尽量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过多过满,这一点没有能落实到位,非常遗憾。

此外,结合本册教材出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联系到本课故事选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本《山海经》,我在课前课后都进行了推荐阅读,课前通过谈话,提示学生读一本书要关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尝试根据书名去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课后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提醒孩子阅读不忘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墨汁需要磨,越磨越细,经过研磨之后墨汁均匀。同样一节好课,也需要磨,反复研磨中。日臻成熟。呈现给孩子的是教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当课堂上孩子情感投入,发言灵光闪烁,思维达到发展,自信得到提升,磨课中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大禹治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尤其是大禹东山凿,西山筑堤坝。三过家门而不入,妇孺皆知,老幼嫺熟。如何挖掘出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中两代人崇高信念下的英雄精神,奉献精神呢。备课之前先蒐集相关资料,《大禹治水》的动画,电影,歌曲,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感悟大禹的崇高精神。

同时扎扎实实落实教学目标,引导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等以上的孩子必须达到有感情朗读,潜能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开凿、挖掘、堵塞、引、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配合孙楠演唱的大禹治水的歌曲,孩子们根据导学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

小老师主持展示,交流。老师相机补充,课堂上同学们兴趣浓郁,发言踊跃。发言面比较广泛,参与度比较高。

同学申成宇在《大禹,我想对你说》:“大禹,你真聪明,你爸爸都想不到的方法,你想出来了,爸爸偷了能自生自长的息壤堵水,可还是没有堵住,你把大水引到东海里。”

苟晨腾以大禹妻子是身份说:“相公,你为什么不回家呀?”我忍俊不住的笑了。这次课堂的不足之处是孩子们写得少,课堂笔记不是很充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建构也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三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故事。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开头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读、放声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指导学生探究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多角度的读,个性化的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大禹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中我还注意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学定教。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很了解,对课堂的发展也无法预知,因此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原有的教案,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同时运用激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读书、发言的欲望很强。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针对中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情感激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在重点部分层层推进,通过朗读指导来突破难点重点,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展示了当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了提升学情的目的`。

当然,这堂课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放声读、齐读、评读、默读等,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学生的读感情融入还不够,感受还比较肤浅,比如让他们读受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时,许多学生只把课文的原句重新复述了一遍,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

2、主导性偏强,凸显学生的学尚不够有力。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方面,教师给予的似乎较多,有时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是有缺撼的艺术,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会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四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五

备课组讨论:

《大禹治水》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分三部分描述:第一部分(第1小节)是讲了了黄河流域一直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第二部分(第2、3小节)是写大禹挺身而出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长达13年。在治理洪水中吃尽了千辛万苦,并流传着《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感人故事。第三部分(第4小节)是洪水被制服后老百姓对他的感激。本文以情感为线索,从开始的悲伤、难受,到最后的高兴和感激。如何把握这样的情感就是课堂需要研究的。本案例主要谈一、二部分的教学。

第一次的教学实录:

一、第二部分(第2、3小节)

师:当时有个叫鲧的人也是大禹的父亲,他用筑高堤坝的方法治理洪水,结果洪水冲垮堤坝,水灾更严重了。大禹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想呢?

师:出示大禹图,读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生:朗读句子。

师: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师:大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看出大禹治水的艰难?

生1: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中可以看出治水很困难。

师:出示“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想象一下大禹会吃到哪些苦头?当他渴了——,当他饿了——,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在沿着水流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持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禹是这样的坚定!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师:还从哪里看出了大禹治水的艰难?

生2:他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看出了治水的艰难。

师:看图,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挖,用铁镐一镐一镐地劈,多么苦,多么累啊!(指导读好)

师;小结: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禹在外治水花了13年,在治水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读)

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填空,填写这段中的数字,理解。

师: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他会对爸爸说什么?

师: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生:朗读这一段。

师:小结禹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一心为公的精神。

评议反思:从课堂实施来看,老师在教学中抓关键词语进行朗读指导,似乎也进行了一些感悟。如引导孩子理解千辛万苦词语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能力,想象大禹吃到什么苦头,再来读好这个词,读好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时候,教师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感受大禹的儿子是如何想念自己的父亲的。这些都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但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不是语文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本堂课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深入的对话,这样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主”的学习。

2.朗读局限于“像他这样读……”

新课程强调了朗读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课堂上老师用一句口头禅式的话“像他一样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很是不妥。要知道每个学生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体验。

3.教师“抱得过紧”,学生“透不过气来”

教学步骤完全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的过分主导,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失去了自我的个性、自我的情感表露。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但本课例学生学习是消极的接受式的学习。

反思后的教案:

一、学习第二部分(第2、3小节)感受治理工程的艰难

1.理解课文,引入情境

师:这时,你们的心理肯定会想,难道当时就没有人治理洪水吗?有的。当时有个叫鲧的人,他是禹的父亲,治理洪水9年了,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把堤坝冲垮,水灾反而闹的更凶了。大禹长大后,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怎么想呢?

生:朗读句子“大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师:听出来了。大禹的决心很大。他还能用父亲的方法治理洪水吗?那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请你好好读读第二节,想想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小朋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大禹首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生:大禹首先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然后带领老百姓挖通河道,引导洪水流入大海。

师:是的。看来大禹治理洪水是在研究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的。

二、想象朗读,境中悟情。

师:那他治理洪水辛苦吗?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一节,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你们拿起笔,边读边找找那些词语最能表现大禹治水的艰难?

