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最新8篇)

发布时间:

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原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玩出了名堂》》,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玩出了名堂》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调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中受到启发。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意识。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以“玩”激趣

1、静下心了吗?你们心里还想着刚才的游戏吧,就知道你们喜欢玩,其实老师也喜欢——(板书:玩)。这节课咱们去找一个外国朋友玩,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玩出了大名堂。

2、你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学字

1、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先读通课文,并勾画出生字、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开始读书吧。

2、课文读通了吗?今天我们采用错误接龙法,谁愿意先来读读。

3、词语都会认读了吗?(出示词语)会读的快速度出来。

4、谁来当小老师?(小老师领读)谁又好办法记记这几个字?(出示:堂、镜、腿、随、调、待)。

5、为了帮助你们记得更好,咱们来写一写。写之前注意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写字的姿势。生练习时师注意指导并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

错误接龙,也叫错误接读,原创者是赖联群老师。具体操作:先由一生朗读,当出现错读、重读、多读、倒读、停读之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时,该生坐下,由下一位学生接着读,如此循环,直至结束。接龙的队伍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教室的对角线或教师指定。我觉得错误接龙特别适合初读,此环节重在纠正字音,我先指名读,接着让所有的孩子蓄势待发,注意倾听,如有“情况”举手示意,反应快的孩子便有机会接读。这种朗读法趣味性高,比较性强,面向群体,涉及面广,更能激起热情,很适用!

三、“玩”味精读

1、刚才我们和生字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把生字放回课文,再读一读。读后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回答板书:墨镜片、放大镜;放大镜、显微镜。)

2、都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书读薄,你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吗?(默读并动笔划一划。)(交流,根据回答出示:列文虎克玩镜片和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3、会读书的孩子,你们能试着把一句话读成一个字吗?(根据回答圈处“玩”字。)

4、是呀,就是玩,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他是怎么玩得吧。

a、学习第三段

1)谁来告诉大家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

2)谁是列文虎克?你怎么会玩起镜片呢?你居然能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当时你心情怎样?

3)列文虎克你想说什么吗?(根据回答引读:列文虎克玩镜片,玩出了大名堂。)(生:当时太高兴了,就像小兔子一样蹦了起来。师:是嘛,太棒了,快告诉大伙让大家和你一起蹦吧——)

5、学习第四段

1)列文虎克继续玩吗?谁来告诉大家。

2)列文虎克,你就这么改变一下玩法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快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3)太好了,这回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现在想说的是什么呢?

(根据回答引读句子:列文虎克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6、学习第五段

1)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孩子们都知道了,他们高喊——(列文虎克玩镜片和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2)大人们也都知道了,他们相互交谈着——(列文虎克玩镜片和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3)这事连英国的女皇都知道了,她亲自来拜访列文虎克,女皇对他说——(列文虎克玩镜片和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4)不仅英国的女皇知道了,就连俄国的沙皇也知道了,他也赶来欣赏“玩具”,他竖起大拇指说——(列文虎克玩镜片和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7、列文虎克现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四、“玩”无止境

1、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对列文虎克、同学们还有其他人)

2、课后你们可能收集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图片及文字以及“玩出名堂”的故事,我们下节课交流。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二

《玩出了名堂》这篇文章讲得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并在工作之余消遣磨镜片,做成放大镜,突发奇想发明了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这个有趣的故事,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他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官场,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启发学生在玩中也要细心留心观察。

“名堂”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学要贯穿一个“玩”字。初读课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一开课就可以以“玩”为线索,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朗读是学生心灵与课文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增强感悟,丰富体验,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在一步步地理清故事脉络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于点评中让学生明白: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下来,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再出示“名堂”的三种解释,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取得如此的成功?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因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如果,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

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此时,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列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三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写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镜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从“玩”字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课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发现。这节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对这样的科学知识学得很有兴趣,并能通过自己阅读,学懂课文。而我在教学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而发明了显微镜从而发现了微生物。当课后我与教研组的老师聊起时,才知道原来显微镜不是他发明的,是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1590年前后发明的。怪不得课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没有提到“发明”。看来是我在备课时,太粗心,没有对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我又查阅了资料,原来列文虎克不是无意磨镜片,而是由于买不起放大镜,偷学了磨镜片的技术。回去研究后才制成了简单的显微镜,并且在后来又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回到课堂,我向学生道了歉,并纠正了这个知识性错误。

看来对于每一篇课文我还需要咀嚼得更细一点,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读师范时,老师教给我们的:“备课时,备教材和备学生很重要。”

《玩出了名堂》 篇四

教学内容:p58-p60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流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难点: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流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渗透环境教育)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15、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反思:

1教师未有把板书的完整过程详细跟学生说,有学生在作业时就容易把步骤搞错。

2  未有把其他科学家的例子跟学生分享。

《玩出了名堂》 篇五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附参考资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年,学会了磨制玻璃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也有所观察。

显微镜的发展: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没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血球,甚至用显微镜研究动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以后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光波的半波长左右,这样人类的探索受到了限制。进人20世纪,光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3年德国人制成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几十年来,又有许多新型的显微镜问世,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仪器。

一、教学内容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通过本节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 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四、教学准备

1. 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1. 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 学生交流。

3. 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 什么是“名堂”?

b. 谁玩出了名堂?

c. 他玩的是什么?

d. 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a.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 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 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 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 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 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 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 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 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 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教材简介: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难点:

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建议:

1.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和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2.识字写字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时可以让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识字。写字时还要继续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3、围绕“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重点来读。

