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听说同学们都乐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们一起帮小动物们回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师揭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2、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温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币摆一摆。

②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算法:

a、每2张10元人民币买一个书包,能买4个书包。

b、因为20×4=8,所以80÷20=4。

c、因为8÷2=4,所以80÷20=4。

d、用竖式表示:

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3、解决第二个问题。

课件出示: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师: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160÷30=5(个)……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应该商5。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4、试一试,巩固整十数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结果吗?

同桌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汇报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20÷4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吧,比赛规则:

①自己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方法

③又对又快就是冠军

汇报交流:520÷40=13

5、归纳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车向地震灾区运输7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四)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www.chayi5.com←

生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60÷30=5(个)……10(元)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这些题型紧紧围绕算法设计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精彩的汇报后,教师及时的加以规范和引导自然总结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3 篇二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66—34

生乙:234—66—34

=168—34 =234—(66+34)

=134(页)=234—100

=134(页)

生丙: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生汇报。

生甲:528—53—47

生乙:470—254—46

=528—(53+47)=470—(254+46)

=528—100 =470—300

=428 =170

生丙:545—167—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31+19 56+31+24

56+19+24 31+19+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

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

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

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00—48—47

生乙:100—(48+47)

=52一47 =100一95

=5(元)=5(元)

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3=5(元)。

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

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

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

1500—28—272=(28○272)

415—74—26= ○(○)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新课

1.计算并观察下面两组题目,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并分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都是4。

2.继续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都是2。

3.教师引导总结:

强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二、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问:下面的式子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强化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2.王叔叔送货从工厂到商店,一路上都是匀速行驶,下面是他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表格,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发现。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三、应用与拓展

问:给你一堆铁丝,你能用台秤测出它有多少米长吗?

1.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台秤是测物体质量的,那么铁丝的长度和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正负数。

知道了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但是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我们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5,+7,+20,+100。

相反我们都给负数的前面加上“-”。例如:-2,-56,-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那么这些数该怎样读呢?

谁愿意来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

三、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

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4、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四、课堂练习

见课本87页练一练

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鼓励性的总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做+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5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