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八年级生物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知识。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理解免疫的概念,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重点

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难点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教学过程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流感或乙脑等传染病流行时,为了大家的健康,家长会采取一项措施,就是带领你们去——

学生:打预防针。

教师:对,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呢?

学生:因为不打预防针的人往往会患病,而打过预防针的人会安然无恙。

教师:对,这一现象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内容,学习过这一节之后,我们就会清楚其中的奥秘了。

板书: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分析资料,引出重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学生:皮肤。

教师:那么皮肤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保护身体内部结构、调节体温……

教师:除了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皮肤以及黏膜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功能。下面,先听老师讲一件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能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这时发现这些病菌的数量——

学生:增加了?

教师:不,情况恰恰与同学们预料的不一样,那些病菌非但没有增加,90%以上的反而被我们的皮肤消灭了。

学生:没想到我们的皮肤这么厉害。

教师: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究竟我们的皮肤还具有什么功能呢?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呢?

学生: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杀死了。

教师:对,我们的皮肤和黏膜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所以皮肤和黏膜组成了我们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板书: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学生:老师,既然有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说还有第二道或者还有第三道。

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板书: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学生:老师,这些知识可真难记。

教师:实际上,上述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两道防线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学生:老师刚才说人体有三道防线,那第三道防线是什么呢?

教师:接下来我就来说第三道防线。

板书: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那么请大家根据上述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过水痘的人就不会再出水痘了呢?

学生: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水痘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等人病好之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出水痘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人类正是在了解了自身免疫的抗原和抗体的这种现象后,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使人体在不受有害病菌侵害的条件下,体内提前产生抵御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避免了许多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利用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就是人类利用这种方法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呢?

学生:流感、麻疹、肝炎、脊髓灰质炎……

教师:同学们提到的疾病人类现在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预防的目的了。也就是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对比我们前面所学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的概念,可以把第三道防线称之为——

学生:特异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

板书: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排出过程。

2、明白排尿的意义。

3、了解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再生和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教学重点:尿液的排出过程与汗液的排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体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尿液,这些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人体除了依靠形成尿液排出废物外,还有那些排出废物的方法?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新课讲解

1、尿液的排出

师:请同学根据泌尿系统的结构,能不能简单叙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

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板书)

2、排尿的意义泌尿系统的卫生:

师:。排尿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师:怎样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3、皮肤的结构

夏天刚过,许多同学都发现自己的皮肤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常说“这个人的脸皮可真厚”,脸部的皮肤真的很厚吗?一些同学进入初二以后,发现自己的脸上长出了“小痘痘”,这是怎么回事又该怎样预防呢?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人的肤色为什么会有差异……这些问题都与皮肤的结构密切相关。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接近2平方米,重量约为人体重的1/20。虽然是最大的器官,皮肤却很薄,平均2毫米左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皮肤,只有0.5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脚跟的皮肤,也不过为4-5毫米。既然是“器官”,同学们回忆一下器官的概念,想想皮肤应该是由哪些组织,按着什么样的方式构成的呢?可以触摸自己手部或脸部的皮肤,体会一下,也许对寻找答案有所帮助

人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死亡的表皮细胞不断脱落,有人计算过,把一个人一生中脱落的皮肤表皮加起来,平均重量将超过227千克。表皮的深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的任务正式这层结构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深层细胞具有什么特点?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板想想看,平时我们不小心擦伤了皮肤,过几天伤口就痊愈了,现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生理性再生:正常代谢过程中的再生(如:角质层细胞脱落后会自然得到补充)补偿性再生:由损伤引起的再生(如皮肤擦伤后伤口愈合)

夏天过后我们的皮肤变黑了,就与这种细胞有关——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防止其损伤深层皮肤,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参加室外活动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但在夏天外出或进行日光浴时应当适度,因为过度的日晒会加速皮肤的老化,甚至会引发皮肤癌。思考一下: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烧伤的病人为什么容易死亡?(加强学生对皮肤是保护人体的重要屏障的认识)

皮肤损伤会有血液流出,触摸皮肤会觉得有弹性,尖锐的物体碰到皮肤会觉得疼……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表皮下方的结构——真皮有关。 皮肤具有弹性,因为真皮中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天气热或运动时,可以看到脸部的皮肤发红,天冷或不运动时则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真皮层内有丰富的血管,人体血液循环中10%的血液要流经皮肤。这对人体有何意义呢?调节体温。

我们的皮肤就是有表皮和真皮两个部分构成的,不过皮肤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还演变出了一些附属结构,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趾)甲、毛发、 汗腺、 皮脂腺

4、皮肤的卫生保健

皮肤的清洁:

(1)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使皮肤能正常发挥功能

(2)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皮肤病的发生

皮肤的锻炼:

(1)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2)提高皮肤对温度骤然变化的适应力,减少疾病发生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尿液的排出与汗液的排出,介绍了皮肤的结构与它的基本功能,了解如何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如何保护皮肤。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尿液的排出与汗液的排出

1、尿液的排出

2、泌尿系统的卫生

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3、皮肤的结构

表皮:角质化细胞;深层细胞

真皮:血管和神经末梢

五、教后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课后反思:

植物的生殖(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扦插和嫁接应具备的条件

2、尝试进行嫁接和扦插实验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扦插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不同的环境的适应,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并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课前准备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柳树的枝条、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植物的生殖方式,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你问我答”,导入新课,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是一种培养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根、茎、叶、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比如甘薯、葡萄、月季、杨、柳等的栽培,常用的方法。

