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方法学习新内容的初步经验。

3、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体会学习的成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3)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想怎样算?

(4)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6)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4、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看第3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直接写得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信息窗3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25+10= 16+8= 27+7=

15+6= 35-25=

2.20-8=?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退位加十”。

二、新授

(一)观察情境图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回收了许多的废旧物,咱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的结果。

(二)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口算)

1、“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24-8=)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8不够减,怎么办?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2、 分解法: 摆小棒法:

24 - 8= 16 先摆出24根小棒,把其中的一捆先拆成10根,用14根去减8根,体会退位加十的过程。

10 14

6

(三)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几个?”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自己解答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练习

13-6= 33-6= 53-6=

83-6= 93-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1—5、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聪明小屋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拿出一组练习:45-3= 45-7=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2、自主练习2:大减价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列出的算式各部分含义。

3、自主练习3:踩气球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3)全班汇报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5、自主练习5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解决吗?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全班交流。

二、聪明小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填数。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中经历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多种方法。

2、归纳并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3、能正确运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应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法与学法:引导与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7 20○12 15○15(学生思考,交流)

再大一些的数,会比较大小吗?这节课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出示情景问题,比较十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

(1)大家当裁判:谁赢了?

小红和小明跳跳绳,小红跳了42下,小明跳了37下。谁跳得多?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比较的方法。

预设:

①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

②42根小棒比37根小棒多,所以42>37

③根据数的组成来比较。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出示小棒图,一对一对应摆放,发现42够4个十,37够3个十,第4个十就不够了,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小结: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谁的十多谁就大。

④42够减37,所以42>37.

42>37,换个说法什么?(37<42)。

2、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

如果老师把42改成32,32和37哪个数大?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预设:

(1)32<37,因为2小,7大。所以32<37。

为什么直接比较个位数字?

(十位数字相同)

小结:十位数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的,这个数就小。

(2)按顺序,37排在32大后面,所以32<37。

(3)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一样多,个位上珠子多的数就大。

用计数器,怎样比较42和37?

数学上规定:满十进一,42十位上有4颗珠子,37十位上只有3颗珠子,所以32<37。

3、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

同学们,刚才大家比较数位上的数是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齐声朗读。

比较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数字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个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虫子,拔萝卜,收玉米,回收废物,而《拔萝卜》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竖式,学生只有对两位数的位值结构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两位数的加减法有更好的掌握,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做好提前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问题解决:认识竖式,学会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

(3)情感态度: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采用“教师启发讲授”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具操作,合作交流”的学法,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而开放的活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体现一个动手操作的课堂,利用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力争把讲授变为探索,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 因此,在新课开始时,我将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对他们说:“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接着我们讨论:根据故事中为我们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的数学问题:(生A: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生B: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生C: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二)合作探究,知新会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逐步积累的。本节课我将把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去“做数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并自己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计数器、练习本等,然后在小组内和其它同学说说自己的算法,并反馈。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出现了这样几种做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我在此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并总结,在列竖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思考问题。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整个环节都围绕学生来进行,他们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三)巩固新知,活学活用。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练习,基础练,发展练,变式练。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我精心设计了一组这样的练习——我当小老师。让学生判断这几个同学做的对错,并把错的改正。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可以总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道变式题,既使学生加深对竖式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生反思,归纳总结。

在本节课的结尾处,我问学生:“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有的学生说: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有的说我讲的故事很好。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把一道计算题算错了。同时,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通过学生的踊跃发言,都注意发现了其他学生的长处。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了本节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也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成长,他们的学习变得快乐而充实。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愿意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奠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数和双数;初步了解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猜想、验证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单数和双数。

1、情景引入。

师:春天到了,数宝宝们手拉手排着队去森林里玩。

(板书出示主题图)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

请学生比较两个队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如果用小圆点来表示数宝宝的个数,像这样两个一列地在方格里排成的图形,就叫做数图。

2、摆数图。

(1)教师在方格上演示摆数图。

(2)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在方格纸上摆数图。

3、找特点,分类。同桌合作先找所摆数图的特点,然后把这些数图按形状进行分类。板书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分类结果。

师:右边边框是折线的数图都是单数,右边边框是直线的数图都是双数。板书出示课题:单数和双数。

4、反馈练习:要求:先判断数图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说出它表示几。

二、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1、提问与猜想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如果任意拿出两张数图拼成一张数图,结果会是什么数?接着小组合作,每人拿两张数图拼一拼,并列出一道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观察小组4个人的拼图,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了。

2、实践与验证

小组上黑板边操作边汇报。

例如: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

6+4=10 4+5=9 3+5=8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提示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3种结果?

