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教案(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大气的压强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大气的压强 篇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3.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大量物理事实的印证和类比,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并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4.从现象的分析与数据的处理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和记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只有对有关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奥托·格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确很大,但只有测出大气压强具体数据,问题的假设与推断才真实可信。

正因为如此,托里拆利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4),完成这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也很有益处。由于水银有毒,实验不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演示时要不断地倾斜玻璃管,并测量出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让学生类比分析。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讲解这一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白大气压强就与此时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相等。还可以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强能使水银柱保持在管内不下降,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管中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师在水银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缓慢上提,当玻璃营口升到水银和水的界面以上时,管中的水银就流出来,同时水就进入玻璃管中,并充满玻璃管,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

5.让学生亲手实验,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活动一 将两只皮碗紧贴在一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对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二 让同学们玩一玩“粘粘球”,让其解释“粘粘球”为何不会从球拍中掉下来。

活动三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大气压发现的历史”,体会知识发现的不容易,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对此特别重现。

6.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1)为什么钢笔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时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才能将墨水吸起?

(2)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4)讨论:如何“利用自行车打气筒测大气压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社会走向物理,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物理学习的(www.chayi5.com)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策略。

摘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6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及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应用的了解,

重难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原因,会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导学过程:

一、感知

◆活动:覆杯实验

1、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放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将玻璃杯装半杯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3、 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书P86内容,举出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研究大气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⑴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⑵液体具有流动性。

同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⑴空气受到______作用,⑵空气具有__________。

2、 液体压强有大小,大气压强也有大小。请看书P87“想想做做”粗测大气压的值。写出具体步骤及计算方法。

⑶假如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8cm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⑷思考P40想想做做1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3、 测量大气压值

三、看书上P87演示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的长度是

(2)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

(3)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 。

(4)根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知识,请你计算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⑷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⑸标准大气压强P0= Pa= cmHg

5、观察P41小资料,思考总结: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另外大气压还与 有关。

四、扩展提高

1、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____米高的水柱。

解题步骤:

2、托里拆利实验中,思考下面情况下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

①当玻璃管倾斜时 ________________

②当玻璃管提高时(下端未露出水银面) _____________

③当玻璃管下压时(上端有真空) _______________

④当玻璃管变粗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玻璃管中进入气泡时 _________________

⑥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 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篇三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三、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篇四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五

一、地位和作用:

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大气的压强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3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