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感恩教育(精选5篇)

发布时间: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感恩教育》,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小学感恩教育 篇一

【关键词】孩子;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父母不懂得感恩的人,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知道感恩了。因此,在品德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唤回孩子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孩子通过体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起码的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看待问题不会偏激;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想事情不会只顾自己;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处事;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起点,是道德良性发展的剂。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亲密,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为孩子做出表率

老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做出榜样。一句“谢谢”,一个微笑,都会为学生种下感恩的种子。课堂上要教育他们,懂得他人的付出与帮助,并回报以感恩和付出。父母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平时多与孩子交流这方面的事情。做父母的,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用家长关爱他人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2.让学生懂得付出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付出,没有责任感。现在很多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把阳面的卧室让给孩子住,这种溺爱,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极为不利,最终将使孩子不懂得感恩,会认为家长的一切付出是应该的。教师应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长忙的时候,帮他们做些家务;在父母累的时候,为他们捶捶背;在家里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懂得付出,了解付出的不易。这样,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化态度为行动

孩子受到家长表率作用的感染,懂得付出的不易以后,重要的是把这种态度转化为行动。一个小举动,比如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爱”。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孩子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种实际做法。布置感恩作业,让每天要孩子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4.让孩子学会怜悯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怜悯之心,不知道体贴亲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教育学生经常注意社会上那些流浪的、丧失劳动力的或是残疾的人们。让孩子了解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尽力帮助那些因生病或因灾难而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们,有条件的话,要带领他们深入这些人的家庭,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在经济上或用自己的劳动来帮助他们。这样做孩子对自己舒适的生活也会是另一种体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怜爱他们,培养孩子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甚至这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5.及时鼓励孩子感恩的行为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教育孩子,获得了别人的帮助,要报以真诚的微笑,说声谢谢!同时,也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积极的帮助别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中体验快乐。孩子的感恩不仅仅局限在对父母、师长、朋友的感激上,它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情感。当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意识,因为,有爱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作为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教育孩子知足惜福,心存感恩,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

参考文献:

[1]薄伟英。点燃感恩的火焰――新时期孩子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中学生感恩教育 篇二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卧冰求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感恩教育,是当代中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从家庭角度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父母亲过于溺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给孩子吃,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家长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他们只知索取却不知回报的“小公主、小皇帝”。即使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老师心中的宠儿,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也习惯于掌声和鲜花,却很少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在这样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从社会大形势看,有些公民不把感恩当回事,把“人人为我”服务当作理所当然。造成为民服务的大环境不好,得不到对等的服务,指望有持久生命力的服务是肯定不可能的。在这样耳濡目染环境下熏陶的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当然很淡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令人遗憾的是,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缺失了,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他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感恩教育是全社会的一个问题,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希望工程”,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这项工作仅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它是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应该成为社会的必修课;感恩教育更需要补课,让他们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方法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熏陶,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1、思想教育是先导。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反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2、勿以善小而不为。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提倡中学生做“小事”,从学生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3、换位思考。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

4、教书育人,感恩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将感恩教育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5、 “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对于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感恩的人,哪会有真正的朋友。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家务,算算他们成长所花费的经济帐,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要给孩子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中学生感恩教育 篇三

【关键词】 中职 学生 感恩 教育

感恩,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一生之中非常重要,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只有十几岁,中职学习期间正是培养起感恩意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注重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1 中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陌生。正是在社会的这种大氛围先,青少年也表现出了“早熟”的一种现象,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上的人和事不关心,不愿主动给予帮助。其次,父母的溺爱。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独生子女比较多,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会有应孩子的大量要求,这样也让孩子渐渐形成了别人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心理。最后,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目前许多学校还是在以“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运作,只把时间花在知识的教育上,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2 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教育的意义说大则大,说小则小,大则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衰存亡,小则关乎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善待自己,才会懂得付出,才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2.1 感恩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职学生的年龄正处在一个易形成叛逆、逃避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阶段,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则有助于健康成长,有助于完善中职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懂得感恩,在学习中就会懂得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在生活中就会懂得尊敬长辈,与同学和谐相处。在一个懂得感恩的环境下成长,就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2 感恩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各种不良的社会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国家、社会、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关爱都值得学生牢牢记在心理,没有这些关爱,就没有幸福成长的他们。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的付出,并让他们珍惜、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加强对中职人员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重要的任务落到实处,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3.1 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要让中职学生懂得感恩,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是基础。感恩意识的培养要从情感方面出发展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把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起来。比如,在课间活动时播放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感恩的心》、《爱的奉献》、《烛光里的妈妈》等。

3.2 教师提高自身的感恩品质,起模范带头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要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就要求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感恩品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学生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觉得感恩是件美妙而神圣的事情,世界上有许多值得他们去感恩的人,从而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试想,一个心胸狭窄、喜欢斤斤计较的老师可以培养出有爱心、心胸宽阔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提升自己感恩品质时要注重细节,比如热情回复学生的问好、主动关心边缘学生、经常找学生聊天等。

