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最新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重力》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重力》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重力》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x1000kgx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x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重力》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

(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重力》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板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1.重力做的功[板书]

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

(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力F做的功为:__。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板书]

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

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2)重力做功的表达式:__。

提问3:回过来看一看,既然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表达式的右边表示的是什么?

总结:表示的能量之差,、就应该是物体在初末位置所对应的能量。也就是说就是我们寻找的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重力势能[板书]

(1)定义: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2)表达式:__。

(3)理解:①状态量,②标量,③单位:焦耳(J)。

(4)特点:

①具有相对性。因高度h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

提问4:对于讲桌上的粉笔盒,它所处的高度是多少?(等待学生思考)

要确定高度就必须先确定一个参考平面。我们把所选的参考平面认为势能为零。物体处在零势能面之上,就认为势能为正;处在零势能面之下,就认为势能为负。

提问5: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怎么来确定?(等待学生思考)

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应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高度。如3所示。

②重力势能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③具有系统性。物体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如果没有地球,就不可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势能应该归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例1 如4所示,质量m=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高h1=1.2m的A点下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

(1)在表格中的空白处按要求填入数据。

所选择的的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点的重力势能

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时有空气阻力,表格中的数据是否会改变?

3.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板书]

上面重力做功的表达式就可以写成:__。

讨论: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减小,即。当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增加,即。

重力势能的变化定义为:__。(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提问6:我们发现例1中,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与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成什么关系?

总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__。

例2 质量为m的均匀链条长为L,开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时,有的长度悬在桌面边缘,如5所示,松手后,链条滑离桌面,问从开始到链条刚滑离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四、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__。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与系统性,具有正负且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__。

五、作业布置:

课本66页问题与练习第2、4题。

《重力》教案 篇五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g

=4000千克x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有关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重力》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2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