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优秀7篇

发布时间: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一

一、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而游戏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游戏集趣味性、思辨性于一身,学生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新奇感受,也更容易投入其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开展主动学习。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游戏活动,在动态教学中使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易于接受的游戏活动。例如,在教学“集合”时,教师可以现场划定几个圈,每个圈代表不同对象,团员学生站在一个圈里,其他学生站在另一个圈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的参与度也随之增加。教师在此时引入集合概念,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游戏中掌握集合元素的特点。这样就可以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有效保证。

二、引入教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实验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符合高中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可提供更为直观的感性材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语言讲述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耐性较差,有的学习兴趣不高,有的懒得动脑,有的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有的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努力通过教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他们“动”起来,既要动手,也要动脑,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椭圆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三人,准备好图钉、细线、白纸和铅笔等教学物品,指导学生按照具体操作程序画出椭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画椭圆的关键,这时再引入椭圆的定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开发和引入更多的教学实验,充分发挥教学实验活动的作用,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组织分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则以“听”相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而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方式,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分组合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加强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发挥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作用,使每个学生“身在其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参与度。例如,可在试卷讲评课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成绩好、中、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实行捆绑考核和奖励机制。每个小组就试卷上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时可将未解决的问题拿出来与其他小组互动,最后再开展测试。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活动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真正提高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实施活动型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认知度,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二

【摘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习惯和教会学生自主合作的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在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的做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合作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29-02

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参与到生动、活泼,以及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要想尽办法创造教学情境,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得到发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笔者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谈谈以下三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生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主合作意识较淡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1.巧设悬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采取设悬念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有悬念的问题产生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巧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想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2倍,直到最后一个格子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国王慷慨地、开心地答应了宗师的请求。”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提问学生:“这位国王能满足宗师的请求吗?”教师通过巧设悬念的方式促使学生,并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教师也可以顺利导入新课。

2.活动设计。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高中生的思维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动机往往取决于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的一些现象,如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教师可以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由此可见,教师要对课堂活动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让学生在活动情境教学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3.故事引入。实践表明,高中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多采用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高斯是德国伟大数学家,他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显露了超乎常人的数学天赋,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就是计算从整数1加到整数100的和是多少。彪特耐尔写完题目,小高斯很快就把答案写出来并交了上去,彪特耐尔一看结果,大吃一惊,小高斯竟然算对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高斯用什么方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就算对了?他的计算方法与这节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可见,教师运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习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合作学习的机会,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主合作的习惯,增强自主合作意识。

1.引导学生规范表达。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用规范的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首先,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的规范语发言和表达;然后,经常在课堂上考查学生对某些概念、定理的理解,要求其有条理地、有顺序地、规范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数学规范语言进行自由表达,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自主合作的习惯。

2.强调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然而,好说好动是高中生的天性,他们的思想普遍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在数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过度的吵闹和争论,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强调课堂纪律,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和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倾诉者会说,而且要求倾听者会听。学会倾听,(下转第38页)(上接第29页)是要求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细心。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与人交往就要学会倾听,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对话。在倾听别人发言后,要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但也要敢于质疑,适当地发出提问,如“你讲的我听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如果是这样,那按你的方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等,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对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话水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自主合作的方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就应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和总结,教会学生自主合作的方法。例如,讲授高一新课标的“三视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一是电脑演示投影与三视图;二是学生做实验,要求人人动手操作;三是自主活动,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四是自我归纳;五是教师作总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数学教学要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个性。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障碍

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

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四

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数学思维的教学要以全新的理念、框架、体系和方式来表现。以理解和实践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为基础,才能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文根据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对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的独特作用。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及规律。数学思维是以数学对象为基础,对包括空间、结构、数量等的内部属性和规律进行反映,进而进行数学内容演绎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对具体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进行推论判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强化数学基本功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障碍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习惯。有时学生仗着自己丰富的解题经验,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方式深信不疑,导致其很难放弃老套的解题思路,思维僵化,不能通过新的问题特点发掘新的思路,常常使得更合理的思维方式受到阻碍而无法全面认识。

