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最新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老山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老山界》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呜咽( )点缀( )

澎湃( )咀嚼( )

篱笆(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老山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惊惶(huāng)缴(jiǎo)租

呜咽(wūy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zhàn)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生平:有生以来;平生。

峭壁:陡直的山崖。

矗立:耸立,高高的直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身手:本领。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红军有组织有纪律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点反映红军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红军部队翻越老山界和你个人翻越老山界有什么异同?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有:山高路险,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山腰,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处境难。

2)文章写我们与瑶民攀谈,是为了消除瑶民对我军的误解,为了证明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本质的不同,是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而战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现。这是红军战斗的宗旨。红军长征的深远意义就在于长征途中红军宣传了自己,让人民群众相信红军,支持红军,赢得民心。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大收获。

3)“我”不仅要和大部队一样翻山越岭,而且和瑶民攀谈,联络群众,打探路程,争取民心,还一路写标语,宣传鼓动,维护军队纪律,维护行军秩序,督促部队前进,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可见,“我”的事真不少,功劳真不小。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时间发生的事情。课文反映的是一个部队翻越高山的情况,不是一个人的爬山情况,因此情况比较复杂,如不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是很难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悬念叠生,前后呼应,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妙趣横生。如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顿生悬念;第10段里说“打听前面的路程……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这里笔锋一转,悬念产生。第28段里又说“我以为30里的山就那么一点”,其实“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这样形成悬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悬念的产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应主要有两处。一是“我”在瑶家了解到雷公岩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时发现“简直是绝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来宽”。文章这样多次点明雷公岩的陡峭,前后呼应,突出雷公岩的陡峭,突出红军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饥饿,没吃饱,也前后呼应,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和红军的顽强意志。

文章张弛交错,红军过雷公岩一段是紧张的,特别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浓墨重彩,而和瑶民攀谈那一段却是温馨的,飞跑下山那一段却是轻松的。可见文章虽然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但笔法十分灵活。

2)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见闻和言行贯穿全文,把“我”作为线索,反映头绪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开始写道部队走不动,“我们”趁机和瑶民攀谈,消除瑶民对咱军队的误解,打听路程,写标语,砍竹子做火把,接着重点描写夜里行军的情景和半夜醒来的情景,黎明准备出发,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不多久到了雷公岩,验证了瑶民的话。快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因为一路都要写标语等。这时又交代后卫部队正在和敌人开火,听到敌机的“叹息”,点明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进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到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时,我们一气儿跑下去。这些情景都是通过“我们”来贯穿全文,把复杂的战斗生活情景反映出来的。

2)文章不仅通过平实的叙事,而且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露宿山腰的场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明喻、对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追问:假使你在现场,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觉如何?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脚底下”,必然使人感觉山太陡峭了,感觉红军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设身处地替红军想想,是感觉不到的。)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追问:敌机怎么会叹息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敌机没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红军,又不能上前线抗日,表明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追问: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何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培养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红军排除万难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此句妙在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追问:“笨重的队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为一个队伍,必然有一些装备,思想要统一,行为要一致。行军中要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还要联络群众,摆脱敌人等。部队的事务太繁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太“笨重”了。)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见闻言行贯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春游》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班级组织的一次集体春游活动。文章要把春游繁杂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须有主有次,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叙事描写结合。春游虽然没有红军翻越老山界艰难,但如何克服来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种困难,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如何培养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如何发挥春游的作用,如何体验红军的艰难战斗生活等,写作时应认真考虑,认真构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动的描写。

2、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春游》。

3、课后自由阅读有关长征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

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学习目标 篇三

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篇五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 呜咽( )点缀( )澎湃( )

咀嚼( ) 篱笆(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3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

山沟 瑶民家 山脚 (山腰) (山腰) 山顶 宿营地

4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

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

【四】合作探究:

1、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

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

预设:①陡。(第18、25节)

②第13-17节。【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

走路难:陡 打趣鼓劲,小心登山

2、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睡觉难:

①在什么环境下睡觉?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第20、22节) 【突出强调1尺的概念】

②第21节【酣然入梦】;第22节【观赏夜景】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①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吃饭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粮食少、肚子饿、吃饭工具简单 (第8、28、32、33节)

②第28节【鼓足勇气】;第22节【巧妙应变】

吃饭难:粮食少、肚子饿、工具简单 鼓足勇气,巧妙应变

3、除了走路、睡觉、吃饭等自然因素之外,是否有人为因素导致翻山出现困难?

处境难 :

①文中哪些人也会为红军翻越老山界带来困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伤病员、敌人 (第29节)

②第29节【搀扶前行】;第29节【嘲笑敌机】

处境难:伤病员、敌人 搀扶前行,嘲笑敌机

小结:

本文记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通过记叙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困难,表现了红军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4、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背诵第23节

板书设计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谈话声)细切而极近的

听觉像山泉在呜咽 (流水声)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风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风吹树叶声)

教后反思

导学过程: 篇六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时间地点活动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老山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0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