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导体与绝缘体 篇一

小学自主学习提纲

课题(内容)

导体与绝缘体

课型(课时)

第1课时

策划者

审核者

导学者

学习时间

学习者

学生

班  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学习重点

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学习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试验记录表、小组实验评价表及实验盒(电路检测器6个;①橡皮、小刀、纸板、铝丝、钥匙、塑料片、泡沫、毛线、五角硬币、丝绸等待检测物体各3个;②橡皮筋、木条、石块、陶瓷片、铅笔芯、铁丝、回形针、毛皮、一角硬币、铜丝等待检测物体各3个。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插头等。

激趣明标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

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板书课题)

预习教科书第11~13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物体称为导体?什么物体称为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做什么?我们利用绝缘体做什么?

3.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

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

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学生展示、交流,然后分组试验检测身边的物体。

(一)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第1题时,板书:容易让电路通过(容易导电)、不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导电)。

学生交流第3题时,出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

(1)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

(2)检验电路检测器。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检测灯泡是否发光。

(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上。

(二)分组试验

1.试验前老师温馨提示:

第一,要分工与合作。

第二,检测后的物体,容易导电的放在一个盒里,不容易导电的放在另一个盒里。

2.小组长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试验结果: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你们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把物体的图片贴在相应的集合里。)展示小组实验评价表。

试一、基础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换批改。)(一)填空题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          。2.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        。(二)判断题1.橡皮是导体。                                         (      )2.铅笔芯是导体。                                       (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两端,这时小电珠发亮,说明被检测的物体是导体。                                           (      )4.要经过多次的检验才能确定检验的物体是否是导体或绝缘体。(      )二、拓展练习(全班探究)1.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绝缘材料?2.插头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提示:下节课学习制作插头,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工作。)3.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

提升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表扬合作好的组。观看一段安全用电的视频。

补充完善

导体与绝缘体 篇二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

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

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饮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饮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练

二、教学中的疏漏

1、时间不够用:

从制定计划到实验探究需要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所以不能压缩,这样后面的汇报和实际应用部分相对的时间就紧了一些。

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

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容易忘记计划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忘记预测,或忘记2次检测,但大部分的程序还能按计划去完成。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会倾听和学会评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或是在评价时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了,为此,我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汇报与交流的之前,我都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听别人的优点,找找别人的不足,这样做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老师讲是不行的,我还对倾听好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评他们为倾听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先在你的报告单上做个记号,等别人说完再提出来。”

导体与绝缘体 篇三

简单电路演示,通过简单电路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为学生研究导体和绝缘体奠基定基础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与学生共同研究一个“科学规范”的一块橡皮检测的学习计划。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直接呈现方法,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

二、计划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立充分的感性认识,用温馨提醒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关注每组学生每一个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三、实验性、探究的有效、思维的深刻性。探究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

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

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

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能依据检测一块橡价,理解“一块橡皮的皮的“科学规范”的计划检测过程”的科学与规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范。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

法”检测区25种物体。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

况。

3、提出新问题。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灯泡发亮,哪些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

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导体与绝缘体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2、电流实验盒、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4、新型试电笔、5、电工常用工具、6、玻璃杯、7、水、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四、检验二:七、安全用电

二、导体:五、检验三:

三、绝缘体:六、判断:

导体与绝缘体 篇五

“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

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导体与绝缘体 篇六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和感知电的知识,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分辨出一些导体和绝缘体。 2.会利用统计表进行操作记录,初步学习简单的小统计。 3、能大胆猜想和尝试,乐于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协商。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电路连接的经验。 2.每两位幼儿一组,共用一套电路操作玩具(电池、电线、灯泡等)。 3.导电物体:螺丝钉、硬币、小夹子、小铃铛、钥匙等。    绝缘体:玻璃瓶、玻璃棋子、橡皮、蜡烛、布、扣子、塑料玩具、纸、木块等。 4、幼儿姓名标签、大小记录表格等。 三、活动过程 1.活动情境导入,了解有关电路的知识(木偶剧表演)。 小白兔: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白兔,今天搬了新家,特别开心。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的新家!我的新房子最特别、最漂亮!瞧,房顶上安装了一个小灯泡,漂亮吧?它在晚上还可以给我和周围的朋友照亮呢!噢,我先向大家展示一下小灯泡吧。请看! 小花猫:咦,怎么会有亮光?(推开自己家的窗)呀,原来是我的新邻居,小白兔家房顶上有个小灯泡啊,这个小灯泡可真好看。 喂——小白兔你好!这个小灯泡可真好,是怎么安装的?你可以教一教我吗?我也想在房顶上安装一个小灯泡。 小白兔:当然可以。来,我教你。(兔子演示安装方法,小猫在安装时,加装了一个小木片。) 小花猫:你家有电路玩具吗? 小白兔:有呀! 小花猫:请你找一个小灯泡,一个灯泡座,两根导线,一节电池。把小灯泡拧到灯泡座里,再在灯泡座两边各连接一根导线,将两根导线分别与电池正负极相连,就可以啦。 小白兔:这是什么,你粘上小木片灯泡就不会亮了。 小花猫:我不信,我觉得一定会亮的。 小白兔:小灯泡不会亮。 小花猫:小灯泡会亮。(两人争吵并请小朋友评判) 教师:小兔和小猫的意见不统一。小朋友们,你们说,小花猫家的灯会亮吗? 2.猜想与验证:小木片夹在中间灯泡会亮吗? (1)猜想后,利用姓名标签将自己的猜想展示在统计表(见表格1)上,师幼一起统计。 (2)小朋友俩人一组进行验证,统计验证结果,得出结论。 (3)借助小兔与小猫的表演得出结论,并深化问题。 木偶表演:小兔帮小猫连接,得出结论:灯泡是不亮的。 小猫:这是为什么呢? 小兔:妈妈以前告诉过我,在咱们的生活中有些物体是绝缘体,是不会导电的。这个小木块就是绝缘体,所以电流遇到小木块后,就不会把电传给小灯泡了,那小灯泡就不会亮了。 小猫:到底什么是绝缘体? 小兔:不能把电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去的物体就是绝缘体。 小猫:噢,小木块原来是绝缘体,不能导电。那么有没有可以导电的物体呢? 小兔:当然有,有些物体可以把电流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样的物体有个名字叫“导体”。但是,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我还不清楚。请小朋友们帮帮我们吧。 3.操作实验:哪些物体是导体,那些物体是绝缘体? (1)教师:咱们来做个实验就能帮助小兔和小猫,看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教师讲述操作方法、表格使用与要领等。) (2)集体统计与讨论。 教师组织幼儿对大表格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猜想统计。 (3)两人一组进行猜想和验证。 ①检查电路装置—讨论与猜想(在表格2中记录)—做实验进行验证—验证记录(分别在表格3、表格2中记录)。 ②教师:能导电的物体是什么材料,不能导电的物体是什么材料? ③师幼得出结论,并向小兔和小猫介绍:金属能导电,是导体;纸、塑料、木块、玻璃等不能导电,是绝缘体。 ④自由探索与操作。 鼓励各组幼儿在“百宝箱”中选取不同材料,进行猜想和验证。自由操作和探索,并在表格2中记录。 4.以木偶表演形式自然结束活动,渗透安全教育。 小猫:有关电的游戏还真有趣! 小兔:对。小猫小猫听我说,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提醒你和小朋友们,千万要记住以前老师讲过的用电安全常识,不要随意接触电,以免发生危险。 小兔:谢谢你提醒我,我一定会注意用电安全的,请小朋友们也要注意呀! 小兔、小猫:小朋友们再见!老师们再见! 四、活动评析 “导体和绝缘体”这一活动,在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上,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紧紧依据《纲要》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展开,注重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了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与同伴及环境的积极交流。 在活动的引入部分,采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木偶表演的形式,情景逼真,层层深入,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需求,并在整个活动中将木偶情境表演贯穿始终,使之生动完整。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了参加科学小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初步选择和使用与实验探索有关的材料,通过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践操作、验证结果等步骤,促进幼儿的积极思考与尝试。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语言精练、完整。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启发性和深入性,适于大班幼儿接受,能及时地明确下一步的操作重点。教师在分组指导中善于把握重点,能以启发式的随机提问支持幼儿探索和发现,能及时给予幼儿鼓励与肯定。教师能够理解幼儿的探索行为、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操作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在幼儿自主动手操作实验材料时,请每两位小朋友为一组进行实验,增加了小组的讨论和探索,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操作中能够大胆探索与实践,兴趣浓厚。在幼儿进行猜想和验证时,指导幼儿使用记录及统计表,以使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明确、严谨、体现科学性。

导体与绝缘体 篇七

“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 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

一、案例背景

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课。这是我在听了联星小学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之后上的一节课。受她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检验人体或湿木是否是导体的电流放大器模型来辅助教学。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

