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二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 篇一

要求

1、认识生字,使学生了解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2、学会本课的生字,了解部分部首的形体演变。

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难点

1、通过学习生字,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课时两课时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

2、了解四个偏旁的由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3、了解偏旁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图片,生字卡片,投影。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下面的图片。

以上图形是“日”字由来的简图,由此可见,我们的汉字很多都是从实际事物中变化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形字。

2、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几个偏旁的由来。

二、了解四个偏旁的由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1、出示以下四幅图:

2、请学生说说这四幅图上画的各是什么?

(画的是树、禾苗、竹叶、小草。)

3、你们认为这四种植物可以变化为我们常用的哪四个部首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4、小组发言,讨论,老师指导。

甲组:(把本组画的变化图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我们组的讨论结果是第一幅图变化为“木字旁”。

乙组:我们组认为第二幅图变化为“禾木旁”。

丙组:我们组认为第三幅图变化为“竹字头”。

丁组:我们组认为第四幅图变化为“草字头”。

5、那你们说说怎样写这四个部首才能写得漂亮呢?

学生甲:“木字旁”要写得挺拔,因为它是树干,要支持大树生长,所以要写得横平竖直。

学生乙:“禾木旁”上面的一撇要写得柔软,它是正在成熟的果实,沉得都弯下腰了。

学生丙:“竹字头”写出来就要像两片小竹叶一样轻巧,所以撇、横和点都要写得短小。

学生丁:“草字头”那一竖一撇要向中间靠拢,这样才会像小草一样,不能写得直上直下。

6、学生在书上描这四个部首。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

1、请学生说一说,该怎样自学生字。

(我们要读准字音,明确每个生字的部首并标注在书上,还要了解每个字的结构,并用生字组词。)

2、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老师巡视学生自学的情况。

3、老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请学生正确读出下列生字。

秧 稼 箩 筷 菠 萝

4、同学们从本课的生字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我认为本课的生字可以按不同部首分为四组。)

5、练习用生字组词。

松柏 杨柳 桌椅 庄稼 竹篮 茶叶 兰花

6、你们从课文中的四组词语中发现了哪些规律?部首与字义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甲:我从第一组中发现凡是带“木”的字都与木材有关,松柏、杨柳都是树木的一种,椅子则大多是用木头做的。

学生乙:“秧苗”就是禾苗,所以是“禾木旁”。

学生丙:我发现第三组带“竹字头”的字都与竹子有关,竹篮、箩筐大多是用竹条编的。

学生丁:我发现第四组带“草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如茶叶、菠萝。

7、老师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会发现,在汉字的组成中,偏旁与字义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我们记忆生字或是区分同音字时,要注意部首的意思。

识 字 3

秧 稼 筷 箩 菠 萝

一、选择正确的字补全词语。

秧 稼 箩 菠 萝 筷

( )苗 庄( ) ( )卜

( )菜 ( )子 ( )筐

二、看拼音,写词语。

sōnɡ bǎi yánɡ liǔ

( ) ( )

yǐ zi zhú lán

( ) ( )

三、找出书写错误的一项。( )

A松柏 杨柳 椅子 庄稼

B茶叶 兰花 秧苗 菠箩

C筷子 箩筐 庄稼 花篮

答案

一、秧 稼 萝

菠 筷 箩

二、松柏 杨柳 椅子 竹篮

三、B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书写本课要求认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庆祝形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庆祝方式,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诗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文题目

1、多媒体播放春节晚会节目片断。(没有这个条件的可展示一些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在庆祝什么节吗?春节还有哪些庆祝方式?

2、像这种重大的农历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在哪一天,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庆祝的吗?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传统佳节”你就会明白。(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指导预习,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勾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文中有哪些节日?在农历哪一天?是怎样庆祝的?

