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优秀5篇)

发布时间:

鱼化石 篇一

教学目标:

1、 识记本课生字2个, 理解“栩栩如生”、“凝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自主地背诵积累。

3、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 练习书面表达。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雨花石”

1、你认识它吗?

2、 今天老师要带你去认识另一种石头:鱼化石。

3、 揭题 34.鱼化石 介绍作者艾青

二、自学生字, 读读课文

1、 自学生字

2、划出不理解词语

3、同桌交流

三、检查并指导

1、 字:鳍与嗜 爆与瀑

2、词:栩栩如生 旺盛

四、学习诗歌

1、 一读诗歌:用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哪几小节写有关内容?

重点朗读:⒈⒉⒊节

边读边体会多少亿年前, 火山爆发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魂的场景。

2、 二读诗歌: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鱼化石形成的过程吗?

3、三读诗歌:学了这篇诗歌, 你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质疑延伸

搜集有关化石形成方面的资料供大家赏析。

鱼化石 篇二

28 鱼化石

教学目标 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栩、鳞、鳍”,理解“栩栩如生”、“凝视”的意思。

⒉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生命的真正价值;并积累关键诗句。

⒊借助文本和媒体演示,了解化石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鱼化石形成过程,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 了解化石,揭示课题。

⒈媒体出示一组化石的图片(恐龙化石、鱼化石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板书:化石

⒉简介化石的形成。

出示:在地球生活过的古生物,一部分在死后被沙掩埋,尸体在沉积的沙中保存下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化石。

⒊点击鱼化石图片,补全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⒈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想想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⒉学生交流,师提炼,板书:运动——掩埋——化石——教训

三、研读重点,朗读体会。

㈠学习3—5小节。

⒈媒体出示一组鱼化石图片,说说鱼化石的样子。

理解:栩栩如生

⒉出示填空:

虽然它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但是它们的嘴  却不能翕动  ,它们的眼睛                ,它们的鳞和鳍              它们的尾巴                ……

⒊随机指导生字“鳞”和“鳍”。

⒋成为化石的鱼儿虽然栩栩如生,但它是沉默的,静止的。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条鱼儿,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⒌生交流,师随机板书:寂寞、无奈

⒍指名朗读4、5节,读出语气;师生合作朗读。背诵4、5节。

㈡学习1、2小节。

⒈探究原因:它们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呢?让我们乘坐时光隧道一起回到几亿年前:

媒体播放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嬉戏的情景。说说画面上的鱼儿是怎样的?

⒉观后交流,师板书:活泼、快乐

⒊指导朗读第一节,读出欢快的气氛。

⒋媒体播放火山爆发的情景,生感受惊心动魄的场面。

⒌展开想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鱼儿们会怎样?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⒍积累表示惊慌的词语。师板书:惊恐万状

⒎指导朗读第2节。

㈢再读1—5节,了解鱼化石形成过程。

⒈默读1—5节,思考:鱼化石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⒉生交流,师板书:火山爆发---掩埋灰尘-----亿年石化----形成化石

⒊想象说话:鱼化石形成过程

⒋教师引读,生读第1节和第4、5节,通过对比朗读感受生命的美好。

㈣学习6、7节。

⒈引导观看鱼化石画面,理解“凝视”。

⒉作者凝视着这片寂寞、无奈的鱼化石,得到什么启示呢?读课文6、7节。

⒊生交流,师板书:生命在于运动。

⒋出示媒体补充资料:了解化石对人类的贡献。

科学家们可以从化石中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进化过程等等。因此,要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古生物化石。

⒌师小结:即使死亡,也要把能量发挥干净。因为生命在于奉献(板书)。

⒍诵读。

四、总结全文。

⒈朗读全文。

⒉布置小练笔:用几句话写写鱼化石形成的过程。

板书设计                          28鱼化石

火山爆发            亿年石化

运动----------------   -------掩埋-----------------   ----化石------ -----------------教训

(活泼、快乐)      (惊恐万状)       (寂寞、无奈)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奉献)

本课小结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边读边展开联想,想象多少亿年前,火山爆发,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以及多少亿年后,变成化石后的鱼的无奈与寂寞。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辩字组词

堪(       )    鳞(        )     鳍(        )    栩(        )

勘(       )    粼(        )     鲫(        )    翔(        )

