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像诗歌民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提问:我们在以前学习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了解背景

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课件出示:

元:通“原“本来,只。定:平定、收复。同:统一。王师:皇上的军队。九州:全中国。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了解诗的大意。

(6)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板书: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国统一

(7)学生质疑。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三、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日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渎边想。

③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眩,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堵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问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我死不眩目哇!

④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渎,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即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期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应热情。(板书:爱国)

背。

在前熟读的基础上试背。

四、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

教学重点:

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初 www.1mi.net 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你们认为那些字词需要我们注意,认识了解。

尴尬 时髦 左撇子 嘟囔 难堪 战战兢兢 哄堂大笑 不知所措 趾头

独一无二 似懂非懂 愚蠢

2、速读课文,注意刚才我们提点的字词。

3、理解课文

4、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她一件什么事?

5、通过这件事,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默读边抓住人物特点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二、重点指导

◆ 王老师让我看她左脚上的6个脚趾头。

◆ 王老师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骄傲。

◆ 王老师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感到惭愧,不要因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二羞愧,不要为别人的愚蠢二羞愧。

◆ 第二天,王老师穿上露脚趾的'蓝凉鞋。

1、朗读课文,通过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想想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又是怎么看的?

3、文章为什么用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为题目?

小结: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好或有缺陷而自卑,要勇敢的面对它。也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缺点,有不足而失落羞愧,要鼓足勇气去改正它,争取在这方面超越其他人。这不仅是王老师想告诉媚娘的,也是杨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三、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王老师: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使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媒体相关阅读

学生:预习:读课文,划词语、理解词义(指定几个查词典),思考问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晏子

1.揭题:同学们,你们了解晏子吗?

同学们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4.导言: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们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讨论: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小组交流,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2)试着给课文分分段:

(1)哪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那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引向深入:那晏子又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说得有理就予以肯定。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又是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

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练成了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了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较量: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1)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A.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B.这段话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品味晏子的话,体会语言的艺术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把自己的体会感悟写在旁边。

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

2.过渡:我想仅仅读一读是不能完全体会出晏子语言的魅力,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感受,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共同去品味,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所在。

3.交流、品味:

(1)同学们,刚刚大家在小组内体会地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体会。

(2)讨论:你们觉得这三次交锋的场面能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不能?

那我们就以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分享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吧。

(3)点评:

第一次:顺水推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次:欲擒故纵——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次: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三、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尝试份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我想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一定会给他开一个庆功宴。请你想一想,晏子获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1)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称它为晏子的原因了吧。

2.拓展: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个尖刻的评论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五、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3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