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精选3篇】

发布时间:

教学组织形式 篇一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特殊形式)。„„填空题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概念: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基本特点„„填空题

1、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 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 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此为“课时”。

★(三)优缺点„„简答题

1、 优点:

a.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d.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e.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 缺点

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c.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e.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f.教学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方法。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 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3、 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 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整体; 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二)现场教学(又称参观法)„„参观讲解结合

1、 概念: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 意义:

a.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b.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c.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 1

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祖国。

3、 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一)分组教学

1、 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

3、 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 ;

b.定制个体教学计划; 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二)复式教学

1、 概念:把两个或者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 意义:保持了班级授课的一切本质特征,与之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的同时安排几个年级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的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3. 要求:a.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 b.编制复试班课表;

c.培养小助手;

d.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Ps:把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四、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 探索个别化教学。 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过程

(中小学)德育内容„„简答题

分为三大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马列主义教育

环境教育

德育过程

一、概念&构成要素

(一)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对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填空题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基本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体现。„填空题

三、基本规律„„简答题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的关系)。„„论述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2

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

a.知即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品德评判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情即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c.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d.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一般说来,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填空题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模式

一、概念: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 探究式教学

此法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操作策略:a.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b.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c.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优点: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缺点: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优点: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4、 范例教学模式

此法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 瓦。根舍因 提出来的。

(二)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 自学——指导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略: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

2、 目标——导控式

3、 传递—接受式

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4、问题——探究式教学„„论述题

(1)理论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a.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

b.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c.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句验证结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师是“引导者”和 “顾问”,一方面老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过早判断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评价

一、概念: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

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二、功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到达该目标。具体:(简答题)

1、 诊断教学问题;2. 提供反馈信息3. 调控教学方向;4. 校验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 诊断性评价:

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 形成性评价:

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

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c.强化学生的学习;

d.给教师提供反馈。

3、 总结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针对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 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 4

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2、 绝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此法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三)按照评价的主体:内部评价&外部„„&个体差异性评价;

(四)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德育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论述题、简答题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2、要求:

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要求:

a.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b.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c.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要求

a.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其上进心。(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b.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c.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求:

a.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b.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活动;

c.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a.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

b.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c.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填空题

其他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Ps:德育活动的新形式包括: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方法的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方法„„简答题、填空题 1.说理教育法。此法为基本方法,分两类:

a.运用语言文字说服;b.运用事实进行说服。„„填空题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7、心理咨询法

8、生活指导法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内容。德育内容规定着对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三、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坚持知行统一,探索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道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5、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c.建立德育基地;

d.创办业余党校。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

(一)概念: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名解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在此书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填空

(二)功能:

1、 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化的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文化规范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 7

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2、 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的功能。能为成员提供发展机会,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2)满足需求的功能。既能满足归属、亲和、依存等基本需求,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的途径。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二、班主任

(一)概念: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名词解释

(二)地位&作用

1、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填空题

3、 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简答题

1、 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填空题

2、 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填空题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 建立学生档案

5、 评定操行;

6、 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

7、 个别教育工作;

8、 班会活动的组织。

Ps: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的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

二、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简答题

(一)班级常规管理

1、 概念: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 内容: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班级常规管理的作用

a.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b.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泼、积极、有效的班集体

c.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班级平行管理

1、 内涵: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填空题

此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填空题

Ps:集体教育思想是马卡连柯的主要思想。

2、 要求:要实施对班集体与对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班级民主管理

1、 内涵: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物。

2、 要求:

a.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b.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

(四)班级目标管理

1、 内涵: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此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成出来的。„„填空题

2、 要求: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述题

(一)问题

1、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二)解决策略(怎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人格和主体性,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

1、 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

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 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论述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进生的教育问题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后进生自身的原因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对其自身的原因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既可能有心理障碍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

(1)缺乏强烈的求知欲; (2)道德无知,是非观念模糊; (3)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 (4)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 (5)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适应 。

二、家庭因素

(1)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子女正常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形成。 (2)现在独生子女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 (3)有的家庭自身文化水准低,或者家庭残缺,缺乏温暖和爱心; (4)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5)有的家长则在孩子的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上太过简单粗暴,随意打骂。这些也会使他们转变为后进。

三、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也存在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并且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 9

任。

1、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一些地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广大学生的教育。

2、施教“求同”,忽视因材施教。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个班级上课,往往忽视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之间本来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尝到甜头,产生学习积极性,也才有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教育方法失当。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失当,没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缺乏防止学生分化和减少后进生的有力措施。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把他们当成班级进步的包袱,这也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后进生转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对立情绪;