二、案例描述

情景导入  后我提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来代替导线完成电路呢?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有结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展开实验活动:“铁皮能行吗?”“塑料能行吗?”他们试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将物体分成两类:能通电的和不能通电的。接着我又提出:寻找身边的物体,看哪些物体能代替导线完成你的电路,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有的寻找周围的东西,有的甚至离开座位到别处寻找,很快孩子们便自我形成了一种概念,连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亮的是导体;连接入电路中小光灯泡不亮的是绝缘体。教师又提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学生们抢着回答:笔盒是导体,铝是导体……塑料不是导体,木头不是导体”这时一位学生忽然说:“湿的木头是导体。”“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另一位学生抢着说。紧接着一位学生反驳说:“人体不是导体。”

这时两个问题出现了:一是对一个物体既说是导体,又说是绝缘体的情况;二是人体是否是导体的问题。这种情况,我备课时已有准备,这正好为教师利用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解决问题方向提供了机会。于是我问:“人体、木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木头去浸湿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和木头都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湿了的木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湿木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教师趁机提出:“雷电,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流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接着我拿出电流放大器模型,说:“假如我们有这的一个电流放大器,或许我们可以完成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及时把此项研究布置为课外研究活动。课后学生异常积极,有的小组说要查书,有的小组说回家问爸爸,有的小组则说去请教电器维修部的师傅……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第二天一大早,有个小组的同学兴奋地拿着一个电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们成功了。教师我们还发现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湿木,小灯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们查书知道,这是电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纷纷向我汇报来了……

我感到异常兴奋,第二节课,我开了个“科学报告会”让学生畅谈了他们在课外所学习到的知识,总结了这个课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故此,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导体与绝缘体 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小学生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去使用电路区分导体与绝缘体,并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螺丝刀、曲别针、铝片、钥匙、陶瓷勺、棉签、卡片、纸片等16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展示简单电路。当装入电池时,小灯泡会怎么样?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电流图。

2、老师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教师用导线的外皮接触,然后让学生上台帮助。提问学生通过这个小实验,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导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材料容易让电通过,外面的材料不容易让电通过。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教师学生预测橡皮是容易让电通过,还是不容易让电通过呢?预测正不正确呢,我们要进行检测,那如何检测比较科学规范呢,请大家仔细老师看看是怎么做的。(微课演示)

2、请学生上讲台来操作检测一次

三、检测物品

1、师发给学生实验材料,到底哪些容易让电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通过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有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各小组讨论认为是容易让电通过的在记录表中预测一栏“亮”下打勾,不容易让电通过的在“不亮”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设计意图:先对第一组是否容易让电通过进行猜测,不让猜测流于形式。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2、教师提示:实验提供给大家的电源是干电池,它的电压只有1.5V,这个电压对我们人体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去检测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但千万不能拿家里的电源来做检测。

3师投影说明实验分工要求

设计意图:三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4、小组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形成概念:

1、师(给出掌声停止信号)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让电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通过。要求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2、关注猜测与实测:我们来看修改部分,这些是我们预测错误的物体,为什么没有预测准呢?是的,对这些不常见的物体不能轻易下结论,我们需要通过?(实验)

(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3、让学生根据检测记录是否容易使电通过对物体进行分类,填写在发给学生的纸上,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容易使电流通过的物体,大部分是金属。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大部分是非金属)。

4、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那你们能给他们起个名称吗,教师板书:容易使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五、更进一步认识导体与绝缘体

1、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3种常见物品,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检测。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其他小组仔细听,你们和他们的检测结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来看看,小刀、剪刀、螺丝刀分别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制成他们的材料有哪些是我们检验过的?(塑料,铁)(如果我们两个检测头都接触塑料,或者一个接触塑料,一个接触铁的部分,小灯泡就不〔chayi5.com〕会亮,如果都接触铁,小灯泡就会亮。)

师:在这里呢,老师要特别说明一下,自然界中的水是会导电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会导电的,至于为什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触点放在手指上小灯泡不会亮,是因为我们今天用的电路检测器太简陋了,其中的原因就等同学到中学的时候再继续学习吧。

五、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扩展延伸

1、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导体好还是绝缘体好呢?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插座、开关不全用导体呢?(对的,人是导体,插座里的电是220V,人体能承受的电压是36V,的确会触电。)为什么不全用绝缘体呢?

2、概括:是啊,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所以电器上的绝缘体和导体是同样重要的,要好好保护他们哦!

3、小结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使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

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导体与绝缘体》,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