(二)思维的惰性导致思维受阻。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问同学或老师,还有的选择等老师讲解或等以后在解答,只有少数人自己继续思考。当观察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即使遇到关键信息,也不能把握形成有价值的解题思路。久而久之,疏于动脑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首先是节奏的变化,高中一节课的知识量远比初中要大;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主要是教师讲解,高中则是学生练习与讨论居多;另外教学教材的因素也会造成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脱节。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吃透概念,归纳整理,为思维夯实基础。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数学各章节知识点紧密结合,相互联系,每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例如以前学过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在高中进一步学习对数、指数函数等知识都有很大作用。

因此,打好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根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大纲和教材,详细讲解,耐心解疑,让学生清楚每个数学概念内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数学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等等。只有有了牢固过硬的基本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加强理解巩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系统化和条理化,切实提高其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互汇。

(二)解后反思,思后续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后反思指的是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后,接着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进一步理顺和强化数学的思维,进而开发学生智慧培养悟性。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反思题目:通过对数学题目中的表现现象和外部联系,进而深入事物本质思考问题。反思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把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思路:从众多的知识出发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是培养全面开阔思路的要求。反思思路是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一个步骤和技巧,都是学生数学思维得到锻炼的良好机会。反思方法:以独特的心理操作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形成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通过联想反思来构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思,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主动迸发思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教师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每节课都饱满生动,并适当创设诱人悬念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火花。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解答自己碰到的现实问题,让他们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分散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分解较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课内课外都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对之多肯定称赞,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在注重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思维方法的传授,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篇五

1.从高中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等知识体系中发现并实施德育教育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以免因小失大,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上课时,教师着装朴素大方,讲普通话,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风气、刻苦的学习态度,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与德育巧妙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及以后的生活都有推动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篇六

(1)教学知识的起点高,不符合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函数,针对学生的专业,再进行深层次的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学习。立足于学习职业高中数学的条件,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部分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整体数学素质水平不高,不能达到学习职高数学的条件。

(2)数学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教案进行教学的方法已经非常陈旧,很多教师都没有指定符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只简单地讲解课程中要求的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向教师反映对所学知识的困惑,教师和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长期以往,形成了教学中的恶性循环,不能达到职业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3)知识传授不全面,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数学教育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双向发展。然而,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却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教师只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十分在意自己的教学成果,并把情绪带到教学课堂中来,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再加上教材跟不上教学内容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学习。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开设通识课程十分有必要。

(4)教学内容不完整。

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数学教材都只停留在普通高中教学的基础之上,教材内容不能满足职业高中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日后走上岗位也没有帮助。另一方面,职业高中学生相较于普高学生,学习水平不相等,且这种不相等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学生之间。职业高中的教材是统一的,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各个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不同,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除此以外,职业高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即使是对于偏理化学科也要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关注教学的严谨性,而是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2.1立足于通识教育,改革教学内容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资源中,利用通识教育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开发出数学蕴藏的知识。职业高中数学的美不只体现在思维方面,透过数学,还能看到大方之美、融洽之美、抽象之美。因此,职业高中教师要能够指引学生发现数学中存在的美,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讲解数学的历史来源,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是由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验证总结得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简化职业高中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有创造性地选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进行实践教育等形式,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与市场要求、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2.2立足于通识教育,调整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口号可以被总结为: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将数学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已经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但是其基本框架不变,仍然是要做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是在进行基本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之上,实现知识的延续。获取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点,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依赖点,更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路线,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另外,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数学能力是指能够达到数学活动的要求,也指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基础理论息息相关。基础理论是能够通过书面知识进行传授的,而数学学习能力是抽象化的,只有在掌握足够多的经验之上,才能拥有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做够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就不能构成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作为桥梁,能够辅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放在主要工作内容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数学理念的支撑,从而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以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行为与思想上的相统一,发挥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立足于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数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难堪,也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有多高,而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职业高中可以将考核方式分为两种,笔试和实践考核。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进行考核;实践考核是参照教学目标,教师单独设置考试题目,题目围绕实际应用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将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评比。这一过程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沟通交流,旨在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学生研究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在从旁给出相应的建议。由此,两种考查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4更新教学理念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职业高中根据社会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是坚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它是学生进行整个职高学习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高数学教学要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主要位置,充分体现它的作用性。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活动、数学视觉欣赏所占的比例,让数学与其他科目更加和谐;其次,要充分协调好数学学习与专业教学的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性;最后,教师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获得理性情感,以及数学审美欣赏能力。

