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少年》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少年》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少年》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体会少年的倔强个性。

教学突破点:

用不同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2从渡河少年的成功做法中感悟人生哲理。

技术平台: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5分)

1、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难忘的八个字》一文吗?老师的一句话给了小女孩无限的希望,从此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你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

2、也许你不相信,撑船老伯的一句话,激励着一个倔强的少年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你们想了解渡河少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渡河少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0分)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注意难读字的'读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少年没钱想坐船渡河,老伯没允许他坐;

倔强的少年坚持游泳过河,坚决不上船;

数年后少年成了游泳健将。

3、读完课文,你对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感受最深?说说你的想法。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25分)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汇报预习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A、读准词语:圆溜溜、 孤零零 、绿油油、毛茸茸、似乎似的、倔强坚强勉强、健将将来、艄公、竹蒿、缆绳、花蕊、黝黑。

B、说说词语的意思:渡船、艄公、竹蒿、缆绳、错动、漫、蹿、哀求、奇吧、倔强、启蒙。

《少年》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我是少年阿凡提》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六课《少年的歌》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是2/4拍,二段体,G七声羽凋式,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选材颇有新意,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弹性的声音;诙谐的情绪演唱歌曲;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唱准切分音、升记号、下滑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有弹性的声音,诙谐的`情绪演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感受新疆维吾尔民族的特点:认识升记号(#),懂得其唱法。

2.能力目标:创作歌词,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情感目标:通过创作歌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风琴、打击乐器、新疆服饰、课前在音乐室张贴阿凡提图画和故事连环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感受快乐

1.播放《我是少年阿凡提》伴奏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跳新疆舞。

2.师生问好。

3.提出口号“快乐音乐课,欢乐40分!”

二、学唱歌曲,体验快乐

1.谈谈阿凡提:

(1)激情导入。刚才我们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提到新疆老师就想起一个传奇的少年人物,他扬善惩恶,机智勇敢,最爱帮助穷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你心目中的阿凡提是个什么样的人? (机智、聪明、勇敢、果断、爱打抱不平、喜欢替穷人出气……)

2.聆听范唱(录音――教师――录音),回答问题:谁能告诉我少年阿凡提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3.学习歌谱

(1)教师范唱歌谱,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打节奏。

(2)提出问题。唱一唱,找一找,阿凡提给你带来哪些不熟悉的朋友。

(3)解决问题。

[1]下滑音。用对比法唱:“3 3 3 0”;“3 3 3 0”感受下滑音所要表达的情绪。

[2] 认识升记号。在键盘上找出:“1”和“#1”的正确位置→唱一唱“1”和“#1”,感受其不同。

→听辨(多媒体)

① 2 3 2 1 | 2 ― ‖ ② 2 3 2 #1 | 2 ― ‖

⑨ 2 2 1 2 | 3 ― ‖ ④ 2 2 #1 2 | 3 ― ‖

[3]切分音。各出一招: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能把切分音中的八分休止符唱准? (闭口法、点指法、划拍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唱一唱。

(4)视唱全曲。(慢速→原速)

4.跟琴用“啦”模唱全曲。要求:唱出轻快活泼的情绪。

5.听唱歌词。

重点指导:为什么要在“我可对他不客气”前要停顿半拍。(遇到危险的情况想想怎么办,该用什么方法好)

阿凡提遇到那么危险的情况都不害怕,但也没有采取硬碰硬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这些行为做斗争,因此,光有一颗正义的心还不行,我们还要学会机智与勇敢。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良行为,你会怎样处理?

6.歌曲处理。

讨论: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前8小节诙谐、高兴地;9――17小节生气、愤怒地;18――34节高兴、自豪地)

7.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三、创作实践,表现快乐

1.编词

“谁要……(多媒体)”你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你遇到后该怎么做?你能不能把它编成歌词大家唱一唱? (谁要浪费电,谁要浪费水,谁要乱扔废电池……)

2.打击乐伴奏

(1)选择喜欢的打击乐器。

(2)讨论:你认为该用什么节奏犁为歌曲伴奏?

(3)敲一敲,打一打,选择最佳方案为歌曲伴奏。

四、才艺展示,升华快乐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参与集体表演,展示你的才华。可以演唱,可以伴奏,可以舞蹈

(提供服饰)……

五、愉快结束,延续快乐

同学们表演得真棒!让我们也像阿凡提一样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去做一个机智勇敢,保护环境的好少年吧!

播放录音,同学们唱着跳着出音乐教室。

《少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2、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3、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⑴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⑵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2、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⑴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⑵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⑶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⑷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⑸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⑹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少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引入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四、学习生字

1、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2、词语非常丰富,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最后,还可以变换另外一篇短文,设置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巩固本课学到的词语。 一、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师:对了,这些问题就是引领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4、研读第一次对话

(1) 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 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

(3) 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 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可以请同学来读,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3、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学生放开说说,也可以结合选做题让学生直接写一写。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六、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七、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3、展示学生作品,欣赏评点。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后反思

《少年》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字,会认3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少年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风貌。

4 、通过阅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红通通”、“万仞高山”、“翱翔”、“乳虎、“刀刃”,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教学难点:

感悟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齐唱。

2 、谈话“作为一名少年,当你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3 、板书课题《少年》

二、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

2、同位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有哪些不懂的,大胆地说出,虚心求教。

4 、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3、分组合作学习,思考:我们少年与这些事物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写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 、比较句子: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少年像刀刃。

二、练习朗读

1、领读,请一名学生读每节的第一行,其他学生齐读后两行。

2 、分男女生读课文。

3、分小组比赛朗读。

4、读诵后评议。

5 、表演朗诵。

6、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自豪地读课文。

三、拓展训练

1、仿写诗句。

2、阅读作者后五节诗,进一步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3 、学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少年》教案 篇七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2)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少年》教案 篇八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少年》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6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