3.3 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感恩教育穿插在日常的学习中。中职学生的技能知识学习占了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感恩教育也必须利用好这个重要的平台。各个任课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时要有意识地挖掘出其中的隐藏的感恩思想,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知识传授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中学生感恩教育 篇四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缺失;对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持感恩教育,使中学生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份感恩情怀。针对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婴儿开始,家庭的各方面因素就对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认为要想在社会生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各种本领和技能,而忽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致使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另外,教育方式与环境也极为重要。第一,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父母对子女施予教育的内容,如何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刻教导孩子铭记恩情,教育孩子报恩,孩子便从小养成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有的父母懂教育,不对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会感恩。然而,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佳,父母或是对孩子严加管教,“黄荆棍下出好人”,扼杀孩子美好的天性,或是过度溺爱,致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滋生,不知感恩等等,这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都对感恩教育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助友爱,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便是爱和感恩,但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亲人之间也不知感恩,家庭气氛紧张,夫妻关系不和谐,必然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第三,家庭成员的言行。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平日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最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样,父母粗俗的言论,不道德的行为,知恩不图报的实际行动也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并对其加以模仿。因此,自身品行不好的家长必然会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对于中学生而言,有以下几点重要因素影响其感恩教育的获得。第一,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普遍存在,并且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中学生与什么样的同学关系密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置身品德高尚、知恩报恩的群体,则可能自己也受到感染,心灵纯洁,相反,与品德恶劣,不知感恩的群体为伴,则可能染上恶习,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小学时期,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到了初中时期,学生不再承认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时,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不够渊博,或是品德不够高尚等较缺乏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具有说服力。另外,教师教育的方法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初中生逆反心理严重,倘若老师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学校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不足。当今学校的教育要狠抓分数和升学率,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的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就难怪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之情。

(三)社会因素

现在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随之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时,我国的许多优良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是社会制度方面的不足。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也随之相应的完善,但是在道德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保障对人们品德的要求,没有法律约束,只是靠良知和舆论,这是国家法律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失衡。第三,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凡事“利”字当头的社会氛围里,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扭曲,追求享受,奢侈浪费,导致艰苦意识淡化,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和泯灭。这是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的不利影响。

(四)中学生自身的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寂寞孤独,苦闷忧郁,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向往独立,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脱离父母,但又没有独立的能力;逐渐与父母和老师疏远,渴望友谊等等。

二、感恩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方法适当的感恩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合作。

(一)家庭方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第一师”。首先,父母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而不是只注重孩子的其他技能的培养。其次,父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孩子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则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最后,父母应做好榜样,为孩子提供良好示范。孩子在婴儿期就具有延迟模仿能力。而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父母的言行将成为儿童关注的对象,因此,父母因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好的教育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交友,以教育小团体为突破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告知学生该如何选择朋友,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可进行小集体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的施予不同教育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自身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则容易对其认同,教师的情感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教师自身言行得当,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后,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教育,努力摆脱应试教育,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设立客观公正的奖励机制,对品德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强化其行为;而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则要适度惩罚,使其改正。

(三)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而不是被利益驱使,让孩子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应形成制度,长久进行。如将感恩写入《中学生守则》,使感恩成为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将感恩定制为班规或是校规的重要内容之一,随时规范中学生言行。

【参考文献】

中学生感恩教育 篇五

关键词:感恩 素质教育 德育课堂

一、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淡漠,对教师、学校培育之恩的淡化,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的冷落。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漠

世界上有一种伟大,那就是养育之恩。而现在的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父母辛勤付出是为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要对父母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花着父母用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有的沉迷网络、有的追求奢侈。没有对父母的问候,打电话也是索要生活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微乎其微。

2.对学校和教师培育之恩淡化

在教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仅限于课堂上,课后形同陌路,“敬而远之”。老师管多了,学生有意见。2013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相关部门通报,学生是因不满老师的严格管理而动杀念。

3.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冷落

2007年8月中旬,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只享受资助的金额,却从来没有和帮助过他们的资助者联系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漠了。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怕惹祸上身;看见坏人行凶,没有人去管,怕自己吃亏。从社会大环境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不知道感恩是一种回报。曾经,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的儿子一封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你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原来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从小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孩子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等等。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3.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限于满足课堂需要,仅限于对学生的说教,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感恩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更何况现在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三、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它不同于其他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创造各种环境,从而达到感恩之心长存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将感恩教育贯穿每一学期,并将每年的9月份作为学院的“感恩月”,结合新生入学、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心有感恩的人。

1.感恩教育走进德育教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本质,一个字是“教”,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字是“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重在育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团委利用上党课、讲团课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党团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授课计划,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精神成人,让感恩之心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感恩教育走进教室

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感恩教育作为教材其中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结合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深刻含义,把孝道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把图书馆五楼建成二十四孝文化走廊,每间教室张贴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展板,把教室都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一种“抬头见文”的视觉效应,充分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讲到自己的感恩故事时,真情流露;在学唱《感恩的心》歌曲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感恩教育走进活动

在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懂得感恩、珍爱生命”签名、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我身边的亲情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围绕对学习《二十四孝》的感悟,对照《新二十四孝》标准,开展感恩父母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算一笔亲情账”、“写亲情日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鼓励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利用假期给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氛围浓厚,以点带面,用故事、事迹、音乐去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用情绪带动行动。

4.感恩教育走进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感恩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感恩教育进幼儿园、“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感恩教育进敬老院、“清理白色垃圾”感恩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四、小结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中小学感恩教育》,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12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