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说课(精选4篇)

发布时间: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示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少年王冕》说课》,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少年王冕》说课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王冕退学放牛的事,感受王冕对母亲的孝顺。

2、想象王冕买书、读书和刻苦学画的过程,感受他的勤奋、执着。

3、欣赏文中的一段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词语:耽误、晶莹、贴补、高手、孝敬、明媚、牵挂、隔壁。

2、课文主要写了王冕少年时的哪些故事?(板书:退学读书、刻苦学画)

二、感受王冕的孝顺。

1、少年王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读课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就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一点你的感受。

2、先来交流王冕退学放牛的这件事。引出句子:“王冕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3、王冕是不是真的讨厌学校,不想去读书了吗?从何看出?

4、关注王冕母亲的话。王冕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告诉小王冕什么了?

(1)“耽误”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说不是我要耽误你?

(2)“年成不好”意味着什么?“这几年的年成不好”又意味着什么?(引: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她的日子有多么苦,没有人能想象得出。更何况连老天爷都不帮助她!)这句话只有七个字,却却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谁来读读这七个字?

(3)“这点钱”和“这些钱”有什么区别?(母亲白天在田里辛勤劳动,晚上还要做针线活。可是能挣到的钱实在太少了!不要说供小王冕读书,甚至连饭也快吃不饱了!)读这句话。

(4)去掉“实在”这个词行不行?(一个女人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真的是无能为力了!)读。

(5)王冕母亲的话不长,但却字字含泪,句句辛酸。

5、再读小王冕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引读:

(1)小王冕听着母亲的话,仿佛看到了家庭中遭受天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所以他说——

(2)小王冕想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他决心为母亲分忧,所以面对母亲的愧疚,他只能露出快活的笑容说——

6、王冕的母亲也并不是狠心要儿子回家来挣钱,她也实在是无可奈何。课文第二小节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母子俩的对话。(分角色读)

7、读了这段话,小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8、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1)舍不得。(要知道放牛娃的王冕这年才十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他需要营养,可是他却把这仅有的一点腌鱼腊肉给了母亲!)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开始,王冕挣的钱也并不多,可他想到的却是母亲,母亲!他从来没有忘记年轻守寡的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他要用自己的一切来回报母亲。)读。

三、交流:王冕勤学刻苦。

1、“舍不得”

(第1个是舍不得,是孝顺,第2个舍不得是对读书的渴望,十一二岁的小孩,是多么渴望读书啊!)齐读这句话。

2、引出第5节的最后一句“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读出王冕的决心?

3、王冕为什么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呢?

4、看图。这幅图中最美的是什么?

(1)书上是怎么描写荷花的?你能把这份美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吗?

(2)把荷花放到青山绿水中,会显得更加美丽。你能把这份美告诉大家吗?读。

(3)小结:原来不是生活中没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平常的事物都会呈现出美来。

2、我们都被这美景感动了,王冕也不禁看得入了迷。他说(引读。)随后转念又想:(引读。)

3、交流:“起初画得不好……买他的画。”谈谈感受。

4、王冕最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你知道什么叫高手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个高手?

(1)争先恐后地买他的画。

(2)竟拿钱来买。

5、这些年里,王冕就这样勤奋刻苦地学画荷花,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呢?

(1)早上,王冕牵着牛出门了,来到七泖湖边……

(2)有一天,放牛的小伙伴来到正在画画的王冕身边……

(3)画着画着,纸用完了,毛笔用秃了,颜料用没有,可攒的钱还不够买这些东西……

(4)想象说话。

(5)交流。

6、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

长大后的王冕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会告诉我们这一切,而且,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范进中举。相信你读了后会对古代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

《少年王冕》说课 篇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同学们,昨天的语文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读)少年王冕。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几件事?(随机板书:2—4节放牛  5—6节学画)

二、重点学习“放牛”语段(2—4节),体会人物语言的言下之意,感受少年王冕的孝顺懂事。

1、指名读课文2—4小节。

a、一生读第2节。

⑴这里的“耽误”指的是什么?

