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一

课堂上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们看、想、说相结合,对自己产生的问题或同学们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此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问题,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共同探究。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其间,浅显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究、互相帮助解决,这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知识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们将怎样反思复习过程和展示我们的复习结果?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各个复习程序中,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创设“协商”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到复习方法,师生能共同商量,统一意见,力求形成这样的复习课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与反馈也不再限于教师,而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避免因刺激过程多、过强而引起的心理烦躁或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常常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相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二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仅应当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并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经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谈几点感受。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解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资料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其次,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本事,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进取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再次,学生实验及趣味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趣味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趣味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进取性,让教学资料事先以一种生动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资料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本事。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三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应该向生活回归,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虽然生活不等同于教学,但教学离开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猜想、实践或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物理的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激发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例如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习:为什么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告诉他们通过学习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事例上课开始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却比直接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电阻器”的效果要好很多。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习物理。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四

本堂课经过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水上滑行器作为引课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然后介绍浮体,最后再详细介绍浮力的存在与定义,在此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从浮力的三要素出发使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课下来,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关于水上滑行器的视频出现的内容与浮力有没有关系?水上滑行器的前进其实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这一点在课后评课的老师也提出来了。

其实我也发现了这个视频在此的争议,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在之后的图片引出的时候强调了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的时候作为对这个争议的补充。

但是其实作为一种引课的手段,我觉得我更应该考虑到所引用的内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这也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养和更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还有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应该把探究活动设置地更仔细,更详尽,就像评课老师说的,我前面的时间花的太多,导致后面的探究活动不够舒展,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存在的不足。

关于连接之间的连贯性还有对于一些语言的自然和流畅,我还是做得不够自然和深刻。

有些话是为了讲而讲,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处呀。

一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不是靠老师一些机械性的语言,而是要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五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针对科学课注重 探索发现的学科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得尤为明显,科学课更需要探究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更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这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设计科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冷热与温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什么是温度,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连续测量一杯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水变凉的规律。为了落实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首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建立温度的概念,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温度及温度的单位已有所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帮学生整理模糊的概念。接着认识温度计,学习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最后以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在这一过程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通过测量、观察、分析、引导发现降温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学生玩一个游戏。蒙上眼睛,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5秒钟,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根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从活动中体味发现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学。

2、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形成温度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让学生亲自测量、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实验法测量三杯水温度,用比较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法了解温度计构造,用测量法、分析法发现热水变凉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等等。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正确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导课时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感知水的冷热,亲自练习测量水温的方法,分小组进行实验,给予学生充分体验的时间,较好地锻练了学生动手、思维以及组织能力,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整理他们的思维,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恰到好处地点拨,注重了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引导者、组织者作用的发挥。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知识。 学生的探究精神要从小培养,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实验法测量三杯水温度,用比较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法了解温度计构造,用测量法、分析法发现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促进了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为科学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全员亲自实验,观察,给每个学生以探究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5、注重引导者、组织者作用的发挥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建立温度概念,测量水温,发现热水降温的规律,教师引领学生亲自去体验,整理他们的思维,如温度计使用方法的讨论汇报时,不代替学生说而是引导学生说,及时的追问,同学和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补充,教师只是恰到好处地点拨。再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也是引导学生把实验方案优化而不是包办代替。

6. 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

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实现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互相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课前预设再好,难免课堂上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1、小组合作探究是进行科学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要取得好的效果,组织特别重要。由于学生多,每组成员较多,时间紧,所以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显得有些乱,人人都抢着实验,七嘴八舌。建设能否再多分几组,每组成员相对少些,学生比较好组织,而且参与的机会更多些。

2、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待养成。课堂上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乱动器材,不按要求去做,浪费了一些时间,使教学难点,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落实的不够好,基本上以教师包办代替为主。

3、对于温度的概念的形成有些突然,虽然不同的温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把它整理成比较科学的概念应有一个比较直观系统的过程,我觉得在联系生活以后,可以直接让学生摸一摸桌上三杯不同温度的水,直观感受物体的冷热,从而自然地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的概念。

4、教师精神状态饱满,但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语速有些快,有些语言学生没有听清就过去了,可能与教师的讲话习惯有关。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六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七

本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引领,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实验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由此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品味科学探究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中体验科学,以探出科学味。