(板书:单数+单数=双数双数+双数=双数单数+双数=单数)

3、巩固练习书本第2大题第一行(看数图,写算式)。

三、实践与运用。

1、计算:(第3大题)

⑴先判断和是什么数,再计算。

4+8 6+8 2+1 9+3 9+5 9+7 9+9 10+9

⑵独立计算。

2、出示题4

口答:大组找规律接龙赛,每组开火车往下接5个数。

2、4、6、(8、10、12、14、16)

1、3、5、(7、9、11、13、15)

20、18、(16、14、12、10、8)

19、17、(15、13、11、9、7)

小组派代表说说接的是什么数?

3、数宝宝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两个队伍要接成一个队伍往回走,想想,它们的队伍里有没有单个的?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四、总结与评价。

师:今天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如何?谁的表现最棒呢?和是双数和是单数

(学生畅所欲言)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8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复习和整理,帮助学生增进对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6题,主要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和人民币的认识。第二部分是第7~10题,主要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第三部分是第11~13题,主要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第四部分是第14~16题,主要是让学生在相对开方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个”“十”“百”,了解数位和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掌握数的顺序,进一步提高数数、读数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正确辨认这些平面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沟通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具有初步的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7、使学生在复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愿意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难点:

1、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口算以及笔算;

2、数的组成和数有顺序。

3、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

4、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95~96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组成、数位、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

2、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统计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了期末复习,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100以内的数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复习100以内的数。

二、复习100以内的数。

1、复习计数单位“十”与“百”、数数、写数。

(1)要求学生从37数到52,再从52数到37。

十个十个地数,从10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100。

(2)完成95页“期末复习”第1题。

按要求数数,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5本,几个10本?一共有多少本?

(3)完成95页“期末复习”第2题。

老师说明题意并指导学生完成。

①先圈出10个,再看一看图中的草莓大约有几个十,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十个?

②老师指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数,边数边用铅笔做记号,防止漏数或重复。

2、复习数的组成和数的比较大小。

(1)出示“期末复习”第3题,师生先示范一下题目要求,同桌同学拿出计数器按要求完成此题,第一步在计数器

上拨上数并说出“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第二步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刚才我们复习100以内的数,你有哪些收获?

三、平面图和简单的统计。

1、出示第5题仔细观察并提问:看一看题中有哪些图形?并从题中各指出一、两个。

2、仔细观察横着每排有哪些图形?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接下去的应该是什么图形?并在右边的四个图形中找出合适的一个,用线和括号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括号里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统计出上面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4、出示第6题仔细观察并提问:要求应找回的钱,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付出的钱-要买的物品的钱=应找回的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的第6~10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掌握估算方法。

3、通过富有童趣的情境练习,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数学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板书课题: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复习口算。

1、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

①竖着比一比,每一行的三道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横着比一比,每一行的两道题在口算上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4)老师小结:

1、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从十位算起;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从个位算起。

2、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3、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集体交流。

4、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然后交流:先说一说题意,

(1)原来有数学故事35本,借出20本,还剩多少本?

(2)童话大王借出36本后还剩4本,童话大王原来有多少本?

(3)森林王国有50本,借出一些后还剩8本,借出了多少本?

三、复习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怎样口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的第11~13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二、复习。

1、出示:先用竖式计算,再比一比。

43+25= 86-54= 75+7=

43+28= 85-58= 75-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

2、出示第11题:用竖式计算。

16+53= 32+29= 93-42= 86-17=

16+35= 23+29= 93-24= 68-1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认真计算。

3、认真完成第12题,集体交流。

4、出示第13题,先把题意说一说。

小朋友踢毽,小明第一次踢了18下,第二次踢了25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

小娟两次一共踢了60下,其中第一次踢了32下,那么第二次踢了多少下?

然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我们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数位对齐,个位加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期末复习”的第18~20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学问题,能够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简单的推理判断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复习。

1、“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第14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篮球比皮球少多少个?就是求篮球和皮球相差多少个,用减法算)

2、“期末复习”第15题。

(1)出示第15题,提问:它们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期末复习”第16题。

(1)出示第16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5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常见的数量关系。

比如: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

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在一年级适当渗透一些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