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少年闰土》教案 篇一

有幸能听到这样的一课,在育新学校的报告厅,熊校长出色的语言魅力,匠心独特的教学设计,令人感触颇深。整堂课师生互动精彩,亮点频出。那由谈话到朗读的新课导入,令人耳目一新,三读“看瓜刺猹”的逐步深入,令人拍案叫绝。而最值得大家期待的是熊校长最后将会如何突破本课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四角天空”的内涵。他是这样处理的: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闰土充满了羡慕,他往常的朋友都和他一样,只看见高墙四脚朝天的天空,不像闰土生活丰富多彩。

师:是啊,孩子们你们都读出自己的的感受,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我不懂最后一名话,四脚的天空。

师:那么什么是“四脚的天空啊”?你们一起看吧,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脚朝天的天空,当闰土再干那些稀奇事的时候,我又在干什么呢,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

生:我在暖暖的火炉边背一首首诗。

师:当闰土在海边的拾贝的时候──

生:我在墙脚边捉蛐蛐呢!

师:天地真狭窄啊。当闰土在看瓜刺猹的时候,我──

生:我在书桌里认真的读书。

师:恩,在书房里。

师:当闰土看跳鱼儿的时候──

生:我正在看树上的鸟儿高高地飞着。

师:难道一个少爷还不如一个农村的少年吗?想想看,他不如吗?好,你说。

生:作者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仰望着天空,而没有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感觉大自然地美好。

生: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诗之精华,而生活中是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我想作者是想衬托中闰土的见多识广。

师:孩子,你读懂了我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啊,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教师引导下,“当闰土在……时,我?”“当闰土在……时,我?”接连四个排比问句,学生在展开想象,思索着当年那个少爷在干些什么时,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学生解决了难点的突破口就是在教师的四个排比问题中。那诗化般的提问,使听整堂课的师生们沉浸在情境中不能自拔。可见老师的文化底蕴厚实,厚积薄发的教学功底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

熊海滨老师的这堂课,既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使学生加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写作方法,真正体现了文本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进一步来了解鲁迅对少年闰土那一份特殊的感情。

二、研读课文

回忆一下,课文写了闰土向“我”讲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想一想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时候样的人?

出示填空:(             )的少年闰土

交流汇报,随机教学,重点理解“见多识广”。

(一)找“事情”,理解“见多识广”之一--知道得“多”

1.师述:闰土是这样的一位少年,他勇敢机警、见多识广、聪见多识广明能干,那你喜欢闰土特点的哪一个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见多识广”。)

2、轻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闰土的“见多识广”?(找出6-16自然段)

3、思考: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里说的稀奇事,具体指闰土说的哪些事?

(“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4、“无穷无尽”是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什么?(多;闰土知道的事情多,说明他“见多识广”。)

5、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闰土知道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个“多”可以看出闰土的“见多识广”。这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方面。

(二)品词句,理解“见多识广”之二——知道得“详细”

1、仔细、想一想,这四件事当中,哪几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举例说说。

2、讨论汇报。

“雪地捕鸟”

(1)、先说雪地捕鸟,这件事让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见多识广)可见闰土十分熟悉捕鸟的过程,还用了非常贴切的动词,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一连串的动作,逼真地把雪地捕鸟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的眼前。

(2)、闰土讲捕鸟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自豪、兴奋)让我们一起感受雪地捕鸟的乐趣,齐读,

(3)、听了闰土的描述,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他说,说什么呢,我们接着读。

“看瓜刺猹”

过渡:闰土不仅知道海边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贝壳,还知道各种贝壳的名字,可见他知道得非常详细。他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白天他去海边拾贝,晚上去看瓜刺猹。

(1)指名读第9节,从闰土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让我们也学着闰土绘声绘色地来描述: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

3、课文写这四件事,是用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话方式表达出来的)快速读这一段话,找一找“我”和闰土的对话句子,自由地轻声读读。

4、因为闰土亲身经历了这些事,知道得十分详细,所以说得绘声绘色,我们大家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闰土的话。(运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

5、刚才我们重点讨论了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这两件事,从闰土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闰土对海边的农村生活不仅是知道得多而且知道的十分详细啊!这“详细”是他见多识广的第二个方面。

(三)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见多识广”之三--以“少”衬“多”