2、 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意志,巩固学生的新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反复抓,抓反复”。

6“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与后进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老师要与他们多谈心,多接触,关心其生活、学习,真诚相待,逐步缩短直至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沟通渠道,使师生间具有朋友般的情谊。这样老师就方便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用正确的观念对他们进行思想渗透。)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特长,让后进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自信。

8、提供正确的范例,增强学生的是非观。

9、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助,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 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意义

一、概念:是指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名解

二、意义„„简答题

1、 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 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4、 是进行德育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形式

一、内容

1、 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走出校门,增长知识的活动);

2、 学科活动(以学习或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3、 科技活动;

4、 文学艺术活动;

5、 体育活动;

6、 社会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时期养成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并掌握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劳动技术素质);

7、 课外阅读活动。

Ps:分为三类:接受性活动、创造性„„;训练性„„。

二、组织形式„„填空题

1、 群众性活动;

2、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3、 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要求

一、特点:1. 自愿性 2. 灵活性 3. 实践性„„填空题

二、要求„„简答题

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特点„„填空题

1、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 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基本要求

1、 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3、 理解和尊重孩子;

4、 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素养。

二、社会教育

主要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1. 社区对学生影响:

a.一方面鼓励他们走出去,和更多同龄人交往,参加群体活动,了解社会,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 b.另一方面,帮助他们选择交往伙伴。

2、 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指导青少年儿童接受宣传教育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之间的相互联系。

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总之,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学校应成为这三者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家庭和社会应大力支持学校的工作。

第二节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二

第二节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分开一个班一个班的上课形式是什么形式吗? (让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在黑板适当写出关键词)

(一)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定义: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出示实例图片]

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家可能总结出这样上课有什么特点吗?你觉得好不好呢?

2、基本特征:

(1) 以班位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 (3) 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 (4) 分科教学。

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同时有具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局限性。它的优点使它获得了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地位,它的局限性则使它不断受到批评,客观上成了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内因。

(二)优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三)弊端

(1) 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越性使其产生三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各国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虽然针对它的缺陷,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但所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课堂教学的地位,只能作为其补充或辅助形式。不过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教学组织形式,仍需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

(四)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

1、全班上课

这是现代学校中最典型、使用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班级全员一齐进行学习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1)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施教,又使学生所有的反应再反馈给教师。它采取的是同步学习的方式,即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都是一样的;2)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比如讲解、示范、谈话、课堂讨论等等;3)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学生在课堂上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4)教师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反应。 在全班上课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能够有步骤地朝着目标有效地进行学习,通过捷径掌握知识技能。在时间和教师付出的精力上看,可以说是最经济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但从学生自我活动这一点上看,它不能说是最有效的。每个学生都处于各不相同的水平上,学习起点和学习速度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合在一起教会使学得快的学生感到乏味,学得慢的学生感到灰心;有些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以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方式,而全班教学强调划一,必然影响某些学生的学习。总之,全班上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性的共同学习,在同学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其主要特点是: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班级依然保留。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化等主要原则,在班内分组教学中依然适用。2)小组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临时性的,主要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可以是学科小组也可以是活动小组,主要视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的目的性质而定。3)各小组的人员也不固定,小组规模的大小要视学生的发展阶段、班级人数、学科的不同、所布置的课题和作业的类型及其量的不同具体地决定,小组的人数,一般幅度可在2—10名之内。

适合采用班内小组教学的教学情境多种多样,有时是因为一定的教学方式,如主题讨论、开展小范围合作活动等需要人数较少的学生小组的组织形式,有时是特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取班内分组教学,主要是考虑到教学班中学生之间具体的差异,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调整教学组织结构,改进班级授课。分组学习倘若有充分的准备,审慎地加以应用,可以产生种种良好的教育效果。合作活动,必然要交换思想,切磋意见,争论有效方法,增长见识。尤其在各小组解决课题时,使学生交替发挥各自的作用,可以发现学生的才华,发展他们的能力。分组学习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有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与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可以在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的过程中,训练合作活动的习惯。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分组的科学依据,二是有足够的教师配备。同时,它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学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分组教学体系示意图

3、班内个别教学 采用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花一定的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给学生辅导。其特点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班上的差生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的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学生学习的材料一般是由教学法专家精选或专门编制的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辅导材料或教学参考书;学生的学习由开始时完成教师为之规定的任务而逐步向完成根据自己的能力而确定的任务过渡并逐步带有独立钻研的成分;

