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08-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一

中学思想品德科教学反思类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的兴趣

摘要:对于思品课堂,很多学生感到无趣,枯燥,继而产生厌倦,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成了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度的关键。

关键词:思品教学 知识掌握度 学生兴趣

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课堂上,老师的教只是占了一部分的内容,评价教学效果,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决定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提高知识的掌握度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课堂、对知识的兴趣。

从事思品教学以来,我发现思品科与其他科目有些明显的区别。它不像生物课,可以非常吸引学生,讲很多关于大自然、关于人体的奥秘;不像数学课,考验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不像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身体……通过对我所教班级的观察,我了解到在学生心里面,思想品德课是枯燥、无味、繁杂,他们认为不认真听课也是能考出好成绩,继而产生厌倦感。

思品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他们以后在学校、在社会的做人做事生活方式。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的一些思考。

一、导入是关键。刚开始从教的那段时间,我很认真的做好备课工作,有时会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一站的内容,结果一上课才知道课堂效果不怎么好,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我的讲课中,即使是那些瞪大眼睛望着我的学生,他们的眼神也是充满着疑问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往往就是导入不够吸引力。反思以后,我会用以下的两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1)通过与学生一起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引出新课,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也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2)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在每一站的开头,都有一个思想驿站板块,可以通过这个内容,设下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初中生现阶段对外界的接触认识还是很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重要的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让他们更深刻的记住知识点。实践证明,列举实际例子,学生更能记住。

三、采用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设备还不是很通用的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视频,图片,语音的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就像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磨砺坚强意志》,我采用视频《没有四肢的强悍人生》来吸引学生,同时也传递一些人生观: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相比起世界的其他人,只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需要坚强地面对生活。

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好多的方法,我们要懂得运用多种形式,充分提高课堂趣味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二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评价机制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谈谈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和探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感情形成的特定环境

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农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缺失,孩子思想情感的发展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学校全体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全体教师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鲜少有人问津;

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

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

综上所述,有效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体系,便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一)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大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是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即要想让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新的进展,我们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

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使命。班主任要建立包涵班级工作各个方面在内的量化考核制度,包括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床铺整齐、就餐秩序等。考核的目的就是要督促人人做好,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建立的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考核或班级量化周考核制度,学生如有违反,除扣除个人分数,还要扣除班级分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分数列后的予以处罚,列前的班级予以奖励。

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红领巾监督岗、学生值班等配合生活教师加强检查,按照考核细则做好考评记录。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就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

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革、要创新,就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多元评价体系。

1、评价要体现出动态性。可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随时进行,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改进;同时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有助于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

2、整个评价过程要科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为辅。

3、评价要体现出主体性。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这样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教育工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体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三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并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的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等的教育,培养一些优良品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努力学好数学,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想要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意上思想品德课,并自觉做到知行结合。笔者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行知思想,尽量使自身的教学艺术一些、灵活一些、实效一些,使学生的体验更深一点、动更强一点、导向更正一点、行为更多一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行知思想 思想品德课堂 活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却变成了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思品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屡见不鲜。让思品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听、愿学,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迫在眉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创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我巧妙运用行知先生的思想,使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 活化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搅活一池春水,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1.巧用设问 活化思考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开启通往科学之门的钥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善于思考,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恰当的提问,能启迪学生勤思,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思考的切入口,抓住时机让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的好习惯。

我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层层递进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我国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可不可以一起直接讨论决定国家大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什么?(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4)联系实际说明这一制度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又联系国外的总统制、立宪制,设问:(1)我国可不可以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这些设问,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比较,并注重多学科知识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带给师生不少意外的收获。

2.巧用幽默 活跃气氛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讲解中外文化差异时,我讲了“望文生义”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电视机等。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通过这个小幽默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不同也表现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在诙谐幽默中,气氛活跃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3、巧用音乐 活泼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品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有关党的知识点时,让学生集体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讲环境问题时,我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决心。

二、突出主体 活化能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们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要认真倾听,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

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讲授 “男生女生”这一框时我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男女交往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男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男女交往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

2.营造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

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课堂任务,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思品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品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联系实际 活化行为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凡是能让学生亲知的,就要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会实践凭着其应用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课堂小空间变换到社会大空间,在更鲜活和更立体的生活面前,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再加工和再加强。

讲到孝敬父母、诚信、宽容等知识时,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留意自己及身边人日常言行,说出其中的不足,及应当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及践行的自觉性。

四、广用资源 活化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还要指导学生广泛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学习,如认真研读《时事》、《半月谈》、《参考消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演讲比赛、思品小论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讲成纯理论的条文,而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授人以“渔”为原则,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胡国枢,屠棠。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xxxx8.12.[2] 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C]。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xxxx9.3.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五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从事近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摸索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说到底就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政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这近一年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以奇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六课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情绪及情绪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所以要找一些学生们熟悉的例子让其形象的认识到情绪的影响。于是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及它的来历吗?”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将四面楚歌的故事陈述给大家。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六课课题《做情绪的主人》导入新课:“我们学习历史知道,项羽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要不是四面楚歌计策的运用,使楚军悲痛难忍,他会不会失败的这么快?”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会!”这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情绪的影响,进而激励学生:“可见情绪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那究竟什么是情绪,它又有哪些种类?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丰富多样的情绪感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话题。”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引用生动故事情节,以情求趣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说理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刚从小学过渡过来的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在教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过于依赖别人,懒惰的危害性,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后来他们来到一片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将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不去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认识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疑促趣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答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