我的探索分三步尝试:第一步:激趣为学生探出科学味奠定积极的情感基调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不断的进行科学探究,本课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教室里有什么,引出课题《光》。接着就“你在哪里见过光”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回顾以往的观察所得对已有的现象进行梳理,交流出灯光、月光等,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之后,我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光的美感,光与生活的关系,这样创设的富有情趣的情境导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究光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科学探究奠定积极的情感基调。第二步: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探出科学味提供可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堂要让学生经历探究、体验探究,这就必然需要材料。但这材料是需要老师智慧的,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在《认识光》这一课中,我考虑到本课探究的重难点就是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在研究了材料的探究价值后,我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可操作的、使用价值大的材料:激光灯、一瓶水、果冻、蜡烛、带孔的卡纸。这一组材料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学生操作这些探究材料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这些材料集合在一起就具有了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揭示了光传播路线的概念。不言而喻,这些有结构、有创意的材料,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较快地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三步:激活思维为学生探出科学味引燃火花运用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是科学课堂具有科学味的又一个方面。但对于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追求科学逻辑推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我们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一做实验就兴趣盎然,由此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猜测——寻求证据——得出结果(规律、理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在实验中推理,在探究中享受乐趣。本来,本课的教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是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再汇报交流,完善方案,最后进行自主实验探究。但是这次展示课,我打破了这一流程,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这几个小环节融合在一起,设计了实验探究这样的一个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一次高度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制订计划、设计实验、合作探究、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探究光是直线传播的。

学生在自选材料中,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路线,自主试用各种探究方法,研究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用激光灯照果冻、用激光灯照水、三张卡纸看蜡烛、用激光灯照三张卡纸等方法。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走向成功。

这样在本课的探究中学生亲历了光的产生、分类、光的传播路线及光的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光源的明确上,光的应用上,我指导地不够到位。当然探出科学味不止三步曲,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不断的探索,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每天都奏响起科学味道的旋律,那么,科学教学的明天将阳光无限。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八

在我读过的书籍中记得,华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进行课后总结自我反思,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同时也使我们的工作更有趣和充实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从近几年的教学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一、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压强和浮力”一章的内容时,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

二、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先设计了几个问题:你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了吗?你能证实它的存在吗?它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节、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此外,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重视物理作业的多元化及时段性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内容之一。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它是我们后续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难点是用右手螺线管判断磁极和电流方向。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复习引入处理的恰当过渡自然,从复习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场方向的规定入手,学生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又为新课引入做了垫铺。以提问:是不是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其它物体周围是否也会存在磁场?为学习新内容买下了伏笔;成功的第二点在于奥斯特实验的演示,由于实验器材的小磁针弱、乱磁等原因,我事先考虑到了这一点,我将每个小磁针进行了磁化,但是磁化的效果不太好,加上讲座上有金属的影响,小磁针不能准确地指出南北方向,但是方向大概差不多,能够将实验进行下去。在演示实验中明确地要求学生要观察的电源的正负极从而判断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当改变电流的方向时小磁针的偏转方向有啥变化。实验用视频展台投影到电视屏幕上,将实验器材及现象放大,便于学生观察,于学生观察目标明确,观察细心实验进行的成功顺利,效果较好。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改变。至于磁场的方向判断,不是初中学生所要了解和掌握的,未将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的判断。由于上微型课的时间只有30分钟,在前面做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导致学习后面一部分内容时间紧,处理的有点仓促,没有体现出重点,突破难点,仅仅告诉了学生如何用右手定则判断螺线管的N、S极,至于用右手怎么握住螺线管,什么情况下正握、什么情况下反握没有详细介绍,导致学生在判断时握手容易出错。

2、在使用视频展台时,数据线为固定,在移动中数据线松动导致投影在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呈现红色,看不清楚。改进:对于用右手判断螺线管的N、S极,首先要求学生搞清楚落线管的正面和反面,即我们能看得到螺线管半圈的这一面为螺线管的正面,看不见的一面为反面。其次,弄清电流的方向,电流是从螺线管的哪一端流入,螺线管的正面中的电流时沿着哪个方向流,电流时向上(或者向右)流则正握(手心向前手背朝向自己),否则反握(手背向前手心朝向自己),判断即可有正面电流也可用反面电流,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怎么握手轻松地判断N、S极或者电流的方向。很容易突破难点,这也很好的突破后面螺线管的绕制这一难点。对于器材的使用方法及应急处理还有待学习和加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下次的教学要注意借鉴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9 1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