⑵不是母亲要耽误王冕,那为什么母亲还要让王冕不上学而去放牛呢?听了母亲的话,王冕说了些什么?请你继续读。

b、一生读第3节。

⑴(生读完秦家说的话后)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秦家人说的话,你从话中能知道些什么?

王冕要去放牛的地方,有清澈的七泖湖,有粗壮的垂杨柳,从后面的课文我们还可以知道,这里还有山,有荷花。这是个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与王冕后来成为画家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暂时不用回答。

⑵(生接着读完了第3节)这里有个细节,母亲“替王冕理理衣服”,你从中看出什么?这不禁让我们想趣了一首诗——(师引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

“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这么爱儿子的母亲,却要儿子早出晚归,按照常理,应该是迟出早归才好,太阳晒屁股了再出去,太阳要落山了赶快回来。这个母亲岂不是很奇怪?

c、一生读第4节。

2、重点揣摩人物语言。

a、2、3、4节,写母亲让王冕离开学堂去给秦家人放牛。这一年王冕多大?10岁,我们今天正好读三四年级,王冕却不能读书要去放牛了。他的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谁再来读母亲的这段话,找找理由。

⑴出示: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导学生读好“只靠、实在、只好”等词语。

⑵交流理由。

如果不是你父亲死得早,如果不是这几年年成不好,如果母亲可以多挣一些钱,母亲也绝不会让10岁的小王冕去给人家放牛的。母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⑶把“无可奈何”带进去,一起再读母亲的话。

b、少年王冕理解母亲的心吗?他听懂母亲的话了吗?谁来读王冕说的话?王冕的话很有味道,它就像一杯茶,茶要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芳香,王冕的话也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话中之意。让我们来一起听,好好品。

⑴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指名读。

⑵交流“闷得慌”之假话。

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说明爱读书。

再联系以下句子感受王冕的爱读书:

②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舍不得花”就没有点心,没有点心就会挨饿。为了买几本旧书,小王冕要饿多少天肚子?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和毅力啊,换作我们,也能做到吗?

宁可挨饿几十天,也要去买书,哪怕只能买几本旧书。这么爱读书的王冕,却对母亲说——引读王冕的话。

看来,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是假话,你从中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懂事孝顺)

⑶交流“闷得慌”之真话。

①我和同学们一样,一开始也觉得王冕说的是假话,但我读着读着,想着想着,又觉得王冕说的也可能就是真话。请同学们再看看王冕说的话,想一想王冕是不是确实可能说的真话?

我提醒大家一下,王冕说去给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他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②交流可能说的是真话的原因。

重要原因:“贴补些家用”,他不忍心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

联系下文句子理解王冕对母亲的孝敬: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对于家里几乎穷得揭不开锅的王冕家,腌鱼腊肉对王冕来说简直就是山珍海味,是多么诱人的美味佳肴啊,但王冕却——总舍不得吃。什么叫总舍不得?

这么孝顺的王冕,他能忍心让母亲一个人挣钱养家,而自己却安心地在学堂里读书吗?

次要原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学堂里不能满足他读书学习的欲望,他想自由地多读一些书。

3、小结:从母亲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和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从王冕的话中,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少年。看来,文中人物的语言真的好比一壶茶,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三、重点学习“学画”语段(5、6小节),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天资聪慧。

1、少年王冕在秦家放牛,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王冕明白了哪些道理?(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人穷志不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生活再艰苦,美也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这与他学画有关系吗?

2、学习写景的语句。

⑴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指名读,读出美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能够把景色写得这么美?不仅因为颜色美丽,还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你能看出是什么顺序吗?

(顺序:从高到低,由远而近,时间先后,先次后主)

⑶正因为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得如此美丽。一起读!

3、雨后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王冕,没有画工画画,他决定自己学画。他画得怎么样?

