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优秀5篇

发布时间:

科学与艺术 篇一

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ē) 婵娟(chán) 结晶(jīng) 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     ┏跨(kuà)跨越    ┏狭(xiá)狭窄     ┣蝙(biān)蝙蝠     ┣挎(kuà)挎包    ┃ ┗偏(piān)偏僻     ┗胯(kuà)胯下    ┗峡(xiá)峡谷3.多音字 ┏(mì)神秘     ┏(bǎ)把持       ┏(diào)调动   秘┫             把┫               调┫       ┗(bì)秘鲁     ┗(bà)花把儿     ┗(tiáo)调笑4.词语解释【潜 意 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婵  娟】指月亮。【咏  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颂读。【抽  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结  晶】比喻珍贵的成果。【奠  定】使稳固,使安定。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李政道  物理学 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把酒问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4)《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回顾【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2.题目解说【明确】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4.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5.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三个为部分。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2)结构图表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           ┏ 提出论点 ┗共同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开门见山               ┃          ┏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科学与艺术 ┫ 具体论证 ┗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举例论证           ┃          ┏科学和艺术的普遍性不完全相同 ┓             ┗ 综合论述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智慧、情感   ┛ 道理论证三、深入探究1.谈谈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2.写作特点分析【明确】(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本文逻辑性很强,本文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条理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2)摆事实,讲道理,高屋建瓴,分析精辟。文章第9、10自然段就是先讲道理,再摆事实,论证了科学的普遍性。第9自然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第10自然段举例论证第9自然段的观点,然后举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既用典型实例证明了科学的普遍性,也对读者进行了一次近代知识的教育。3.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明确】 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明确】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四、课内阅读《科学与艺术》李政道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2.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4.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划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5.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参考答案】1.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3.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4.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5.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

科学与艺术 篇二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科学与艺术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2.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讲读本文,可以和前面的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研究、讨论,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重点从创新精神的角度,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解释: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反响:回声;反应。

植根:栽种,根着。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二)作者简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在抗战时期内迁江西赣县组建的赣县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酷爱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首任费密物理学教授。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成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从此,李政道的名字镶上了太空星辰,伴随着(3443)号星遨游和闪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离散力学等许多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的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后,李政道继续和杨振宁、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60年代末以来,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非拓扑孤立子场,发现了被称为”孤立子星”的一大类新的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解。他还先后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布德埃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多种荣誉。

李政道教授热爱祖国,非常关心祖国科技的发展。1972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协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o)和同步辐射的设备,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为秀州中学题词“故校旧事忆当年,近代新人看将来”,表达了他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三)讲读课文:

分别从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1.艺术的特点就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是咏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是诗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词,让他们在感受、体验、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关于艺术创造的观点。

2.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为了形象地说明科学的这一特点,作者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的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作为论据。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这为爱因斯担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有了20世纪所有的科技发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发现。这是对科学的普遍性的最好证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讲话以及《美与物理学》中的有关内容来比较。《美与物理学》中指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构架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科学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析课文:

在这个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将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边这个问题可作为讨论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讨论中要注意下边几个问题:

1.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性。创新是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2.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3.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4.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

讨论还可以深入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讲话、《美与物理学》放在一起比较。

回顾人类所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这是政治家的思想。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用科学家的眼光,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阐述了创新的思想,这使得我们对创新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可以把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楔》和杨振宁的《美与物理学》放在一起比较,归纳两篇课文的共同点,然后围绕这些观点分别从两篇课文中各选取一些例子作论据并加阐述。这就是一种专题的研究。

(二)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

科学与艺术 篇四

那么关于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材料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练习题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列举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必定会带来困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重新走向融合的原因。

C.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该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D.大数学家苏步青在数学领域独树一帜,同时,他十分钟爱中国古代文学,且造诣颇深,他便是推翻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了两者的大融合。

2.下列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了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D.全文侧重说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

3.根据文意分析“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原因。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1.A 解析:“必定”一词绝对化,违背句子原意。

2.D 解析:本文侧重说明的应是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意义。

3.因为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人的左右半脑尽管专司的功能不同,但能相互传递信息,交互作用。(或者答:如果一味在某一领域“走火入魔”,就会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科学与艺术 篇五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

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

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

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

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

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

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 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科学与艺术》,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