2、自主识字。

(1)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顺口溜……)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教师用生字卡片抽查。

重点指导:平翘舌音、前后鼻韵,上声去声的区分和“墓”的读音。

(4)让学生选择生字,练习口头组词、造句。

3、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读懂了什么?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2)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3)教师梳理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领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练习积累,完成课后第二题。

4、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5、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采用多种方式促读:自读、合作读、选择读、引读、赛读、默读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

三、赏读内化,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各种资料,学生整体回顾之后赏读课文。

2、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请结合你们的所得,大家来一起交流交流吧。

(1)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传说。(如“年的传说”、“粽子的来历”等。)

(2)各种与佳节有关的诗文。(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

3、课外作业:以“传统佳节”为题每小组合办一张小报。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巩固。

(1)互查字音。

(2)交流自己最拿手的识记方法。

2、集体巩固。

齐读、抽查。

3、指导写字。

(1)小组交流。

让学生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放位置。

让学生找出其特殊笔画。

让学生交流其结构特点。(如左窄右宽等。)

(2)教师指导。

小结学生所得;指导书写“登”;在对比中指导书写“初”和“祥”,完成课后第三题。

4、学生描红书空,展示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注意多音字“圈、钻”的读法和“窟窿”、“街坊”的轻声读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寓意,懂得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4、了解这则寓言,初步感悟寓言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词语。

亡羊补牢悔恨海浪接连不断钻研窟窿

钻牛角尖堵车羊圈结结实实狼狗街坊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1—4)自然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学习第五自然段。

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1、教师出示重点语句: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在这句话中,你能提什么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呢?

学生①:他后悔什么?

学生②:街坊劝告他什么?

学生③:他修了什么?……

师:此时,养羊人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道判断题,大家来判断养羊人是哪种意思。

①他很后悔,觉得不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2、教师简要介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板书:接受。

师:⑴他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他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⑵你觉得哪个词语要提醒养羊人注意的,晚了就会重蹈覆辙。找一找,画一画。

板书:赶快。“从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说一句话。

3、教师手指着“后悔”、“接受”、“赶快”提问:想一想,从这三个词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把自己的感想跟小组成员说一说,议一议。(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让学生悟出寓意。)

4、小结:教师揭示寓意:像养羊人这样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5、师: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未为迟也”。自己读一读,理解它的意思。板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6、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满不在乎—→亡羊

养羊人

后悔→接受→赶快→补牢

未为迟也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二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银杏树满足了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后很快就干枯了,在孩子们的泪水的滋润下,奇迹般的复苏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爱的伟大力量。

2、学习4个一类生字和14个二类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要求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自然界有许多种类的树,你都知道哪些树?(杨树、柳树、松树等等)

银杏树你们见过吗?(出示银杏树图片)

简单介绍银杏树。

2、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最后一片银杏树叶》,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文。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清字的读音。

2、生自由读文,借住拼音读准字音。

3、标记自然段落。(共有7个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

1、读第一自然段。

(1)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是银杏树爷爷。

(2)学习生字“竟、嬉、称”。

称甲骨文是会意字,上面是人形伸出一只手,下面像一条鱼,会意为以手提鱼,手提鱼会意为承受重量,后加形符禾,表示衡量禾的重量。构成形声字。称一称、称霸、称号、称呼、称快

(3)理解词语“究竟”意思是到底,用在句中,表示加强追究的语气。

(4)理解词语“嬉戏”意思是游戏、玩耍。

一天银杏树爷爷说话了,他说了些什么?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的孩子们都提了什么请求?读3——5自然段。

(1)相机学习生字“崭、袖、图、颤、抖、枚、捧、激”。

图会意字,从口从。从口表示版图的疆界,与鄙相通,有边城之意。图本意是疆界,引申为地图。又引申为图谋、谋取。

捧形声字,从手奉声,小纂是会意字奉,奉字的意思是双手举物,是捧的古字。当奉字引申为他意之后,隶书、楷书又加形符“手”,表示手的动作。捧的本意仍是双手举物。引申为奉承,拥戴。如捧场。

抖形声字,从手斗声。抖擞的意思是抖动,振动。又指哆嗦。发抖、抖动

(2)注意“崭、颤”字是翘舌音。

(3)理解词语“崭新”的意思是极新、全新。

“袖珍”的意思是体积较小便于带在身边的。

“颤抖”的意思是哆嗦、发抖。

可以请一个学生做“颤抖”这个动作,让大家更形象直观的看到,理解这个词。

“捧”字也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法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4)银杏树飘下最后一枚叶子之后,怎么样了?孩子们听到银杏树死了,是怎样做的?

