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范文【精选2篇】

发布时间:

师范教育 篇一

不能不承认,我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来源在同龄人中的学业成就总体偏低。总体上讲,我国教师教育已从30年前的精英教育滑向大众教育,师范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基础性挑战。如何吸引优秀学生上师范当教师,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呼吁重视“师范教育”的作用。

一、恢复师范教育的精英教育传统

从国家到地方,实行公费师范教育,用编制和教师岗位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专业,是提高我国师范教育生源质量的重要举措。2016年,山|省实施乡村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招收3000名师范生,到农村小学或初中服务6年,小学实行全科、初中实行双学科培养,经考核,毕业合格且获得教师资格,即带编到签约服务地小学或初中学校任教。结果,报名与招生之比达到了7∶1,9所师范院校全部在提前批二本线以上录取,其中,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全部在一本线之上完成招生计划。

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的奥秘,有两个方面:通过公费培养,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通过定编定岗,吸引喜欢教师职业的学生就读师范教育,同时稳定师范生的就业预期。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基础性公共服务岗位,建议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取定编定岗、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的方式公费培养中小学教师。

二、鼓励支持一批高等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业

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有世界水平的高水平大学的教育科学学科体系的支撑。建设一批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的高水平大学,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需要。

国家决定“十三五”期间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采取行政举措,稳定师范教育,巩固师范教育,强化师范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真正要让师范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一心一意发展师范教育,强化师范教育,需让师范院校、师范教育有吸引力,国家需出台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

为此,笔者呼吁国家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重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就具体实施而言,一是加大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要高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的比例;二是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可高于国家规定的本专科生均拨款20%以上,以激发师范院校举办师范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三是从国家到地方单独启动“双一流”师范院校建设工程,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范院校和教育学科的边缘化状态。

三、重建师范院校教育培养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我国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已经瓦解――师范大学纷纷综合化;师范专科学校与市级教育学院整合建立地方综合本科院校;县级师范学校少数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初等教育学院,而大多数师范学校则被撤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或被整合进当地的教研体系,或者消亡。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形式完成了两个转变:培养院校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甚至一级师范过渡;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新格局。

但是,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国教师培养体系面临以下三个挑战: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地位弱化,力量分散;封闭僵化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不适应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教育的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初中生、高中生为起点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重心偏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甚至一级师范过渡,独立的师范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的解体甚至消亡是必然的,不过,笔者呼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尽快重建我国教师培养体系。

首先,整合高等教育院校内资源,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师学院。凡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院校,整合校内教育学科的所有力量,建立教师学院,承担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任务,采取“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的分段培养模式。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普通院校系进行;教育类课程在教师学院进行。如此,未来承担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任务的,不再是笼统的所谓师范院校,而是有实力的高等学校的教师学院。其次,整合校外教师教育资源。如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整合地方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新模式。从培养需求、招生、培养方案制定,到培养过程、考核评价、录用,教育局需全过程参与;同时,把组织中小学制度化地参与教师培养作为自己的职责。第三,试点教师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由高等教育内的“学科+教师教育”向高等教育(学科教育)之后的师范教育,即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再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型。为推动上述改革,笔者建议在国家和省两级启动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用三到五年时间,重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

此外,针对我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实习教育普遍出现“弱化”、“减化”、“虚化”的现象,可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三方的积极性,将实习教育环节纳入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师范教育 篇二

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部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p#分页标题#e#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2篇《师范教育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