班内个别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是深远的。第一,它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第二,它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差生不致失去学习信心,优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活动中受益;第三,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钻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内小组教学和班内个别教学有它们独特的用途,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仍然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仍属于班级授课,是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在采用全班上课即可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就不必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尤其是个别教学,由于其“代价昂贵”,即需要花费比全班上课和班内小组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一般较少采用这种形式;但对于解决差生或优生问题,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可选形式。

二、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提出问题:大家觉得除了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之外,还有其他什么组织形式吗?适当提问同学以前有没有请过家教? 除了班机授课制外,现代教学还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这些辅助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

2、每次活动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

3、对于学生的要求因人而已,因材施教

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等形式进行

(一)个别辅导

(1)定义: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出示实例图片]

(2)分类:

①针对在教材预习和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辅导 目的: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针对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而进行辅导 目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3)意义:

1、辅导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2、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落伍者以补课 3、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4)在进行时应注意的问题:

⒈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系统化、深化问题,不可在辅导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重述一遍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完成作业

⒉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予以帮助,还要对他们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知道,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⒊平等对待学生

(二)现场教学

(1)定义: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去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出示实例图片]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分类: ①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 ②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3)意义:

1、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容易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现场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

2、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一般都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经过加工了的,是以系统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系统化了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贮备往往是很难理解的。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活,丰富。

3、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而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教学秩序井然有条,压缩了学生情感发展的空间。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还感受了自然、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

4、增强学生声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世纪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定的学科知识之后,可能会在理论上解释某些问题,但到实践中却不知所措。理论和实践毕竟是有差距的。通过现场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现场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必须明确。这不仅教师要清楚,学生和参与教学的现场有关人员也要清楚。

2、做好充分准备。进行现场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物质上的准备。

3、重视现场指导。现场教学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在现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及时总结。现场教学不是学生的放松和娱乐,不是只在乎“过程”,过了就完了,而是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极时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为教师组织现场教学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感受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且学生可以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共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使他们学会现场学习。

三、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 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保持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差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它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 “三多、两少”: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纪学生人数少。

(2)复式教学具体形式

1、同室双级异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2、同室双级同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里的“相同科目”是同属一个科目的意思,比如,分别讲小学数学第一册和第二册,数学第一册、第二册同属于数学。

3、分室双级异科式,又称“复式分室”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不同的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4、同室一级同科式,也称“单科复教”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同一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与普通教学的分层教学是相同的。 (3)基本要求:

我国有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多数地广人稀,在即定的条件下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学生住宿,进行寄宿学习,二是实行复式教学。而在农村多数学生因为许多原因不能住宿,因此只能选择复式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组织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2、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

浅谈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篇三

浅谈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里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进行。 一: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这与个别教学大不相同。个别教学时,也可能面向一群学生,但不是固定的班级,学生彼此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

2.把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单元。首先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份量不大,彼此间相互承接,又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这每一小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课”,教学通常就是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在教室、实验室进行,场所是固定的。课堂中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的座次安排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可采用秧田式、圆桌式、马蹄式、会议式。

二: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又称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以整个班级为对象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共性问题为出发点的,遵从学生整体认知特点,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兴奋点、疑难点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现场教学

1.现场教学的含义

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2.现场教学的类型

现场教学,一般说来,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现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将现场教学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根据学习某种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有些学科知识,只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解释,学生很难清晰透彻地理解,但到现场看一看,增强感性认识,则能更真实地理解知识,并且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由于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这常见于一些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教学,如劳动技术教育、汽车修理等。

3 3.现场教学的作用

(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容易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现场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

(2)使教学丰富多彩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一般都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经过加工了的,是以系统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系统化了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贮备往往是很难理解的。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而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教学秩序井然有条,压缩了学生情感发展的空间。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还感受了自然、社会,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定的学科知识之后,可能会在理论上解释某些问题,但到实践中却不知所措。理论和实践毕竟是有差距的。通过现场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复式教学

4 1.复式教学的含义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保持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差别在于:当教室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它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 2.复式教学的具体形式

(1)同室双级异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2)同室双级同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里的“相同科目”是同属一个科目的意思,比如,分别讲小学数学第一册和第二册,数学第一册、第二册同属于数学。

(3)分室双级异科式,又称“复式分室”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不同的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4)同室一级同科式,也称“单科复教”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 5 同一个教室里,对同一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与普通教学的分层教学是相同的。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浅谈常见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6 7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