⑴出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指名读。

⑵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聪慧、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刻苦勤奋等)

师板书:刻苦勤奋

⑶填空:王冕学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放牛时,(   ),晚上回到家,(   );天空刚露出黎明的曙光,(   ),万家灯火已熄灭的深夜,(   )……

4、你觉得这段话里,有没有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奥秘?(师法自然,不畏困难,勇于尝试,对美的感受及表达的愿望等)

四、欣赏诗画,拓展延伸。

1、赏墨梅图,背《墨梅》诗,观王冕印。

2、背诵第5自然段。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第一回,了解小说中的王冕其人。

《少年王冕》说课 篇三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冕是元末明初的一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么伟大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一定与众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少年王冕。(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从王冕的7岁一直描写到十七八岁,那么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写王冕的?指名回答。(板书:辍学放牛 学画荷花)

二、品读细节,深化感悟

1、品读“辍学放牛”(2—4自然段)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大痛,王冕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其中一大痛——早年丧父,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10岁那年,母亲让王冕去放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2—4小节,想想从这一部分文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划下关键语句,并在旁边用词语、短句作批注。(生自由朗读、圈划)

师: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圈划,你对王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没写完的不要紧,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认真听,就是你学习的过程。

预设: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生: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师:你找得真准,谈的体会也很到位。(板书:孝顺母亲)

(2)师:王冕说这段话,是事出有因的,请看(课件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得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名朗读)

(3)师:这是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一段话。有个词语说得好: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心灵的诠释。我们先来看看母亲说的话,读一读,思考:你觉得母亲说话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无奈、伤心、愧疚、自责……)

师:母亲的伤心无奈,透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是”、“实在”、“只好”,指名试读)

(4)师:是啊,作为母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成才,但凡王冕的母亲有一点办法的话,她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母亲不让王冕继续上学呢?(引导抓住“年成不好”“这点钱”)

“年成不好”,什么叫“年成不好”?古时候的收入全靠田里的庄稼,而如果庄稼欠收,那生活自然不好,更何况是一连“几年”的时间。

(5)师引导学生朗读:

伤心难过的母亲,只好对王冕说——

生活所迫的无奈,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满心的愧疚,但又别无他法,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师:面对母亲的一番话,王冕又是怎么说的呢?

(1)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指名读)

(2)师:王冕是真的闷得慌,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3)师:既然王冕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吗?

(4)师:假如你是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呢?请你读出来。(反复指名朗读)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b.出示: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1)理解“一一答应”,答应什么?(答应处处小心,答应早出晚归,答应……)认识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

(2)师:虽然秦家待王冕不薄(每天供应两顿饭,早上还给两个点心钱),虽然王冕一一答应了母亲提出的各种要求,但母亲依然非常舍不得王冕,这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了。你找到了吗?(“理理衣服”“含着眼泪”及母亲的话语)

(3)师: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这让母亲觉得愧对孩子,可王冕却表现得异常懂事,这对母亲来说,是多大的安慰啊!谁来读好这段话?

c.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他总舍不得吃……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

(1)指名读。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们一定感慨万千。这段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

(2)预设:“陪伴”——白天放牛可能很累,晚上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却去陪伴母亲。你知道王冕是怎样陪伴母亲的吗?(晚上回到家,王冕就和母亲说说一天的见闻;母亲做饭,王冕就帮助做做家务;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王冕就读书给母亲听。)

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腌鱼腊肉,都留给母亲(孝敬母亲);舍不得花一分点心钱,都是为买书学习(勤奋好学)。师总结:一个“舍不得吃”让我们看到了孝敬母亲的王冕,一个“舍不得花”又让我们看到了勤奋好学的王冕。两个“舍不得”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和思考啊,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生齐读。

(3)师引导感悟:王冕在这三四年里做的事情,其实不仅是“放牛”,更是“读书”。“放牛”仅仅是谋生,而“读书”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了。

2、品读“学画荷花”(5、6自然段)

过渡:王冕最终成为元代有名的画家和诗人。可你们知道吗,王冕能学画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5、6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王冕去刻苦学画?