2.5立足于通识教育,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学校和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力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学习技巧。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要求教师: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职业高中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十分不利,立足于通识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并全面落实到教学课程中。第二,要切实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第三,要切实加强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很难有效提高,这需要教师的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企业的经典案例,创建数学知识框架。另外,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通识教育的一大重点。职高数学教师也要能够涉及带其他专业知识,诸如政治学、心理健康学、数学审美学等,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人文、军事发展等多方面领域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数学教师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职高数学的目标。

3总结

综上所述,职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基础虽然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稍有不足,但他们都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祖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高学生专业能力很强,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的优点所在。按照实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于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帮助职高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七

一、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一)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心脏

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方向,就得不到锻炼和发展。但如果我们课堂提问的都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就会弱化学生的智力。真正有效的问题应该能够使学生实现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使其数学知识内化为能力。或者说,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本质,完成数学的构建。

(二)问题是数学教学的载体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维训练场。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人以机械记忆、机械训练替代学生的思维,没有实现教学活动的双边性。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如何能实现有效教学呢?唯有设计合理、恰当的问题,并借助这一载体,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思考、自觉探究,才能避免课程改革之中的众多误区。

(三)问题设计应该同时体现发现与探究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应该从全局考虑,既要注重问题的发现过程,又要体现问题的探究性。发现问题本身就是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的结果,而问题探究也是提出问题思维的继续与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不断地循环往复,将数学发展史缩短到了短短的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根据数学的学科性质和心理学的观点,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合理性

即所创设问题应该难度适宜,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因此,设计教学问题之前,应该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生活条件、知识基础做出客观分析。

(二)直观性

即教学问题应该体现出明显的数学特征,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的实质,提炼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三)开放性

即问题应有层次感,入手容易,方法多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和讨论。

(四)挑战性

即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五)体验性

即学生能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得出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这会极大地推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数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增强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辛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较好地阐释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如在“二分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问题: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有个猜价格的游戏,你有办法快速猜准价格吗?当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之后,我们可以立刻再抛出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互猜生日,看谁用的次数最少。如此设计问题,趣味性强,学生积极参与,求知欲和学习欲望都得到了满足,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之中感知数学、学会数学。

(二)注重探究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发现。如果学生亲自参与了探究活动,那得来的知识既难忘,又深刻,还充满快乐的回忆。探究性学习本身也是我国此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应该注重问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方法和理念。

(三)提倡开放性

具体来说,我们的教学问题又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就是答案唯一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和“对不对”,一般来说,对于师生之间有意义地交流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开放性问题则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来给予回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提倡开放性的问题,力求避免封闭性的问题。如我们学习“向量数量积”时,教师应该问“你如何理解向量数量积的?”而不应该问“向量的数量积是向量吗?”若还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简单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问“你今天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当然,我们说提倡问题的开放性并不是说学生可以随意说、任意想,而应该控制好问题的范围,使学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如果我们一开始设计的问题范围偏大,可以在追问过程中缩小范围。如何实现开放性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平衡,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四)体现层次性

要求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呈现出序列性,由浅入深地逐步展开。低水平的问题一般为记忆性、理解性的问题,而应用性、综合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则属于高水平问题。低水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也是学生掌握高水平思考技能的基础,而高水平问题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应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教学问题的水平。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驱使下,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停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地走向数学成功的殿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6 13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