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复习提纲就是用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整理得出来的提纲。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历史学习方法 篇一

一、要会看书

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二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

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篇三

1、我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面积最接近)。

2、我国的四个端点是:

3、要求掌握中国的14个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六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我国的内海是渤海。

5、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共有34个行政区划。P44-45

6、要求熟记我国34个行政区划的全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以及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它们的。形状。

7、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的省区是黑龙江。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浙江省的邻省是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

8、2000年我国的人口已达12.9亿,约占世界的22%。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P46

9、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P46

10、我国民族有56个,其中少数民族是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人口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P46

12、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回族”以普通话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13、我国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我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4、我国的气候类型有五种: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我国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影响最大。

15、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及它们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在哪一级阶梯中。课本P50图

16、正由于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影响到我国的气候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也影响到我国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

17、家乡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主要是以丘陵为主;主要种水稻

生产方面:精耕细作、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生活方面:稻作文化,民风纯朴、住房:避雨通风型。

18、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季风区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气候比较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它会给我们带来洪涝或干旱P51

19、掌握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性质、风向、发源地(夏季风温暖湿润,发源于太平洋、印度洋,是偏南风;冬季风寒冷干燥,是偏北风,发源于西伯利亚)。

20、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

各段范围

水文特征

上游

巴颜喀拉山北麓——

内蒙古河口镇

1、上源段:水量小、水清流缓2、峡谷段:水流急、峡谷多、水能丰富、水量大增3、河套段:水量减少、水利工程发达。

中游

内蒙古河口镇——河南孟津

水量大,河水汹涌,泥沙大量流失

下游河南孟津——黄河入海口

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

21、如何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P57

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绿地及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

22、黄河、长江比较

项目

长江

黄河

源头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巴颜喀拉山北麓

入海

东海

渤海

干流长度

6300千米第一大河

400千米第二长河

流经省区

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

水系形状

“之”字形;巨大的“几”字

上、中、下各段划分

源头——湖北宜昌——江西湖口——入海口

源头——内蒙古河口镇——河南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

上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汉江、湘江、赣江

上游:洮河、湟水中游:汾河、渭河

主要水利工程

上游:二滩、三峡、葛洲坝

中游:丹江口(汉水)

上游:龙羊峡、刘家峡

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23、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是内河航运中运输量最大的河流。有“黄金水道”之称。P55

24、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单元有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P48

25、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措施可以有: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浚河道,中上游禁止砍伐树木。

26、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范围: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

27、南、北方两地的差异:P64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四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历史学习方法

首先,结合今年时政热点对历史教材主干知识进行重组。如建党__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历史知识的归纳重组,这种复习方式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兴趣十足,要经常与地理科、政治科的老师进行交流,从相关地理和政治学科的热点内容找出与历史知识的结合点。

其次,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做过的复习资料进行深入的研读,从中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内容,以表格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如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并没有给学生印成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自己看;而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表格方式在黑板上列表,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些平时看似已经掌握很好的知识,特别是涉及到重点知识,散见在教材几处表述 ww www.chayi5.com w.chayi5.com 的内容,以这种方式复习学生即巩固了知识又升华了知识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三,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问题的方式进行知识整合,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热点内容、主干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第四,精选试题,认真测验。如今大家的共识是各科教学不能搞“题海”战术,不对学生搞“题海”的唯一好办法就是教师必须跳入“题海”,而让学生“上岸”。怎样才能使学生跳出“题海”呢?要靠教师慧眼并依照今年的“考情”精选试题进行重组。即便采用成题也是水平较高的题,可从一些优秀网站上精选最新试题,并以最快的速度呈现给学生,测试后更重要的是渗透解题方法,并从中找出今年中考的方向所在,举一反三把相关的历史教材内容整合给学生,以便多角度的对历史知识进行重组。每次测试后都进行认真批改和总结。对成绩进步大的同学在班级提出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第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入五月以来,临近中考,许多考生由于种。种原因心理焦虑,从而影响到最后阶段的复习,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在心情焦躁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自然要影响复习效率。但过度放松又会导致学习态度松懈,复习效率不高,恰当的做法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放下包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

怎么学好初中历史 篇五

1、重视教材、全面掌握

“万变不离其宗”,想要学好初中历史,就需要重视教材、课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知识章节、知识结构很清晰,方便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学会归纳各章节、各部分、各版块的知识点,要清楚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考点,将知识点分类记忆,这样才会有效学习。

2、透彻理解历史概念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囫囵吞枣”“半知半解”,如,新文化运动,很多学生知道它发生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但在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期下,其社会的文化思潮、诗人创作了什么诗作、作者发表了什么作品,都不清楚。这也证明了,学生在学习时,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懂的深入研究历史的真实概况。

因此,想过学好历史,就必须将课本内出现的每一个概念,深入透彻理解,并学会延伸思考,积极查找资料、翻阅相关书籍,了解清楚历史的宏观与微观“面纱”。

3、学会反问

学习到任何知识点时,都要学会反问自己,事件为何发生?发生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现状?事件产生对经济、文化、政治局面、思想都造成了怎样的变化?事件涉及到了哪些人物?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反问,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帮助学生在考试中熟练解题。

4、增加课本学习

除了日常在校的学习外,学生还可以抽出时间,通过观赏纪录片、人物传、历史节目,像是《百家讲坛》此类的视频节目,来增加历史知识。当然,翻阅相关的历史书籍也是可以。

培养历史记忆的技巧 篇六

第一,建立信心。学生若能在记忆前抱有“我一定要记住”、“我一定能记住”的决心和自信,最后效果一定会大大改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着确凿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种大脑记忆容量的无限性是我们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变通记忆主体。即把单一封闭的个体记忆,发展到以个体记忆为主,以合作记忆为辅的新阶段。所谓合作记忆是指以小组为单位2-4人为宜围绕同一历史问题采用抢答、抽背、默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刺激人的大脑记忆神经,激发记忆潜能,唤起竞争意识。为了调节气氛,有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同台竞技,与生同乐,让师生在“疯狂”的竞争记忆中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第三,调动各种感官。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所以在记忆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篇七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5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