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初二语文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初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的凝练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一、课题导入

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3分钟读完课文,准备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 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

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意思有什么不同?

“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2、齐读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句子,结合课内外资料进一步理解。

3、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旅鼠之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检查预习

1、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提示:(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讨论与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囚歌》说课稿 篇三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红色经典,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品质。《囚歌》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首作者在狱中写成的歌,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理解本课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②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诗。试背这首诗。③情感目标: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①、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②、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说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朗诵法: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听说读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教具 】 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由革命烈士故事引入,出示了课件叶挺的《囚歌》、烈士人物的简介及有关叶挺的故事 ,接着拓展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并出示了课件。

2、同学们,这些诗歌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的篇章。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在敌人白色恐怖区内,甚至在敌人又阴暗又潮湿的牢房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叶挺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国民党反动派在对叶挺使用老虎凳、辣椒水、火烙、皮鞭等各种酷刑后,威逼他屈服。让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这首诗,你们知道什么叫囚歌吗?

3、齐读课题。想:叶挺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叶挺。(出示课件走近作者)欣赏一下有关作者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字词积累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把握。通过朗诵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培养诗歌的朗读能力。

五、合作探究

通过课文三个小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八。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语文教案 篇五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初二语文教案 篇六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初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幻灯片

预习内容和要求: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 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 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 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 “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 档(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颊(jiaˊ) 摩挲(suoˉ) 处境(chu )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 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 感受:惊慌 ——(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 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板书: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板书:苍茫

C、分析7——8段

a齐读这两段

b提问: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板书:看不到与看不尽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学生回答)

明确: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板书:单一中呈现丰富

b、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

明确: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板书: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c、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板书:强化

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板书:情感: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E、分析11——12段

a、学生齐读

b、“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板书:局促)

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⑷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A、“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赏析

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B、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B、 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分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点明题旨

《静默草原》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作者笔下的草原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原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作者对草原主要有什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的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两个比喻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感情。请你摹仿这种表达,写两个比喻句,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人评价鲍尔吉?原野笔下的文字干净、雅致、生动、平白如话,在简朴中追求着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蕴涵着哲理。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谈谈你对这个句子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静默草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句话?(3分)

5、 文中划线句子,印证了写草原的一首诗,请你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把它默写下来 (4分)

答案:

)1. (1) 一点也不相同。 (2) 抚摩。

2、 辽远而苍茫。

3、 自由感和局促感。因为草原广阔无边,人在草原中太渺小与微不足道。

4 “善忘”实际上是 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颗纯净的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初二语文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3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