(1)原因:雨后的美景

(2)师:这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指名朗读。

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生机勃勃……)

(4)雨后的美景不仅让王冕看得入了迷,也深深吸引了我们同学,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感受这大自然的美。

(5)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

(因为这一池夏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

(6)沉醉于美景中的王冕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读:(王冕)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

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动手画几笔?”

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一切皆有可能。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勤奋、自信)

师小结:雨后的美景年年有,为什么这次却能深深吸引王冕,使他产生学画的念头呢?这与他多年读书,明白许多道理有关,他学到了更多知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他决定自己学着画,“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从此,王冕的人生也就有了根本的转变。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出示:到了十七八岁……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师:你认为母亲因何“心里十分欢喜”?(孝敬;长大;自立……)这欢喜是一种大欢喜。

2、这篇课文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改编,《儒林外史》讽刺了读书人丧失儒家的精神本质。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生的标准是君子。那么,怎样才称得上儒家的君子呢?

请看这三段文字:

出示: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这三段话告诉我们符合儒家“君子”的标准:一是孝,二是自强不息,三是洁身自好,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三者,王冕都具备了。整本《儒林外史》只有一个人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

4、回过头再看作者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此时你在这景中又看到了什么?(王冕人格的写照,荷花就象征着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

齐读景色描写,感受王冕高尚的人格魅力。

5、王冕不仅荷花画得好,他一生喜欢梅花。《墨梅》这首诗就是王冕人生的写照。出示王冕荷花、梅花图,配乐朗诵。

《少年王冕》说课 篇四

师:今天看我们同学穿着厚厚的棉衣,就知道冬天到了,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中有一钟花不畏严寒,就要迎风吐蕊了,它是——说说看?

生全体:梅花

师:再大声一点儿。

生齐说:梅花。

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

生:我知道《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我知道《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吗?其实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美,写梅花的诗很多,陆游写过《卜算子。咏梅》来赞美梅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出示:墨梅)自己读读看

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读?生读诗。配音乐生读

师:伴着优美的旋律。老师都给陶醉了,一起来读

师:知道这首诗中,诗人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吗?

生:是人赞美梅花有顽强的意志力。

生:诗人赞美了梅花的颜色。

生:是人赞美了梅花的芬芳。

师:是啊,赞美了梅花的清香。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王冕

师:知道王冕是谁啊?

生:王冕是画家。

生:王冕是诗人。

师:出示图文,简介王冕。王冕他的人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王冕的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课文介绍了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的生活。前面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大家预习得怎样样(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词。

指名读词。

师:刚才读到这个词(闷热),大家不敢读了 。生齐读。烦闷读第四声。

师:还有个词,不知道大家发现了吗?

生:供不起,上供念第四声。

生:还有个词读记载,载歌载舞念第四声。

生齐读多音字。闷热、闷得慌、供不起、供应、供词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少年王冕的哪些事情?

生:王冕在少年时立志学画。

生:王冕孝敬母亲,为母亲分担解忧。

师:是啊 ,文章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少年王冕的两件事,板书:缀学放年   学画荷花。

师:我们同学很了不起,一下子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但只是把握文章情节是不够,要读出文章背后的东西,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看看你都读出了什么?

生自学。

师:说说看,你勾画了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大家是第几小节的。

生:请大家看第二小节最后两句话。生读文。

师:你读出文字背后的?

生:我觉得王冕非常孝顺,懂得为母亲分忧。如果母亲主动让他去放牛,她哭着喊着不肯去,反而让母亲更难受。

师:还有谁也找到这个句子?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

生:我读出王冕非常爱读书。生读书。

师:王冕说的这句话里看出他非常爱读读书,可是他为了娘,就说“放牛快活些”

刚才你们读出了王冕很爱读书,可是他却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放牛快活些,他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想用自己的语言安慰母亲,不要为自己担心。

生:因为他不想让母亲为难,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家既经济条件不好?

