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优秀教案最新4篇

发布时间:

理学是中国古代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宋明理学优秀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 宋明理学教案 篇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危机;程朱理学中“理”的含义,把握“理”的方法;陆王心学的内容。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完成学案,积极讨论,踊跃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和地位。

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学引导】                                                              【归纳总结】

一、儒学的危机

1.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_________、_________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 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__________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

(一)程朱理学

1.背景: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新兴的儒学到宋代确立了一套以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基本主张:

(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身上就是_________。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3)朱熹的成就:理学的__________;代表作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________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_______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定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心学概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

(1)阳明心学:明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_________沦丧,主张以_________来更新理学。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_________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_________,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直到了积极作用。

1、何为“三教合一”?请在我们熟悉的孙悟空身上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2、理指什么?天理和人欲是什么关系?长期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如郭巨埋儿、丁香孝母、恣蚊饱血等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3、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4、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求理的途径是什么?

5、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什么意思?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难”的例子。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合作探究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合作探究二:小型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vs宋明理学的弊。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宋明理学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可简单举例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篇二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 理学 程朱理学 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方法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 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 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 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 )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不安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 :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_____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课 宋明理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宋明理学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