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4篇)

发布时间:

设计:汪振学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廉颇蔺相如列传 篇一

(2003-01-02 10:51:17)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斗争的杰出人物,两人的性格也在赵与秦的矛盾以及两人之间的矛盾中充分表现出来。本文不仅真实而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另外,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诵读时要仔细体会、揣摩。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阳晋〕在现在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拜〔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以勇气闻〔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宦者令〕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遗(wèi)〕送给。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易〕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欲勿予,即〔即〕则,就。患〔患〕忧虑,担心。

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止〕阻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语(y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境〕指赵国边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幸于,被动用法。,故燕王欲结于君〔结于君〕同您结交。。今君乃亡赵走燕〔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束〕捆缚。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请罪,则幸得脱矣〔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宜〕应该。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之璧,可予不〔不(fǒu)〕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均,权衡、比较。之,这。,宁许以负秦曲〔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奉〕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臣请完璧归赵〕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章台〕秦宫名,旧址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见相如。相如奉璧奏〔奏〕呈献,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美人〕指妃嫔。及左右〔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前〕上前,动词。曰:“璧有瑕〔瑕(xiá)〕玉上的斑点,疵病。,请指示王。”王授〔授〕交,给璧。相如因持璧却〔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负〕凭借,倚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尚不相欺,况〔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拜送书于庭〕书,国书。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何者?严〔严〕尊重,用作动词。大国之威以修敬〔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修,整饰。也。今臣

至,大王见臣列观〔见臣列观(guàn)〕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意思是不在正殿接见,礼数轻慢。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观,建筑物的一种。,礼节甚倨〔倨(jù)〕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召有司〔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案图〔案图〕察看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都〕城。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特〕只,不过。以诈佯〔佯为〕装作。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传〕共同传颂,就是公认的意思。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指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舍〕安置住宿,动词。相如广成传舍〔广成传(zhuàn)舍〕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决〕必定。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褐〕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装成百姓。衣,动词,穿。,怀其璧,从径道〔径道〕便道,小路。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缪公〕就是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通“穆”。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坚明约束〕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负〕辜负,对不起。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就汤镬(huò)〕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镬,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唯〔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孰〕通“熟”,仔细。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引,牵、拉。,秦王因〔因〕由此,趁此。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卒〕终于。廷见相如〔廷见相如〕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之〕让他(相如)回去。。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使不辱于诸侯〕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拜相如为上大夫〔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就是赵惠文王十八年。秦伐赵,拔〔拔〕攻下。石城〔石城〕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林州市西南。。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为好〕和好。,会于西河〔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外渑池〔渑(miǎn)池〕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渑池县。。赵王畏秦,欲毋行〔欲毋(wú)行〕想要不去。毋,不要。。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诀(jué)〕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奏瑟(sè)〕弹瑟。下文“鼓瑟”同。瑟,乐器名,形状像琴。。”赵王鼓瑟。秦御史〔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称“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善为秦声〕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奉盆缶秦王〔请奉盆缶(fǒu)秦王〕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意思是请秦王击盆缶为乐。奉,献。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常击缶为节拍。“盆缶”后省略“于”。,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得以颈血溅大王〕能够拿(我)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思是和秦王拼命。”左右欲刃〔刃〕作动词,杀。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靡〕退却。。于是秦王不怿〔怿(yì)〕高兴,喜悦。,为一击缶。相如顾〔顾〕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为秦王寿〕给秦王献礼。寿,向人进酒或献礼,动词。。”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咸阳〕秦国的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竟酒〕酒筵完毕。,终不能加胜于赵〔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盛设兵〕多多部署军队。盛,多。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口舌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徒,只、不过。口舌,言语。,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素贱人〕本来(是)卑贱的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吾羞,不忍为之下〔不忍为之下〕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下面。!”宣言〔宣言〕扬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争列〕争位次。。已而〔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相与〕一齐,共同。谏曰:“臣〔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义〕高尚的品德。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且庸人尚羞之〔且庸人尚羞之〕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且,就是,连词,表假设,兼让步。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之,“以之为羞”的意思。,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不肖〕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秦王〕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谁、哪一个。孰与,何如、比……怎么样。?”曰:“不若〔不若〕不如(秦王)。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驽(nú)〕愚劣,无能。,独畏廉将军哉?顾〔顾〕只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不俱生〕不共存。。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因宾客〔因宾客〕由宾客(作引导)。因,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将军〕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任将相,所以称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刎(wěn)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头。之交。

练习

一  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课文是从哪些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廉颇的思想性格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二  试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本文在运用语言方面的特色。

三  注意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以知燕王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赵王以为贤大夫

6.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四  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全盘否定。读读这篇史论,说说王氏是从哪些方面批评“完璧归赵”一事的,他的见解是否有道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称②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③。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④,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⑤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⑥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⑦秦王怒而僇⑧相如于市,武安君⑨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⑩,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完璧〕指完璧归赵。

②〔称〕称道,称颂。

③〔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这时秦国声言要取璧是实情,不是想要借此打赵国的主意。情,实情。

④〔此两言决耳〕这只要两句话就决断了。

⑤〔出〕交出,拿出。

⑥〔绐(dài)〕欺骗,欺诈。

⑦〔令〕假如。

⑧〔僇〕通“戮”。

⑨〔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大将。

⑩〔责璧与信〕意思是索取璧和责令赵国守信。责,索取、责令。

〔族〕灭族。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附: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三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世家: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诸侯王和汉初开国公臣的历史活动。

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书、表(略)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边解决文言知识边理解课文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二、解决文言知识。

三、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四、解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2、渑池之会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二、解决文言知识。

3、将相和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三、解决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品茗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廉颇蔺相如列传 篇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①.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

①.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启心智,提高赏析,评价的文学素养。

②.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③.通过引导学生对《史记》名篇的品读鉴赏,达到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教学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五、“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外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六、沟通联系,总结、深化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

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

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0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