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

2、回顾旧知

出示xx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生:画线要用尺子。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xx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练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最新小学6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概括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具学具:

投影片、纸黑板、数字卡、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检:

1、前面找们已经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谁来分别说一说?

2、你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吗?(板书其中两个45、234)

3、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质疑引入

刚才同学们口算验证了234能被3整除,老师根据这个数可以写出许多个能被3整除的数(板书243、324、342、423、432、2043、…)。你们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窍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2、引导观察

(1)9能被3整除吗?               3|9

9的2倍能被3整除吗?      板书      3|(9×2)

9的3倍能被3整除吗?             3|(9×3)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贴纸黑板  (9的倍数都能被3整除)①

(2)9与18的和能被3整除吗?          3|(9+18)

18与27的和能被3整除吗?     板书    3|(18+27)

36与90的和能被3整除吗?          3|(36+90)

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贴纸黑板

(每个加数能被3整除,它们的和也能被3整除)②

(3)下面研究整十、整百数与9的关系。

由此,你推想到了什么?

(几十=几个9+几)           (几百=几十几个9+几)③

(4)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

(9的倍数都能被3整除)                        ①

(每个加数能被3整除,它们的和也能被3整除)              ②

(几十=几个9+几)           (几百=几十几个9+几)      ③

3、下面我们就利用以上三条结论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P26[例4]

(1)45=40+5=9×4+4+5

说明什么?板书:3|45

(2)234=200+30+4=9×22+9×3+2+3+4

说明什么?板书:3|234

(3)小组合作对78和492进行如上分析,并认真观察、讨论,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4)汇报交流:

出示:(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验证结论:请你随便说一个数,用上面结论进行验证。

5、看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26页和27页的内容,请你看书并默记结论。

6、释疑:现在你是否也能像老师一样根据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而说出一串能被3整除的数来?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下面各数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

89     111      132      157      480

2、发散练习

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各有几种填法?

32□4        8□14       635□         74□05

3、能力练习

判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12345678987654321

4、综合练习

5、接龙游戏:

每小组派一个人,每个人轮流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后一个人所说的三位数必须以前一个人所说的三位数的个位数字为首位数字,而且不能把前一个人所说的数倒过来说,否则判负,若重复别人说过的数也判负。

四、全课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五、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www.chayi5.com☆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最新小学6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准备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在以下方面引导:第一,调查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他们在以下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没有采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第二,组织讨论需要收集那些数据以及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三,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统计活动往往需要小组合作进行,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实施调查和记录数据、如何整理数据等。第四,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充分的讨论。第五,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

二、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报告诉人们哪些信息?

例如,调查我们班级近视情况,这个统计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近视的原因,改善不良习惯。

也可以选择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姓氏、喜欢的颜色等开展统计调查。

【设计意图】重点让学生体会本次统计数据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从而引导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教师空间(针对班级情况适当补充)

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 “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统计图。

【评析】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内容设计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这样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困惑】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组织。

统计教学中课堂活动一般是收集小组学生的相关数据、“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可是这些活动占用时间太多,组织太多的活动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概率游戏环节太多,但无非是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这些活动,虽然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些活动难以控制,因此教学概率比统计难度更大。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一旦进行课堂活动,几乎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时间都不允许。

最新小学6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难点是结合统计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1、 调查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

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 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

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

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复习条形统计图

(1)阅读课本P106,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想一想: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友情小提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各种数量的多少。

但是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自学课本P107,认识扇形统计图。

(1)用整个圆表示什么?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什么?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

(3)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并认真解答。

3、思考: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友情小提示: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即百分比或分数比。

4、阅读p109“你知道吗?”,理解内容。

5、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种统计图?举例说明它有什么特点?

☆友情小提示: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变化情况。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09第4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①完成P107“做一做” 。

②完成P108练习二十五第1、2题。

2、拓展提高:P109第3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