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一览_中国人口净增长48万精选9篇

发布时间:

从人的经济活动二重性方面来考察,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人口的经济活动之中。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9篇《2021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一览_中国人口净增长48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图巨详细 篇一

中国人口年龄分布: 1、0—14岁人口占17.95%。

2、15—59岁人口占比63.35%。

3、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

4、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

其中0—14岁人口占17.95%,15—59岁人口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因素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

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

2021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篇二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中国人口多少亿人 篇三

据了解,中国2022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14.117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13.3972亿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中国2022年男女比例是2比1.6。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男女比例最失衡的城市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多女少”最严重的分别是东莞和深圳,性别比分别为130.06和122.43,其次是佛山和广州,性别比分别为119.12和111.98。性别比最低的是大连、沈阳和哈尔滨,性别比分别为99.19、99.38和100.09,男女性别比基本保持平衡。

中国人口增长率 篇四

截止2022年全球238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898,236,143人。

其中中国以 1,447,301,400 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 1,403,018,576 人位居地球第二,第三至第十名分别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孟加拉国、俄罗斯等。

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

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

据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世界人口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科技、医疗水平持续改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十分迅速。

这些国家主要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以中国为例,1850年的清朝约有4.3亿人,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有5.8亿人。

尽管战争不断,一百多年间人口还是增长了1.5亿。

从五十年代起,中国的人口也迅猛增长,1982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超过十亿。

现今,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数迫使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减缓人口增长。

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印度在1750年约有1.25亿人,1941年达到3.89亿;而当前印度已经有超过12亿人口。

印尼爪哇地区的人口从1815年的五百万人升到当前的1.3亿人。

墨西哥的人口从1900年的1,300万增长到2009年的1.12亿。

非洲的肯尼亚人口也从1920年的290万增长到当前超过3,700万。

中国人口变动的七个趋势 篇五

趋势一:14亿人口零增长,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大陆总人口2017年突破14亿,2020年14.12亿人。“十四五”及中长期总人口将相继经历零增长、负增长。2035年前都在14亿人左右。人口是我国发展潜力、发展韧性的基础性因素。联合国预测,印度总人口将在2023年超过中国。但是,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人均产出均高于印度。

趋势二: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应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中国年度出生人口,2020年1202万,2021年降至1062万。“十四五”及中长期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生育友好,出生人口到2035年乃至更长时间将在1000万左右波动。

趋势三:劳动年龄人口9亿以上,素质提升,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020年为9.68亿,2035年在9亿以上,比目前欧洲人口总数多1.5亿人,接近美国现在总人口的2.7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趋势四: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低龄老人占比高,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大。

60岁及以上老人,2020年为2.64亿,2025年达到3.21亿,2032年突破4亿。65岁及以上老人,2020年为1.91亿,2025年达到2.21亿,2033年突破3亿。60-64岁低龄老人,2020年为0.68亿,2026年突破1亿,2035年为1.06亿,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巨大。

趋势五:高龄老人将翻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促进老年健康。

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020年为3570万人。2035年翻一番多,为7960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不断增长,关注老年健康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趋势六:老年抚养比带动总抚养比快速上升,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促进代际平衡。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持续上升,老年抚养比(15-59岁=100):2020年为30,2035年为54,2050年增长到82。总抚养比(15-59岁=100):2020年为58,2035年为73,2050年为106。2050年,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将抚养106个少儿和老年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完善“一老一小”保障体系,促进代际平衡。

趋势七:将有超过10亿人居住在城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将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生活在城镇的人口,2020年为9亿人,2035年将增长到10.23亿人。城市和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人口聚集与收缩区域并存。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表示,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健康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创新,挖掘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潜能仍有较大空间。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适应和动态均衡,可以为促进14亿人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人口对社会发展作用 篇六

人口对社会发展作用是人口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为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必要因素,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0页)。在人类社会中,以一定的人口及其发展为前提的劳动力人口,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2021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图 篇七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 1、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 2、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 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其它类型数据分布1、从户别人口来看,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

2、在人口地区分布方面,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3、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4、在受教育程度人口方面,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

5、在城乡人口方面,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6、在流动人口方面,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

7、从民族人口来看,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202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篇八

人口分布如下: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图 篇九

2020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城乡人口比例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2021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一览_中国人口净增长48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2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