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30到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 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 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4、 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

5、 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 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 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 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第56页,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电脑课件演示。

根据讨论板书: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 练习

1|试一试。

四、 作业:31页练一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以下是数学论坛陈春艳的修改:

要求:以下为东山县樟塘中心小学 林敏卿老师的教学设计《比的化简》,欢迎大家就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作业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或评点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了一条目标,目的是什么?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说一个生活中的比比教合适,这么问有点太抽象。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是不是问题出现太早?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说的不准确。“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定注意强调“0除外”。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5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