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陈情表》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陈情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陈情表》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教案 篇三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陈情表》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舅夺母志

5、祖母刘愍臣孤弱

6、终鲜兄弟

7、门衰祚薄

8、晚有儿息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茕茕孑立

11、形影相吊

12、而刘夙婴疾病

13、拜臣郎中

14、除臣洗马

15、猥以微贱

16、当侍东宫

17、臣具以表闻

18、责臣逋慢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21、且臣少仕伪朝

22、历职郎署

23、不矜名节

24、过蒙拔擢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26、臣之辛苦

2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三)虚词用法

1、臣以险衅

2、逮奉圣朝

3、寻蒙国恩

4、急于星火

5、则刘病日笃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四)课内外名句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见尽长安花。(《登科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4、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5、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6、礼之用,_________。(《论语》)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9、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0、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五)翻译训练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睢阳城七十里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提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难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参考答案】

◎课内外名句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见尽长安花。(《登科后》)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5、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能力迁移

6、D(植:增加)

7、B(①只是表明梁孝王身份特殊,能经常入京;⑥是梁孝王用计请罪;)

8、C(“从”是使动,应该是带领两名随从前往的意思。)

9、①十七年,十八年,连年进京朝见皇帝,住下来,到第二年,才回到梁国。(“比”、“乃”各1分,全句1分)

②于是景帝派出使臣,使者的车子在路上一辆接一辆,到梁国按验审查,逮捕公孙诡、羊胜。(译成“路上的使臣络绎不绝”也可)(“冠盖相属”、“按”各1分,全句1分)

③梁孝王害怕,于是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认罪,这以后才得到饶恕。(“因”、“然后”各1分,全句1分)

10、 (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译文】

梁孝王武,和孝景帝同母。他的母亲,是窦太后。

梁王十四年,进京朝见皇帝。十七年,十八年,连年进京朝见皇帝,住下来,到第二年,才回到梁国。二十四年,进京朝见。二十五年,再进京朝见。这时候皇上还没有确定太子。皇上和梁王一道吃饭,曾经随意地说:“我死之后,帝位传给你。”梁王推辞,虽然知道不是真心诚意的话,但内心欢喜。窦太后也是这样。

梁孝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深受宠爱,赏赐给他的财宝不计其数。于是梁孝王建造东苑,面积三百多里。扩展睢阳城达到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修筑架空通道,从宫殿连接到平台长达三十多里。获得朝廷赏赐的天子旌旗,外出随从竟从千乘万马。东奔西驰打猎,气势类似天子。出宫要清道断绝行人,入宫要严加警戒。招揽四方的豪杰,自肴山以东的游说之士,没有不到梁国来的,像齐国的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一班人。公孙诡善于出奇谋邪计,初次拜见梁孝王,梁孝王赐给他一千斤黄金,官职做到中尉,梁国号称他为公孙将军。梁国制造了大量的兵器、弩弓、戈矛达几十万件,而且府库所积贮的金钱将近一百万,珠玉、宝器比朝廷还多。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京朝见皇帝。景帝派使臣拿着符节乘坐驷马大车,到关前迎接梁王。朝见完毕,上疏请求留在京师,因为太后至亲的缘故。梁孝王入宫就陪侍景帝同坐辇车,出宫就同车游猎,到上林苑中射鸟兽。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只须登记名册,便可通引进出天子的宫殿,与汉朝的官吏没有区别。

十一月,景帝废黜栗太子,窦太后心里想立梁孝王为继承人。大臣及袁盎等人在景帝面前进行了谏阻,窦太后的建议受阻,从此也就不再提让梁孝王当继承人的事了。梁孝王于是告辞回国。

这年夏天四月,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梁孝王怨恨袁盎和参与议论继承人的大臣,于是和羊胜、公孙诡等人暗中派人刺杀袁盎和其他参与议论继承人的十多位大臣。朝廷缉捕杀人凶手,没有抓获。于是天子猜测是梁王,捕捉到凶手,果然是梁王指使的。于是景帝不断派使臣,使者的车子在路上一辆接一辆,到梁国按验审查(覆:审察),逮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藏匿在梁孝王的后宫里。汉朝的使臣责备梁相等急迫,梁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劝谏梁孝王,梁孝王才命令公孙诡、羊胜自杀,把他们交出来。景帝从此怨恨责怪梁孝王。梁孝王害怕,于是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认罪,这以后才得到饶恕。

