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10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那里已经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一)、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和煦(hé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ù)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二)、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三、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

a、大气污染

b、水质污染

c、噪声污染

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四、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

过去:绿洲仙湖

消亡的原因:改道四盲

今日:沙漠神秘

呼吁保护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教学反馈

学生容易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文章中部分语句的分析、品味不准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二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的介入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真实性

青海湖

报告文学

月牙泉                                 文学性

痛惜          环境意识         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三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反思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位于我国新疆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如今的罗布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题目,看看题目蕴含了什么信息?我们朗读时应用什么感情?

回答,明确:

罗布泊,原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变成了一片荒漠。

朗读时充满痛惜、遗憾之情。

2、多媒体展示“心中的罗布泊”与“今日的罗布泊”图片。

选择其中几幅图片,要求用文中语句给它配上解说词。

3、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今昔罗布泊的特点。

讨论明确:

昔:美丽的充满生机

今:荒凉的令人恐怖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找一找谈一谈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讨论明确:

原因:改道

四盲

2、多媒体出示示意图

3、看一看悲剧延伸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图片,直观感受它们将面临干涸之势。

4、品味语言

引导体味文中所用的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多处用的数字所产生的效果(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5、引导认识本文的文体特点: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你将扮演的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讨论交流

2、罗布泊的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青海湖和月牙泉的悲剧已经上演,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例子?请谈一下你对我们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体)保护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五、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着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请将它写成一段300字的片段。

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那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认识到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五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被评为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对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主旨,积累写作素材。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痛惜之情及忧患意识。(2)增强环保意识,积累环保素材,训练写作能力。

2、分析:(1)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受作者强烈痛惜之情。

(2)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

三、教学问题分析:因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有限,因此分析语句是教学的难点,应多读多感受,教师做适当的分析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导课——检查预习-----阅读自学、合作学习——语句分析———拓展延伸-——检测——小结

(二)教学情境

导入:学生描述ppt所出示的图片。昔日的罗布泊与今日的罗布泊的对比引出课题。

预习任务:

1、 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2、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3、阅读思考:课文围绕罗布泊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一:自读质疑,合作解疑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活动:让学生先给课文标上段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后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注意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1.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和危害何在?2.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活动二:语句分析:找一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痛惜之情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并归纳一些写作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寻找句子,合作分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如: 拟人句:那奇性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排比句: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对比句:( 昔日 )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 )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了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活动三: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身边的事例吗?

2.关注身边环境问题,写一写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设计意图: 充实内容,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积累素材。

师生活动:ppt出示图片,学生谈感受,并进行当堂片断写作训练。

检测: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应当做些什么?

小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a组题:  见《同步指导》

b组题: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后人们诉说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后反思:

1、千双一次性木筷的危害

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惊人 20年大树仅能制四千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造成极大浪费。45000双一次性木筷=1立方米木材。中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仅北京一地,每天就消耗一次性饭盒、筷子80万套;一年365天就是29200万套。一双一次性筷子重5.5克,29200万双筷子总重1606吨,折合木材3212立方米,还不包括皮、心、边和锯末等废料。早有专家指出,像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广为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对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然而,正是这种吃一餐就扔掉的东西加速着对森林的毁坏。森林是二氧化碳的转换器,是降雨的发生器,是洪涝的控制器,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这些功能决不是生产一次性筷子所得的效益能取代的。

在中国,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 (简称“三北”)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底而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

2、沙漠化

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是以撒哈拉沙漠为中心的非洲大陆。让人惊奇的是撒哈拉沙漠正在以每年15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要任其发展下去,非洲的大陆就会变成一个沙漠的大陆。还有,中国的沙漠化已经影响到中国东部,沙漠里的沙子随着风吹到了北京。不仅仅是这些地区,其它区域也遭遇到了沙漠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资源粗放式开发等人为因素,鄱阳湖湖区植被遭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衰退,面临着湿地功能退化、土地严重沙化现象,甚至出现了江南最大沙地,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工农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肆意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

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50-70年代,中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扩大。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3、湖床缩小

鄱阳湖--由于“围湖造田”和过度放牧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的湿地功能退化,土地出现严重沙化现象。当地科技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都昌县有沙山面积4.5万亩,是江南最大的沙地。沙山由赣江注入长江沉积的沙土形成,造成沙埋、沙尘灾害频繁发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沙吞噬良田、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长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湖区泥沙大量淤积,湖面面积急剧减少(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下降至2625公里)。

