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2【最新3篇】

发布时间:

我所谓的“拿来”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拿来”,它是有深层意义的。同辈们看看我们在做些什么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拿来主义》 2》,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拿来主义 篇一

目  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目  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略)

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三、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B、“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第七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

问:第八段批判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A、怕:徘徊不敢走进门的

头(逃避主义者);B、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虚无主义者);C、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投降主义者)。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

占有:这是前提;B、挑选:这是关键,没有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C、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关于几个比喻:“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人治病);“烟灯、烟枪”比喻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大部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四、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后,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结论,我们要拿来;2、具体做法;3、结果;4、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5、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问:本段共五句话,如果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呢?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五、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B、运用比喻论证,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C、语言犀利。

六、布置作业 :补充

[1]

《拿来主义》 篇二

教学目的: 

    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及其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写法,领会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实施: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解――“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讨论――事例论证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字词预习 :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        大度  气量宽宏。

自诩  自说大话。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气派体面。         摩登  现代的时髦的。

吝啬  过分的爱惜,这里是格外珍惜的意思。         孱头  懦弱无能的人。      

 2.导入  课文: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初中阶段,每班看的杂志多达六、七十种。书也读得不少,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外国文学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古代和外国的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阅读与回答:

①关于“且介亭”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②关于两个“主义”

闭关主义――指清廷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国民政府丧失主权,一味媚外的做法。

    讨论提示:在领会之前,先了解“送去主义”,可谓兴味多多。

    鲁迅先生在提出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请同学运用已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发言,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鲁迅摆了三件事进行论证,所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③关于“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曲礼上》

讨论提示:不讲礼尚往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学生讨论,明确: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  后果是 www.paomian.net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尼采不是       太阳     中国也不是

(地下的煤)

 事例论证、类比论证

④关于“抛来”与“抛给”

   讨论提示:我们还没有正确地去得到。

   “抛来”,通常人与人是平等。“抛给”,是主子施恩于奴才,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领会――“的主张”,

          品味――比喻论证形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注音:     

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ǔ)

 残羹(gēng)冷炙(zhì)     吝(lìn)啬

脑髓(suǐ) 

2.阅读与回答

①关于本文的破和立

    破: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是“送去主义”。立:。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关于“送来”和“拿来”的区别。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③关于“大宅子”

    学生讨论回答: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标准是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中运用“大宅子”及宅中“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论证,具体可感、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④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吸收、融入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遗产中一切好的东西。 

    扼要回顾本文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议论框架,及运用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释道理的特色。 

3.布置作业 : 

①“练习一、二、三”,课后完成,做在教材上。 

②部分词语抄写二遍。

4.教学后记:

[1]

《拿来主义》 篇三

[教学目标 ]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拿来主义》 2》,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