生:我从“这几年……”可以看出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师:还从哪儿看出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

生:我从“7岁父亲去世……”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家里经济不好,父亲去世,只靠母亲做针线活支撑,而且这几年年成不好。

师:谁来给我们读下面几段话。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母亲的无奈,她不想让王冕辍学放牛。

师:要是有办法她肯定不会让王冕去放牛。

生:我知道母亲非常无可奈何,还通情达理。我从“不是我要耽误你”看出母亲的无奈。

师:实在是供不起了,只好让他去放牛。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放牛。”

师:据《儒林外史》记载,王冕7岁死了父亲,母亲变卖家中所有的东西,母亲实在不忍,这样的心情,文章不只一处,请你们找一找。

生:请大家看第三小节,我从“含着眼泪”看出母亲的不舍,不愿意让孩子辍学放牛。

师:是啊,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可他的孩子却在放学,母亲忍心吗?她不忍心,只有含着眼泪。

师:可是懂事的王冕却这样说:生齐读王冕的话“娘,我在学堂里……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原来他这样说是为了让母亲不伤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分角色朗读母亲和王冕的对话,教师读旁白。

师:真是母慈子孝啊。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四小节“他舍不得吃……带给母亲吃”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他自己舍不得吃却留给母亲吃,说明他非常孝顺。

师:说得太好了,这段话中有两个舍不得,第一个舍不得是要留给母亲吃,第二个舍不得是要把钱省下来买书,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师:自此以后……起初画得怎么样?

师:三个月后就画得怎么样?

生:形象逼真。

生:活灵活现

生:婀娜多姿

师:婀娜多姿是荷花的姿态。

师:我们知道王冕画了三个月的练习,才画出这样的画,你们知道这三个月来他是怎么学习的啊?

生:他拿着树枝在地上画。

生:他把颜料蘸水画。

生:他一直不停的画。

生:他睡觉时也在琢磨。

生:他牵着牛时还在比划。

生:夜深人静,所有人都入睡了,他还在油灯下画画。

师:多么勤奋的孩子的孩子啊 。一起读。就是经过这么一番苦学,王冕才有了进步,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七小节。读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冕很孝敬母亲。

师:那时候他已经17、8岁了,可他仍然没有忘记母亲,又一次看出了他是个孝敬的孩子。

生:“王冕的荷花月华越好……买他的画。”他是经过勤奋学习才画这么好。

生:大家看第五小节,这一句话可以体现出王冕很有信心,他想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要努力。

师:是的,再一次看出了他的勤奋好学。

师: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谁来把这个句子换一个说法?

生回答。

师:哪种表达方法更好?

生:第一种。

指名读书。

师:刚才我听到你的读法跟他不一样,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啊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看出了王冕?

生:王冕非常聪明自信。

生:王冕下决心要画好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王冕的这段话。

生齐读“随后转念又想……几笔”

师:是的,有志者事竟成。

师:说起王冕画画,还是一个偶然呢?谁来读读?

生:“一天正值……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是一次偶然让王冕爱上了画画,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文录音)听了这段录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雨水把荷花催开了。

生:水珠在荷叶上闪烁着。

生:树叶像被水洗过一样。

生:水珠像珍珠一样。

生: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翠色欲滴。

生:雨后一群蜻蜓飞过来了。

生:荷叶上水珠像一颗颗钻石。

师:这画面真是非常完美了,我们看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美丽的景色的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雨后的美丽景色。

师:作者写得很美。老师还给大家收集了几幅图片(出示荷花,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图片)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啊?

生:我想到了《晓出净慈寺》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想到了《池上》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小娃撑小艇……

师:是啊,多少美的画面啊,谁愿意为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指名读)

师:是啊 ,这么美的景色有有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王冕居住的九里山,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这么美的地方好多人都看到过,可只有王冕把他画了下来,从中你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说)

生:我还看出王冕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谁能用这个句子概括一下,(出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冕)

生:王冕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生:网面试一个孝敬父母,酷爱绘画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善于观察,酷爱绘画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节俭体谅母亲的孩子。

师: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读一读墨梅(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24课为我们展示的少年王冕,那他的中年,老年又是什么样的呢,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出示:《儒林外史》)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少年王冕》说课》,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5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