生1: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可以看出治水很艰难。

生2:大禹带领老百性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一条就不容易,不要说九条了。劈开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说九座大山了。

师:一个“千山万水”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天地。想象一下大禹会吃到哪些苦呢?

生1:他干活干得满头是汗,也顾不得去擦,还得继续干。

生2:他口干了,也没有什么好喝的,只能喝点山泉水。

师:假如累了————————,饿了————————。遇到野兽——————。

师:大禹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走遍了千山万水,真的是吃尽了苦头。谁来读好这句话。

师:还有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治水的艰难呢?出示第三句话。

生2:大禹带领老百性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一条就不容易,不要说九条了。劈开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说九座大山了。

师:看图。大禹正带领老百姓挖通河道劈开大山,他们有现代化的机器吗?没有,他们用的是什么?是双手,可想而知。要把很多条大河挖通,把很多座大山劈开真的谈何容易呀。可见,治水工程是多么浩大,治水是多么的艰难!谁来读这句话。

师引导学生完整地读第二小结

师:你从中感受到大禹是个——的人。

生1:大禹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生2:大禹是个伟大英雄。

生3:大禹是个聪明的人。

生4:大禹是个勇敢的人。

生5大禹是个坚强的人。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能把刚才小朋友的观点集中在一起吗?

生1:大禹是个不怕苦不怕泪,勇敢的人。

生2:大禹是个勇敢的坚强的英雄。

师:那请你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赞美之情,朗读这一节。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从学生的朗读中听出了赞美之情,敬佩之意和仰慕之情。)

三、积极探究,深入情境。

师: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呢?故事的名字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读读故事,读后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问: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看一看,不知道为什么呢?

一生回答:他心理想的是老百姓,他为了老百姓有个好日子。

生2问:那他的孩子为什么不去找他的父亲呢?

师引导学生回答:大禹四海为家,他的儿子到哪里去找他呢?再说那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怎么去找?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看这个“看一看”,小朋友看一看会耽搁很长的时间吗?既然时间不长,也耽搁不了时间,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而妻子呢?

生:大禹给自己下的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师:他一心要治理洪水,心理想的是老百姓,让老百姓能重返自己的家园。所以他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决不回家。

师深情的说:漫长的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呀,大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看得出他治理洪水的决心有多大?(集体朗读体会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忘记了自己的家,心理牵挂的是老百姓。)

[评析]:

该教学片段完全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孩子的认识去处理问题。在教学上,没有面面俱到的牵引,给孩子一定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情感也有了梯度地发展。真正实现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

1.朗读从“浮光掠影”到“读出个性”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低年级的阅读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但不是全盘地操纵。在这个片段里,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理解性地阅读,引入情境;想象性阅读,境中悟情;探究式阅读,深入情境。

通过这三步曲,相信孩子们在阅读语言,感悟语言,情与情互相交融。在这三个情感梯度里,孩子的个性被充分的展示。语文阅读就是要展示孩子的个性。

2.朗读从“蜻蜓点水”到“深入探究”

有位专家这样讲到:思维量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效率。我判断教师上课的标准就看课堂撒谎功能学生思维量的多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书读百遍,其义字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读书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思考习惯。如帮助孩子探究式地认识大禹这个人,通过朗读文本,想象文本隐藏的内涵,去感受大禹这个伟大英雄。再如在深化对大禹的认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交流,让大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3.在想象中体验,让孩子自由驰骋

语文课标重视体验。让孩子体验语文文本的时候,体验生活。文中第二段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孩子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这时老师也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六

课文《大禹治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人公禹十三年率先垂范,坚持抗洪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最终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造福百姓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光辉形象代代相传,激励华夏儿女为救国救民奋力前行。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都是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的人物故事。“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流程来学习大禹的伟大故事。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刚刚发展阶段,他们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这是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脉络的良好基础,此阶段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独立识文断字、初步理解人物美好品质的能力,同时两年的小学生涯已经培养了孩子较长时间的专注力,所以,学生应该能完成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够透过文 字表面理解编写者所要灌输孩子的道德理念和实践能力,所以我在课堂上也通过启发诱导顺势而为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领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是分析学情,我觉得不能少)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完成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其中抓关键词句,练习讲述本课故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在讲故事同时提高表达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我依据课标和学情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二、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练习讲故事;

三、讲述故事,借助提示,完整讲述,学以致用;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我的教学重点是是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讲故事。在讲授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我一边让孩子们通过随文识词的方法理解词语,一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渗透文本。讲授洪水泛滥环节,通过动画视频的直观教学,孩子们明白了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理解了治水的必要性。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己提取出关键词语,然后抓住关键词语,练习讲述本段故事。但是个别学生学习速度不理想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逐步放手孩子们选择关键词语讲好本段故事,授之以渔。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能够完成任务。

提取三四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时,我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找,去提取关键词语,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大增,最后在自己提取的关键词语的帮助下,顺利地讲述了这两段故事。百分之八十孩子能达标。

最后我通过课后题中的“课后提示”,让孩子们根据课后提示的关键句子,完整地讲述故事,这样由老师的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不但让孩子们掌握了课文内容,更让孩子们学会了讲述故事的方法。百分之八十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这节课存在不少缺憾的地方:朗读指导的训练比较单一;受时间限制,对学困生循循善诱太少;动笔训练不够到位;学生展示面不够宽等等。此生有涯学无涯,以后我会继续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更上层楼。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七

紧扣“治水”  逐步探究《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1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 “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    ) ;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    );有时饿了,他就(    );渴了(    ) ;累了(    )。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9 13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