鱼化石 篇三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唱出了生命之歌。2.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3.写出与下列词语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活泼——     绝对——     完整——  旺盛--     静止--     沉默--  自由--     斗争--     前进--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a.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唱出了生命之歌。灵感: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b.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发挥:释放。c.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d.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毫无:一点也没有。5.把文中描写鱼化石的诗句默写下来。语言表达训练6.诗人“凝视着一片化石”,展开想像,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塑造“鱼化石”这个意象。这个“鱼化石”意象给你怎样的感受?7.著名女作家丁玲读了这首诗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请查查材料,了解艾青的身世和创作背景,再说说你的感悟。8.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出你的感受。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1)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请你就三句话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谈谈认识。(2)你的家庭教育内容或许与以上材料所述类似,或许根本不同。能简单介绍你们家庭的教育特点吗?请用“……既……又……而且……”的句式表达。(3)教育是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请你从教育的角度给班主任写一句话。      9.理解句式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下面的句子。 希望是如此的神奇,能让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有力量能够摧毁我们心中的希望。10.用最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下段文字的总说句。(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 。一是点画的美。古人曾形容“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让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二是用墨的美,书法用墨讲究枯、湿、浓、淡、轻、重,这让书法作品有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三是结构的美。汉字笔画之间的穿插、组合、伸缩、呼应,千变万化,给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课内同步阅读阅读诗歌,回答11—14题。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11.诗歌的第一节主要描绘了什么?12.鱼化石被发现。13.这是一首_____诗。(备选答案: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14.“鱼化石” 这个意象给你怎样的启示?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回答15-21题。(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10)“那有什么不好呢?”(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13)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15.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16.第(7)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  17.第(8)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谜:    底:    18.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19.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20.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   语言基础知识1.略2.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3.内向 相对 破碎 衰败 运动 呐喊 束缚 妥协 后退4.b解析:“发挥”的意思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5.答案见课文第三、四节诗。语言表达训练6.诗人在后面才交代叙述视点“凝视着一片化石”,非常巧妙地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世界联系起来,给鱼化石意象一个广阔的天地。对比鱼被石化和石化的鱼,感受到失去自由、失去生命的悲哀;一旦获得自由、获得生命,更应珍惜,活着就要“把能量发挥干净”。珍爱生命,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7.丁玲读了《鱼化石》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丁玲了解艾青的不幸身世,曾经被变成“化石”。同时,丁玲也有被打成“右派”的遭遇。她复出后,说自己是“出土文物”,也有鱼被石化的感受。“诗言志”,有的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思想,更能准确地感悟意象,理解诗意。8.(1)如: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丧失个性和创造力;使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其他素质,发展不健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自暴自弃。解析:扣住三句话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答对某一点的意思即可。(2)略解析:“……既……又……而且……”句式使用正确,介绍家庭教育特点,符合关联词表达的语意关系。(3)略解析:符合情境,表达含蓄而得体,扣住话题即可。                                 9.如:寒冬里看到春光,痛苦中看到幸福解析:句式要整齐,用词要相对。               10.书法有三美解析:其他与之相近的表述也可以,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课内同步阅读11.描绘了活鱼跳跃、浮沉的形象。  12.诗歌的第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3.哲理诗14.要珍爱生命,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课外拓展阅读15.侥幸(庆幸)。   16.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17.谜: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18.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9.酝酿(或酿造)。     20.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21.刀之爱

鱼化石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勘栩鳞鳍”4个。理解“栩栩如生”“凝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自主地积累句段。

3、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并能把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化石吧?你们想知道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化石的诗歌,它是作家艾青的作品,向我们讲述了化石形成的过程。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然后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看鱼化石图片,认识鱼化石。(媒体出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过渡:听完了课文录音,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听明白了什么?

(大致了解:化石是古代的动物变的;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化石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等……)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交流。

要点:(媒体出示)“鳞”是前鼻音,书空右半部分的笔画;

“鳍”的右边不是“者”字,要看清字形,“鳍”的意思是:鱼类的运动器官。

三、学习诗歌,指导朗读

1、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完成练习。(媒体出示)

动物名称

变成化石的起因

形成化石的经过

形成化石的结果

小鱼儿

恐龙

始祖鸟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师巡视指导……)

3、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

(生交流朗读,师帮助归纳总结)

4、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书,指导他们读出语气,体会当时的恢宏气势和感觉。

(可以选择个人读、接龙读、比赛读、叫号读、领读和全班齐读等形式……)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媒体出示)

(1)指导学生理解“旺盛、自由、栩栩如生、动弹、凝视、发挥”等词语的意思,并且将词语放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体会。

(2)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引导总结。

“旺盛”的意思:生命力强。

“自由”的意思: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栩栩如生”的意思: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动弹”的意思:(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凝视”的意思:目不转睛地看。

“发挥”的意思:把内在的能力表现出来。

6、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化石形成的过程。(媒体出示)

7、选取一段自己喜欢的内容熟读积累,准备全班交流。(媒体出示)

四、总结课文,复习巩固

1、读词语:(媒体出示)

爆发 勘探 栩栩如生 叹息 动弹 凝视 即使 死亡

2、请你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化石?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怎样的环境中,怎样形成的?

五、拓展练习,资料整理

1、抄写词语

爆发 勘探 栩栩如生 叹息 动弹 凝视 即使 死亡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全班范围内进行诗歌的收集和有关化石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准备交流。

鱼化石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 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 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 (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 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在漫漫而悠长岁月中,我尝试了所有努力:恨过,哭过,笑过,沮丧过,悲伤过,痛苦过,付出过,到最后还是被抛弃、被埋没。孤独与寂寞折磨着 ,伤心与难过比任何时候都多!我所剩的只有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模糊不清的回忆……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摧残与沉寂期——遭受天灾) 直到1976年复出后,重又执笔,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震惊诗坛,享有广泛的声誉。 ( 复活与**期——把能力发挥干净) 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艾青想表达的,用他自己的话:“没有创作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生命”。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政治运动。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 生命离不开运动: 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 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 凝视: 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 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 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 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作业布置: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 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鱼化石》,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