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2021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

2、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解答。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2、找准单位“1”;根据问题需要的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教学过程

导语: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

(一)复习铺垫

1、说图意填空。(投影)

问:谁是单位“1”?

2、说图意回答问题。(投影)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准备题:

(做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计算,一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教师订正讲评。

提问:①谁是单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什么?

少。)

④根据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把问改成“还剩多少吨”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课题板书前加上“稍复杂的”。)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问:问题变了,现在“?”应画在哪?(在线段图中把“?”号移动。)

(2)分析数量关系。(同桌互相说。)

提问:单位“1”变了吗?单位“1”是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再根据刚才复习的有关知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试着做一做。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解题思路,老师一边把图补充完整。

=2500-1500

=1000(吨)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吨,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吨。

师追问:求用去多少吨你是怎么想的?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欲求剩下多少吨,就要先求

(3)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种解法都是经过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吨,再用总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吨。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占总吨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吨。

(4)练习“做一做”(1):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做完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投影订正。)

2、学习例5。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1)读题找出条件、问题。

(2)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说画图过程)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列式解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如何解答,并考虑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列式)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吨。

师再追问:怎样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

捕的吨数。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怎么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吨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当于五月份捕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解法都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区别:解题思路不同。)

(4)练习“做一做”(2)。

答。

(三)巩固练习

1、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复合投影片)

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包?列式是

A.乙队修了多少米?

B.乙队比甲队多修多少米?

C.甲队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D.乙队比甲队少修多少米?

(3)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课堂总结

2021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 ,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 ,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 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 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 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 χ=25

(1+ )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最新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

2021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篇五

教学目的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

2、正确列式,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单位“1”,会列关系式。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题中条件找出和关系式中相对应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0.75=    1.25=    0.786=     1.763≈       0.9855≈

3、列式计算,说分析思路。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说思路: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相比,六年级人数做单位“1”,关系式为

已达标人数÷六年级人数

小结:这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为所求的问题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找单位“1”,用单位“1”做除数。

(二)讲授新课

改变准备题为例题,把“几”改成“百”。

例1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1、读题,说出例题与准备题有什么不同?百分数表示什么?(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道题与准备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

2、说解题思路。(小组互说,集体订正。)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把问题补充完整,也就是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是单位“1”,做标准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是和六年级学生人数相比的量。

3、列关系式:

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六年级总人数

4、列式:

(板书) 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75%。

请同学们看计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数表示,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

问:结果表示什么?为什么没单位名称?

(体育达标的人数与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倍数关系,所以没有单位名称。)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是最后结果,一个用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另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关系。)

6、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单位“1”的量;找准与单位“1”相比的量,用与单位“1”相比的量除以单位“1”。)

7、过渡到例2。

百分数还可以叫做什么?(百分率,百分比。)

你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率?(发芽率,出勤率,合格率……)

求这些率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实行科学种田,为了保证基本苗数量,又避免浪费种子,就要先进行发芽率的试验。求发芽率就是求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问:“率”表示什么?(两个数相除的商。)

师:发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所以,要“×100%”。

例2 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1、默读题,说已未知条件。

2、什么叫发芽率?(同桌互说)

3、根据发芽率公式,自己列式。集体订正。

问:结果有单位名称吗?为什么?

4、根据发芽率的公式,你们能说出求下列百分率的公式吗?(边说边投影。)

想一想:你能告诉大家一个百分率公式吗?

5、练习:第137页“做一做”。强调先写公式,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投影)

1、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集体订正)

48÷40=120%

为什么不是40÷48?(一班是单位“1”,一班种的棵数做除数,二班种的棵数是和一班相比的量,做被除数。)

2、读题,说单位“1”;列式,说结果。

①2是5的百分之几?

(5是单位“1”,2÷5=0.4=40%。)

②5是2的百分之几?

(2是单位“1”,5÷2=2.5=250%。)

③4千米相当于5千米的百分之几?

(5千米是单位“1”,4÷5=0.8=80%。)

④20分钟是1小时的百分之几?能直接列式吗?先怎么办?

3、以小组为单位说分析思路后,个人在本上列式,集体订正。

①某村前年造林15公顷,去年造林18公顷,是前年造林的百分之几?

②某种录音机原价560元,现价是320元。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原价是现价的百分之几?

③某生产队割青草200吨,晒成干草后还有120吨。求青草的含水率?

关键要明确,青草含水重量,就是失去的水分,即:青草晒成干草后少的重量。

④某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女生占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女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第三问,全班人数是单位“1”,全班人数是男生和女生的总和,所以,除数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列式为:22÷(22+20)。

问:第三问与前两问有什么区别?

⑤某区绿化环境,前年种花草200公顷,去年比前年多40公顷。前年种花种草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小组讨论分析,谁是单位“1”,谁是和单位“1”相比的量?会列式吗?集体订正。

4、根据:“24,60”两个数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题步骤是什么?解题关键是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求百分率。解题步骤是先找重点句,确定单位“1”。关键找准单位“1”后,根据关系式找出相对应的数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根据新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首先复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准备题,为顺利讲授新课、过渡到新课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重点。总结出解题思路,掌握解题的关键及步骤。

3、精心设计习题,使知识引向深入。由直接给出关系式中的数量到间接给出关系式的数量,通过智力活动内化,逐步向能力转化。

4、运用迁移规律,以旧引新,调动学生参与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板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数超过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I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欺骗。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

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70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生:600元

师:600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二、探究新知。

板书: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

甲:9.5109.49.59.79.59.49.39.49.3

乙:109108.39.89.5109.88.79.9

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

生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

生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10环的多。

生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

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9.5。

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9.5。

生2:9.4也出现三次,9.4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

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

生:乙的众数是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

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案例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1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