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如教授《少年能自强》这一课时,我讲完故事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弱点?(2)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弱点的?如果他对自己的弱点无动于衷,学习上仍不努力,结果会怎样?(3)从牛顿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做学习上的强者这件事,你懂得了什么?对于自己的弱点,你是怎么对待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既紧扣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牛顿顽强的意志力,又循序渐进地指导了学生思维的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富有启发性,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如教授《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课时,在讲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个知识点时,我根据课本的插图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詹天佑、林则徐、戚继光、郑和分别是中国历史中的什么人?(2)他们各自有哪些丰功伟绩?(3)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功绩,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品质是什么?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概括,这几位英雄的光辉形象自然就显露出来了,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到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总结,进而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3、设计课堂提问要加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观点能渗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正向的心理效应,课堂提问必须加强针对性。如教授《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一课时,我根据课本上萌萌、小曦在随家人游玩时不同的表现的活动题,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们同意谁的做法,在家里你们是怎么做的?(2)有的同学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爸妈什么都不让做,该怎么办呢?由于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因此人人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不仅强化了学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应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立认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参与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学会自立的主动性。

四、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以实增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由于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两种使命,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不仅是教会学生教材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会如何做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另一重要的层面,没有将理论融合到实际中,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各种政治现象。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不是让其机械的学习书本知识。一方面固然要求教师很好的掌握教材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求我们教师去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则重点把握,对于需要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课后多关心时事政治。这样,在讲清教材知识后,可以适当的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去思考、探索,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杜绝放羊式的自习方式,充分的利用课堂的40分钟。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较贴合学生实际,主要在教授学生如何适应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及如何做人,很多话题学生有话可说,因而,在教学中,更应该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出发,注重将理论融合到实际中,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各种政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其很快领会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妙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添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道德的熏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目的。以上就是自己在这近一年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几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浅显体会。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想,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再走以前的教育老路很容易被淘汰,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寻找适合彼此的教学方式,这才是课改对我们的要求——在发展中求得生存!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服从学校安排,担任七年级103、104、105三个班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肯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进行。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的总结:

一、结合教材,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二、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本人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本学期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开通本地教学资源,利用这一优势,本有精心组织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下载和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写有教案36课时,评注式教案16课时。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本人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四、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因此本人针对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点,经常通过谈心、主题探究等方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与他们谈心;从赞美着手,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和学生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这样让学生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总体来看,这学期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在全体同仁的帮助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开拓前进,使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小学生德育水平,对有效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形成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扩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1.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方法,通过小学生的自身感受体会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小学生感知来自挫折、失败和痛苦等,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通是指在小学时期,学校创造某种合适条件、环境与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启发学生体验、感悟父母、同学、集体、社会、自然环境等对自己的恩情,并自发的将内在感觉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的心态,让感恩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低位非常高,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从小得到太多的宠爱,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对他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因此帮助小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关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2.感恩教育对小学思想品德建设的意义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政府、社会、家庭的极大关注,它将影响小学生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孩子成长的必须,要积极挖掘利用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标突显生活化,并切合各年龄层次小学生学生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学校建立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求一阶段的热度,会大大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效。小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塑造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和反复的过程。感恩意识、感恩心灵、感恩习惯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需要给予学生长期的熏陶、影响,允许学生反复磨合,慢慢积累,最终内化为小学生的一种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地外显于小学生的行为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系统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学科渗透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结合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多管齐下,分层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感恩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感恩素质发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扎实、良好的感恩教育能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知恩、识恩是基础,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服务:如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的接送,老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等等。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境界和品位有着重要意义。学校经常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言行举止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的仁爱之心,让他们由原先的“自我”变得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小学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能给学生一双知恩识恩的智慧眼睛,更能给予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动的心,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如在春天的季节观察冒芽的绿叶,让小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人间的美丽与爱;观察清洁工人打扫走廊、厕所,体会劳动的艰辛等等,让小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学生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小学生们只有当他学会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才能有精神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3.感恩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建设中的方法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如为父母洗脚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家长、教师这方面的意识。然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三分热血就立竿见形的,根植一种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品格于孩子的心灵深处,远比传授知识来得困难。要在丰富、多变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小学生思想情感,感知感恩过程。

(1)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要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蕴含的思想内涵较深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展现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点以及纠正方法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等等。

(2)在生活中感知感恩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小学生受到长辈太多的呵护,把长辈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长辈的辛苦和劳累。在感恩教学中,为使小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组织了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让小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体验腰酸腿疼的真切感觉,从而让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通过心灵交流,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3)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以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搭建学生感恩教学交流平台,转变以前的单纯灌输说教式教学。在感恩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感恩活动之中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开放式的感恩教学过程,比如将感恩情景剧、感恩小品表演、感恩辩论会等活动形式应用于课堂,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中,调查社会中现象,观察和学会体验现实生活的感恩现象,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七

摘要:本文笔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道德情感,完成教育。

第二,在生活与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运用说服的方法使生明白道理,多次反复地说服,形成良好品德。

第四,学校家庭互相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生活与活动 说服 家校沟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

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

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

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

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

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

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的来说,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小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师的督促引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

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持之以恒,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6 3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