湖床和水位不断抬升,导致蓄洪和泻洪能力减弱,“人水”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密集,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1996年和1998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150亿和89亿,严重影响了湖南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治水患,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现洞庭湖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4、干旱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却连续三年遭遇大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专家称,气象干旱这是根本性原因,人为因素可能涉及到涉农水利工程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生态水文系统遭受到一定破坏。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因旱灾出现龟裂现象

黄果树瀑布在长期干旱的侵袭下,失去了往日的雄壮风采。只剩下狭窄的细流和干裂的土地。

自XX年11月至今年2月下旬,由于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总量偏少(降雨量仅为12mm),加上雨季提早结束,芒市已连续3年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群众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人畜饮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截至XX年2月28日,芒市11个乡镇47个行政村的10244户42586人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其中14942人和3172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8200亩,成灾7300亩,绝收100亩,造成经济损失1119.06万元。

5、甘肃腾格里沙漠万余株防沙林木遭砍伐

今年春天,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苗圃有关工作人员,以苗圃树木需要“更新”为名,将苗圃周围的万余棵树木集体砍伐,还有部分刺柏树木被烧毁,使往日茂盛的护林防沙带一夜之间变成了光秃秃的“树桩”。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来说,最让人头痛的是每年春天的沙尘暴。沙漠边缘防沙治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树防沙。XX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我关心甘肃,除了经济发展外,最大的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问题”。但今年春天,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苗圃,发生了一件让人难以想象不和谐的“怪事”。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苗圃有关工作人员,以苗圃树木需要“更新”为名,将苗圃周围的万余棵树木集体砍伐,还有部分刺柏树木被烧毁,使往日茂盛的护林防沙带一夜之间变成了光秃秃的“树桩”。

6、原油泄漏

XX年4月22日美国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爆炸起火,随后沉入墨西哥湾 11人失踪 17人受伤环境影响:浮油威胁至少600种动物安全  •经济影响:恐导致美国经济二次衰退

美国此前发生过两次特大原油污染海洋事件。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岸发生10万余桶原油泄漏事故,导致沿岸60余平方公里遭到严重污染。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影响阿拉斯加州海域生态长达20年,部分海洋生物至今仍未重新发现。舆论普遍认为,按现在的态势,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严重性将远超过上述两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污染海洋灾难。环保人士指出,这次油污冲向路易斯安那州海岸,预计全美逾40%湿地将需数十年才能恢复。死海龟躺在沙滩上,红褐色的液体从海底涌出油污中挣扎的醍醐

7、人为捕杀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鱼翅的畅销,导致鲨鱼被捕杀的数量与日俱增,由此,可能导致全球海洋发生恶性变化。

8、工业排污

在浙江海盐,也有两条“黄河”,一条是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明珠村的白洋河,另一条是县城西面的大曲浜。河道泛黄可不是因为其中的泥沙,而是污染。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那是排入河水中的铁离子在“作怪”。

9、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10、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准备:

调查身边及各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保护较好的情况。

计划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一说到“人间仙境”,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戈(gē)壁裸(luǒ)露沧海桑田

2、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课文

(一)语言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学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二)写法探究

1、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

2、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的罗布泊(绿洲、仙湖)现在的罗布泊(消亡)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八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 www.chayi5.com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习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教学思路:

一、图片导入:展示罗布泊昔日的图片与现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罗布泊的变化之大。

二、解析课题,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概括罗布泊今昔景象的语句,概括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展示家乡青土湖的生态现状(幻灯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五、在《家乡》的歌曲声中结束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播放幻灯片)

师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二、解析文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罗布泊的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课文的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用了“消逝”而没有用“消失”呢?(“消失“只是客观的陈述,而“消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表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接着读课文,整体把握一下课文内容。

提问:

1、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今日罗布泊和昔日罗布泊分别是什么景象的吗?哪个词可以概括它呢?

生归纳概括;师点拨: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提问:

2、昔日的生命绿洲眨眼间变成了今天的死亡之海,是什么原因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位同学同学发现了,请举手回答。

生答后明确: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请同学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主要抓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3、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4、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让学生大声朗诵所找的句子以更好的体会其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四、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的例子。(展示家乡及青土湖生态的图片,引导生结合家乡生态坏境谈)

五、结束语。(播放韩红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用来毁灭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板书设计:

(绿洲)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沙漠)神秘

↑(改道↑四盲)↑

过去(同样命运)如今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十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3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