相机学习生字“枯、渗”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多读,多强调。

(5)最后银杏树怎么样了?(奇迹般的复苏了。)

学习生字“滋、迹、般”

理解词语“滋润”的意思是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理解词语“奇迹”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4、齐读6、7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称、捧、抖”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在虚宫格中所占位置要左窄右宽。“图”字第二笔是横折。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读生字卡片:音——字——词

2、出示词语卡片。

二、深入读文。

1、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请求了? (体会到孩子们与银杏树之间伟大的爱。)

2、如果让你提请求,你想提什么?

三、熟读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文。

2、齐读课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练习。

1、填一填。

一()学校一( )叶子 一()银杏树

一( )泪水一()小鸟 一()美好的愿望

一()神奇的药丸

2、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

探究衣袖颤抖 发抖

渗透滋润足迹 名称

地图一般枯叶 复习

二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到银杏树满足了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后很快就干枯了,在孩子们泪水的滋润下,奇迹般地复苏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爱的伟大。

2、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要求了。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银杏树图片)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银杏树)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银杏树?(介绍银杏树资料)

这不是一棵普通的银杏树,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会满足大家的一个愿望,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银杏树有关的课文《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练习用“一片”说短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文识字

1、 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生字“竟、嬉”,理解词语“究竟、嬉戏”,并练习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2、一天银杏树爷爷说话了,他都说了些什么?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心想事成”。

3、读课文的3——5自然段,说说孩子们都向银杏树爷爷提出了哪些请求?

学习生字“崭、袖、抖、枚、激”,“崭”翘舌音。

理解“崭新、袖珍、颤抖、激动”四个词语,并练习用词语说话。请学生“颤抖”这个动作。

练习用“一枚”说话语,一枚( )。

4、读第6自然段,思考:银杏树落下最后一枚叶子,怎样了?孩子们听说银杏树死了是怎样做的?

学生字“枯、滴、渗”,“渗”翘舌音。

5、最后银杏树怎么样了?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习生字“滋、迹、般、复”。“滋”平舌音。“迹”与“际”比际,“般”与“搬”区别。

理解词语“滋润”“奇迹”,并用词语说话。

四、巩固识字

1、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抖”字。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12-4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Jìng xī zhǎn xiù dǒu méi fù

竟 嬉 崭 袖 抖 枚 复

jī kū dī shèn zī jì bān

激 枯 滴 渗 滋 迹 般

机 哭 际

鸡 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指导书写“称、图、捧”三个字。

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卡片

二、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指导书写。

3、 给生字扩词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出请求了?

2、 如果让你提请求,你想提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

1、“填一填”

2、“写一写”

布置作业:回家书写生字,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4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chēng(称号)

chèn(称心)

二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团结的重要性,感悟“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折一根筷子与折一捆筷子的不同,从而明白“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

教学准备:

20根筷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吗?(教师拿出一根筷子)谁能把它折断?

你可真是一个大力士,还有愿意试一试的吗?(多找几名学生试一试,让学生体验折断一根筷子比较容易。)

(教师拿出10根捆在一起的筷子)这一捆筷子谁能把它折断?(多请几名学生上来试,这次让学生体验折断一捆筷子的不容易。)

2、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有一位农夫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的儿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农夫和他的儿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先看文前的自学提示,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2、课件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识记。

(2)开火车读生字。

(3)抽查学生的识字,自由指读生字。

(4)总结识字方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哪个字的?

蠢:春天来了,小虫子又蠢蠢欲动了。

歉:兼管欠账。

搀:免下两点伸出手,扶着奶奶快点走。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理解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最感兴趣?重点读一读。

2、请同学读,学生评读,教师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农夫感激的望着长者,对儿子们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听了父亲的话,农夫的儿子们互相道歉,亲亲密密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去了。

1、请你想象一下,农夫的儿子们会互相说什么呢?

2、他们回到家会怎样孝敬父亲呢?

五、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明白了什么道理?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9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