2、植物的`生殖需要条件,比如扦插,除去、 、 、

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

3、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1)在扦插紫背天葵时,要将紫背天葵的茎剪成厘米长的茎段。

(2)一般每段保留个节。

(3)茎段上方的切口是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是的。

(4)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

(5)扦插时需将下面的一个节埋入土中。

4、在制定计划中,要注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当

观察和照料。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和,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6、植物的组织培养属于生殖。

7、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8、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

(三)合作探究

1、植物无性生殖的几种不同方式及应用

讲述:植物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出示嫁接的步骤示意图幻灯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3、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学生看书第4页探究步骤)小组合作讨论

①你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②扦插紫背天葵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扦插的材料要如何处理?

③如何进行扦插,你能操作一下吗?

④如何进行嫁接?你能操作一下吗?

4、就合作探究问题逐一交流回答。

5、每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扦插的操作。

6、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尝试画出本节的知识结构图。进行课外实践。

课后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

(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

(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

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五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

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

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

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

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

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运动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3.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炎对运动的影响,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

②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骨连接的方式。

3.3.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

③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

④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

3.4 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

小结:骨骼肌受到来自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引起躯体产生运动。

3.5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

3.6 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动物的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3.7 巩固理解

讨论回答:

①肌肉拉伤或骨折后,人就不能正常活动,为什么?

②通过学习,你认为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作为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8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不但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河蚌、蜗牛及乌贼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同时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2.在观察各种软体动物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本章重点及分析:

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多种,其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亦有很大差别。那么,它们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这就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即通过具体动物来揭示软体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于海洋中,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就是都有贝壳和外套膜,而贝壳又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所以,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在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的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这样会使学生较容易地观察到,无论是河蚌、蜗牛或乌贼,其外套膜都包在内脏团外,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2.本章难点及分析:

生物的生活环境相似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生活环境不同却具有相同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太容易接受了。教材中列举的三种动物恰恰如此。淡水中的河蚌,陆地上的蜗牛和海洋中的乌贼是不同环境中生活的软体动物的典型代表,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是“一家”就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外套膜是“一种”结构而不是“一个”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包在内脏团外的一层膜,动物的种类不同,这层膜的形状、薄厚会发生差异。例如:河蚌的外套膜是两个,而蜗牛及乌贼的外套膜是一个;乌贼的外套膜很厚,是肌肉质的,河蚌的则较薄,而蜗牛的外套膜却是一层透明的薄膜。所以,外套膜好比我们穿的衣服,有薄有厚,有长有短,但无论它什么样,它都是衣服而不是别的什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外套膜也就理解了什么叫做软体动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由于本课介绍的是一个特殊的动物类群,所以,引言要简单明确,用时一般不超过本课时间的十分之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具体内容,本课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

(1)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心理变化为:熟悉→陌生→猜测→期待,是一种猎奇的心理,是这种引入方法的依据。实践证明,这样的引入法生动、简单,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且做为引入关键的图片对于任何一位生物教师都能够绘制,在不易得到实物或标本的偏远地区,此方法也是简便易行的。

(2)实物观察引入:这种引入的方法需要一些实物或标本,在沿海或靠近天然水资源的地区容易做到,但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及一些偏远山区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视条件而定,实物或标本的最大优点是直观,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所学的对象,不易产生偏差,如形体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等。实物观察引入的方法设计与图片观察引入相似,只不过将图片换成了实物,这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有效。

2.新课的设计:

当我们用精心设计的引言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课程的主题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精彩。否则,平淡的讲述会很快使学生厌烦,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们不应该忽视。

(1)首先是教学地点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普通教室。(如果学校距海边、河边或湖边很近的话,也不妨走出教室,到贴近软体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了解。)

(2)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由于教材中在本章设计了一个观察实验,但课时又不允许我们单开一节实验课。所以,一般是将实验与讲述相结合,采取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即边观察实验,边讲述有关知识内容,这对于容易找到实验材料的学校不成问题,但对于很难找到实验材料的学校,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宜,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实验材料,观察就成问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挂图来进行教学,只不过效果要差一些。

(3)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由于各种条件对教学方法的实施起着限制作用,在此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讨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所以,只以图片教学为例来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因为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可以做到的。

①课前,教师可以从教学参考书中选取河蚌、蜗牛和乌贼的形态图和结构图,绘制或复印若干份。(以两个或三个学生一组图片为宜。)

②在引入本课主题之后,将图片发给学生,并提出观察要求,如:先观察三种动物的外形,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一步大约需要10分钟。

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结果,首先应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动物进行描述,从形态到结构,三种动物都要描述,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够准确地描述,通过描述强化学生对所观察动物的印象,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准备。

④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例如:“三种动物形态结构各异,但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既然是同一类群的动物就必有相同的特征,你能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河蚌和蜗牛都有较硬的贝壳,但为什么称它们为软体动物呢?”“河蚌与乌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而蜗牛生活在陆地上,它用什么来呼吸呢?”……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依次进行讨论,问题可以一个个地提出,提出一个,讨论一个,解决一个。当问题讨论完了,要求学生了解的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内容也就全部展示给学生了,这其中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针对一个知识点,最后归纳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上,这一步大约需要20~25分钟。

⑤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方面,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七

一、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污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八年级生物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5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