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 室 铭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陋 室 铭》,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陋 室 铭 篇一

北航附中 姚孟洪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 1. 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 2. 本文题目为,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 3. 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 4.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学重难点 篇二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步骤: 篇三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陋 室 铭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 ,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 室 铭 篇五

第五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2、学习本文修辞多样,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引经据典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赏析写作特色。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 (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勾画疑难词句,留待课堂上讨论解决。 2、预习自测 (1)铭,本是古代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                                                                                      。 (2)本文作者           ,字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             ”之称。本文选自《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小组内自查预习内容,朗读并翻译课文,分类整理文言词汇: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               名:①有仙则名 ②何陋之有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往来:①往来无白丁②其中往来种作2、师生共同翻译课文,解决疑难词句。二、精讲互动: 1、本文共9句,朗读课文,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讨论问题,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并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开头为什么要写山水?这里的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不在高”“不在深”,“仙”和“龙”,“名”和“灵”分别比喻的是什么? (2)陋室的环境如何?往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陋室的生活怎么样?这些句子都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作者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4)文章末尾引用了孔子的话,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但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 三、达标训练: 1、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3)孔子云:何陋之有?                                 (          )课堂小结《陋室铭》以           的手法,反向立意的方式,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              ”,从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                                                                                                                        的志趣和情操。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陋室铭》练习册内容。课后反思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              1课时   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难点1、理解莲花的君子风格。 2、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以及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了解有关“说”的文学常识。 (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字词。 2、预习自测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        ,字         ,号濂溪,世称            。“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2)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周敦颐       (    )    可爱者甚蕃         (     ) 出淤泥而不染 (    )     濯清涟而不妖       (     ) 不蔓不枝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花之隐逸者也 (    )     陶后鲜有闻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朗读并初译课文: (1)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翻译的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词句,并整理归纳下列词汇: (1)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              ②香远益清: (2)一词多义:①之:水陆草木之花                   ②远:香远益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③清: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3、师生解决再次翻译中的疑难问题二、精讲互动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才能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1)请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划出来。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2、理解“菊”和“牡丹”正衬和反衬的作用,以及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2)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3)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莲花、牡丹分别比作什么?对陶渊明、世人各持什么态度? 三、达标训练 用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学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1、内容上我们懂得了莲花                                 的君子品格。 2、写作上学会了                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内容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 篇六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陋 室 铭 篇七

《陋室铭》学案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儒( )牍(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    )                  (4)往来无白丁(    )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课尾检测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 灵:(         )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

(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2.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爱莲说》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淤(  )濯(  ) 涟(  )蔓(  ) 亵(  ) 噫(  )鲜(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 chayi5.com 差异网…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课尾检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 答案:一、 a、xīn  hóng  rú    dú   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      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

3、(1)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 答案

一、1、 a、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n

2、b、洗涤    沾染     玩弄     应当       c、略。

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

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1)莲,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陋 室 铭 篇八

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

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2019中国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平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温总理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古有禹锡,今有总理,为民鞠躬尽瘁。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

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教材分析 篇九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陋 室 铭 篇十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陋 室 铭》,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