4.讲讲有关“玩出了名堂”的小发明家的故事,使课文内容有一个拓展。

5.请学生在课外玩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再把玩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

列文虎克:(1632—1723)

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年,学会了磨制玻璃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也有所观察。

显微镜的认识

1、目镜盖:保护目镜,以免将灰尘、油污、尖锐物件进入目镜,操作镜片,影响观察。

2、目镜:观察物体之用。如有油污、灰尘等,可用镜头纸沾上乙醇,做圆圈状清洗。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镜片。

3、调焦手轮:用手轮来调整镜筒的上下位置,以便得到清晰的聚集来观察物体。

4、反光镜:有两种光源:a 可用反光镜借助自然光源或灯光的折射,将光束从载物台中心的通光孔中通过,并通过角度的变动来获得自己满意的光强度,使观察物更清晰。b 装上电池,将灯泡向上,调节光源至满意的效果。

5、载物台:是用来置放所观察物体的。载物台上的两个金属压片是用来固定载玻片的。

6、镜座:取下底垫就可以更换电池,注意电池的正、负极。

7、转盘:轻轻的用手旋转转盘,听到清晰的“咔嗒”声,则表示定位准确。转盘上有三个物镜,通过变换物镜的倍数,可以获得不同的放大倍数,以便清晰地观察物体。

建议:先用最小的倍数的物镜来观察,然后逐步放大倍率。

什么是微生物

到目前为止,绿色的地球是唯一为人类所认知的一块生命的栖息地。在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与人类相依相存的是另一个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在这个目前对人类仍有太多未知的生命世界里,除了我们熟知的动物、植物,还有一个神秘的群体。它们太微小了,以至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它们的名字叫微生物。

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有古菌;属于原核生物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生物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上这些微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个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它们的大小,但其本质是真菌,我们称它们为大型真菌。而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又称朊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其实,微生物“出生”最早,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多年,最早的微生物35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则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微生物与人类"相识"甚晚,人类认识微生物只有短短的几百年。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从而揭示出一个过去从未有人知晓的微生物世界。

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单个的微生物细胞,但是当微生物大量繁殖在某种材料上形成一个大集团时,或是把微生物培养在某些基质上,我们就能看到它们了。我们把这一团由几百万个微生物细胞组成的集合体称为菌落。例如腐败的馒头和面包上长的毛,烂水果上的斑点,皮鞋上的霉点,皮肤上的藓块等就是许多微生物形成的菌落。

微生物虽小,但它们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对人类有益,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些对人类有害,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有的虽然和人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流中具有关键作用。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六

《玩出了名堂》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

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我在教学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就是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导入时的谈话,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问学生平时爱玩什么?在玩中你有哪些乐趣和收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谁玩出了名堂?玩什么?怎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学课文,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使他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当检查完学生对词语和多音字的掌握后出示:列文虎克玩( ),又玩( ),发明了( ),发现了( )。学生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出来。

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教学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时,我主要采用了“读悟法”进行教学,这不仅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还给他们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就在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朗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平实,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同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把书读进去、读出味来,学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读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通过让学生划找句子后问学生:当列文虎克磨镜片和发明显微镜后发现微生物后,他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比赛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列文虎克爱动脑筋的可贵品质。我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微生物的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

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当揭示课题后,我问学生:名堂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可放在学完三、四两段后进行,学生就能说出“名堂”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其次在教学“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多得多”。这句话时,如果配上一张“一滴水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学生学习的效果应该要好得多。

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和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体验语文的魅力。

《玩出了名堂》 篇七

一、通过本节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玩镜片的,玩出了什么名堂

3.初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

四、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的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 教师引述。(师: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谁愿意来说说自己喜欢玩什么?在玩中有哪些收获?)

2. 学生交流。

3.(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喜欢玩的花样还真多,但有人在玩的过程中有了重大发明,你们相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玩出了名堂》。)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开始新课的学习。)

4. 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5.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课件上。如:

a. 什么是“名堂”?

b. 谁玩出了名堂?

c. 玩的是什么?

d. 怎么玩的?

e. 玩出了什么名堂?

6.教师评价:你们真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大屏幕显示)聪明的孩子一定很想解决心中的疑问,那就赶快读读故事吧!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2.整理生字、词(已布置课前预习)

检查生字、新词、多音字的认读情况。(出示课件)

3.师: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说得完整哟!

[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有扶有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再次,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学生交流。通过读,你已经依次解决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 说一说。(根据大屏幕,回答)

师:谁玩出了名堂?(板书)

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板书)

先做出了什么名堂呢?(板书)

生:­……

师:列文虎克又用放大镜玩出了什么名堂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用原句说一说。

生1: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师:那谁来说说显微镜是怎么回事?

(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介绍显微镜的知识,教师随即用课件显示)

生2: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

师:那谁来谈谈微生物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知识,教师出示微生物的幻灯图画。或联系资料袋)

师: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学习,对列文虎克的发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是啊!列文虎克最开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的,最后成了科学家。他为什么会成功呢?

b.请学生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由问题引入,学生初步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c.回归教学难点

现在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个的故事呢?(赞赏)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巩固生字、词的认读,书写。(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字最漂亮、最工整、用时最快。)

板书设计:

玩  出  了  名 堂

磨镜片         做放大镜

列文虎克           放大镜         做显微镜             科学家

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八

在上这一课时,我想孩子们很是感兴趣,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内容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玩出了名堂》》,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