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一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二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 握主旨。(重点)[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难点)

3.感悟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行为提示一:

要求学生了解“导学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畅谈,教师引述。

1.《差异网·www.chayi5.com》独学:让学生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独学。(1)问题入手。带着学习任务(脱离导学案)高效快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圈点批注重要信息。完成导学案有关步骤,找出自己的疑惑。(2)双色笔标注。对于经 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2.对学、群学:(1)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学互研”部分步骤的答案,同时组内剩余成员开展对学、群学。(2)对学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疑问与对子交流,师傅应完成好检查、检测、释疑、教会的任务;群学交流时,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建议组内交流时采用一人主讲兼记录,其他同学补充、质 疑、纠错的形式,以便群学成果得以落实)。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 步是 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 寻觅(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ī) 嘘声(qū) 晕眩(xuán) 恍惚(hū)

抽噎(ē) 呻吟(ín)

2.读懂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 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5.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 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法指导一:【伏笔和照应】

伏笔,就是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 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的一种写作方法。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段落写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互相照应。

学法指导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人物心情;

5.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命运;

7.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9.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教学行为提示二:

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交流展示。步骤一可采用对子互查、互读的形式;步骤二、三可采用组内交流探究的形式。

6.概括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7.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如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利喊“别做胆小鬼”“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为 后文杰利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8.文中运用了 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5段“暮色开始四合”,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8、9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吓得几乎晕倒”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17段“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9.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 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交流展示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对应第1—3题)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对应第4—6题)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对应第7—9题)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积累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道路上也是充满坎坷的。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 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查字词

给加粗的字注音:

嶙峋 啜泣 点缀 辍学 呐喊 头晕目眩

颤抖 训诫 迂回 凝视 耸立 小心翼翼

四、通读课文

(学了生字,让我们带到课文中读读。)

1、如果可以分成两部分,你会把那一竖画在那里。

2、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继续回答。

3、划到15节,为什么怎么分?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准备复述一下遇险这部分。

(复述时课本应合上。)

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去冒险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复述出来。最好是用自己的话来说。

2、分角色朗读。

角色准备:我、内德、杰利、母亲。

⑴ 母亲这个人物的性格很重要,要把握好,因为她对于说明我的身体状况及性格形成的原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表演时应注意通过精神、动作、语调、语气等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把握我、内德、杰利等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

⑵ 对学生遇险表演进行评价。同时侧重对我的形象进行讨论。

⑶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脱险经历这一部分。这部分是围绕这样的一个 心理变化来写的。

⑷ 请围绕:(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桌互相复述一下。

⑸ 要求:和上面的一样。

⑹ 通过对本文的复述,作者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人生道理?

(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课后小节

这节课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体会一下人生哲理。

七、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

脱险: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八、作业

完成作业本5~8。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