1、 这一段除了写我们刚才读的“我”和闰土的对话以外,还写了什么?(让学生找出“我”三个“不知道”的自然段)指答。

2、齐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反映了“我”的什么特点?(见识很少)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我”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的。)

3、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小黑板)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 “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 “我”不知道海边有五色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 “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                     而“我”从来都不知道

4、为什么这些新鲜的事,我不知道呢?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5、闰土告诉我的新鲜事,在“我”和“我”的朋友的生活中是没有的,在他们的书本上是看不到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①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的感叹,齐读。

②在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羡慕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重点理解 “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6、师述: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三个自然段,从三个“不知道”了解了“我”和闰土相比,感到见识少。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这三个自然段写“我”的见识少,这与表现闰土的知识丰富又有什么作用呢?(加强对比,以“我”的“少”突出闰土的“见多识广”。这是表现闰土“见多识广”的第三个方面。)

三、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3、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但“我们”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你们猜猜三十年后的闰土是什么样的,他们见面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讨论,交流。

4、鲁迅笔下的闰土这时候是什么样的呢?请听……

(师描述: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5、小结: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这时出现在“我”面前的闰土已经不是那个“天真活泼、勇敢机智”的少年了,他满脸皱纹,双手龟裂,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叫“我”简直难以相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

五、板书

少年闰土

闰土       好朋友        “我”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素不知道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

向往、敬佩

《少年闰土》教案 篇三

教学案例:(一堂公开课上,上课内容是语文教育出版社一年级(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闪闪。)

老师:同学们,弯弯的月牙多么可爱啊,你们喜欢吗?

大多数同学回答喜欢。

可有两三个小家伙摇着头说:不喜欢,我喜欢圆圆的月亮。

(这可完全出乎了老师意料。教师原意是这么美的弯弯月亮,引导学生读出喜欢之情。可学生的回答结结实实地将了老师一军。当时我们都拭目以待着这位教师怎么来引导。)

教师当时一愣,但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和颜悦色地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圆圆的月亮呢?

生1:圆圆的月亮像月饼一样,很好看。

生2:月亮圆圆的时候最亮了。

生3: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太漂亮了。

(这么一说,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喜欢圆圆的月亮了。)

教师仍微笑着说: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十五的月亮圆圆的多可爱啊,老师也很喜欢。那月亮是不是天天是圆的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它有时是怎么样的?你能说说吗?

生1:像香蕉一样的弯弯的。

生2:像我眉毛一样

师夸道:跟你眉毛一样美(孩子乐得笑眯眯的)

生3:像小船一样

师:是啊,能在上面坐着,那该多好啊

生4:像钩子一样,还是银子打的,亮晶晶的哩。

师:你说得真好,说得真美。是啊,这时候的月亮我们就把它叫作月牙。我们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想想叔叔阿姨为什么不写月亮圆圆呢?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比比。

(教师先读红日圆圆,月亮圆圆;再读红日圆圆,月牙弯弯。)

师:听出来了吗?来说说。

生1:月牙弯弯好,月亮圆圆不好。第一句已经有圆圆了。

生2:读起来太阳圆圆,月牙弯弯好听。

生3:月牙弯弯读得轻轻的,很可爱的

生4:太阳是圆圆的,月牙是弯弯的。这样有变化了。

师:你们懂的可真多,说的可真好。我们好好读读,能把它的好听读出来?

(学生很投入地读)

思考:这个教学片段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睿智,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弯弯月牙,学生有喜欢的权力,也有不喜欢的权力。教师不是视而不见,

更不是压制这一与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所不相和谐的声音,而是针对这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地诉说圆月的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月亮天天是圆的吗?它有时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去发现月牙的美,让学生喜欢上弯弯月牙。更可贵的是,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比较红日圆圆,月亮圆圆与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朗读感觉,学生在比较中悟出了文本语言的变化美、音律美。在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学习了语言,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开放板书促读促思

宁波广厦小学欧绪成

教学案例:《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1:我的板书是支缚拉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1: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2:我板书的是匾缚秕谷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2: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3:我的板书是大雪竹匾远远

什么都有

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3(振振有辞):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

接下来教师根据生1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生2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生3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思考:这一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开放板书,巧妙地引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同时教师丝毫不曾忘记自己的引领作用,根据学生的板书,取其所长,一人资源,多人共享。再次引领全体学生涵泳文本,习得语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4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