景帝的怨气逐渐消解,梁孝王因而上书请求朝见。到达函谷关后,茅兰劝说梁孝王,让他乘坐丧车,只带两名随从入关,藏匿在长公主的园中。汉朝派使臣迎接梁孝王,梁孝王已经入关,随从车骑都停在关外,不知梁孝王在什么地方。太后哭泣说:“皇上杀了我的儿子!”景帝为此忧虑恐惧。于是梁孝王背着刑具俯伏在宫门前谢罪,太后、景帝非常高兴,相对哭泣,情分又和从前一样了。把梁孝王的全部随从官员都召入关中。然而景帝渐渐疏远了梁孝王,不和他同乘辇车了。

太史公说:梁孝王虽然凭借太后亲近喜爱的原因,在肥沃的土地上称王,然而恰逢汉室兴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增加他财物,扩展宫室,车骑服饰类似于天子。但这样也已经是僭越本分了。

《陈情表》教案 篇五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古义:上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古义:太子的属官。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 “母” “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老牛舐犊,乌鸦反哺”。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发现重要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师为编导,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学会沟通与理解,学会探讨与分享。在调动学生“心”为学习核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学习中心“孝”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结合高考训练,突现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较真实的语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标准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结合新课改精神,并进行大胆的探索,是)差异网●www.chayi5.com(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陈情表》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陈情表》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

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

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陈情表》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 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陈情表》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陈情表》教案 篇九

设计背景:

在前面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整节课以孝穿情,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意和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太困难。在疏通课文语句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诵读、点拨为主,培养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正确理解“孝”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讲解表达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讨论作者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注重诵读,点拨引导,讨论分析,PPT展示

设计目的: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案例过程: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李密的《陈情表》。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第二段的“喻之以孝道之大义”。那么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我们来看文章。

文本研习,探究问题

探究一:晋武帝看到文章这里,应该能有点被这份苦情、孝情、忠情打动了,但是,李密此时并没有直接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为什么呢?

朗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学生:时候还不到,时机还不成熟。

教师:因为啊,李密知道,如果马上提出要求,凭他蜀汉旧臣的特殊身份,晋武帝一句话就可以把他驳得哑口无言。下面我们就假设一下,你们就是晋武帝,李密说我和祖母都挺苦的,我现在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所以我不能出去做官,你们会怎么说?

学生:……

教师: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你又出来做官呢?其实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也就说明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李密之前多次“辞不就职”“辞不赴任”,晋武帝产生猜疑之心这很正常。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主的嫌疑,不事二主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李密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下面他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是怎么说的?那么,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呢?

学生:“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实际上说了这么多,李密的中心意思他想说明什么?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

教师: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你想,听了这样的表白,感激之词,晋武帝还会有疑虑吗?

学生:(没有)甚至还有可能龙颜大悦呢。

我们再看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还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又有什么作用?

(生:……)

本段小结:为自己孝敬祖母不能立即赴任,找到了理论依据,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就是说,我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但也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

探究二:李密是怎样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的?

现在,大家按屏幕提示来读第四段,字词下有划线的表示重读。

(PPT显示):(全班齐读)

教师:同学们读出了文章的感情,读得很感人。可以听得出,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很强,有很高的诵读能力和水平。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学生1: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学生2: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

学生3:目的是愿乞终老。

教师进一步引导:在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学生1:祖母九十六岁了,活不了多久了。

学生2: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学生3: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学生4:先养祖母,然后再去就职。

本段小结:很好,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合情合理,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ppt显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调动学生兴趣时,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尊重他们想法,指导他们活动,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陈情表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习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2011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习李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五、作业

假如我若为王,请回复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数自由,看你所写的态度和内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陈情表》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7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