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教案最新6篇

发布时间: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篇一

一、教材《方寸之间》分析

教材《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方寸之间》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编写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两课都是从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形式上与第二课《黑白世界》具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艺术中,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结构而有了字形、笔画及其间架结构的千变万化,干方寸之间便可演绎出许多形式与内涵的精彩,表现出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情趣爱好与审美追求。通过比较印面呈现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艺术家的性情、胸怀与人格修养。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教材从介绍朱文、白文与边款等篆刻表现形式和名章、闲章、肖形印等印章品类入手,再介绍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镌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骤。教材版面在呈现印章品类的位置编排秩序上与这个内在的编写线索可能有一点阅读习惯上的差异。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赏三方印章审美意境的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尝试肖形印的刻制,在对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三方篆刻作品,这样可以增强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感受,同时也为“活动一”动手临刻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体验篆刻的工具特性,并掌握篆刻治印与钤印基本步骤及其技术要领。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比较清楚,教材呈现了几组直接体现每个步骤技术要领的演示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对照模仿,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篆刻艺术,教材列举了四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识——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可以作为欣赏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摹本。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侧重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骤要领的掌握程度。

教材设置了欣赏分析作品、临摹、识篆、做印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尝试和知识理解中了解、认识、体验篆刻艺术。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为内容的治印作业为教学提出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的较高要求。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倡重点从对知识的综合了解与灵活运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本课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可偏废。

“资料库”介绍了有关篆刻的历史及材质使用方面的知识,并提供常见篆刻字典的参考书目。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学习大空间”就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三、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

篆刻是一门讲究步骤的艺术,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治印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在刻制肖形印的环节可强化治印基本步骤的知识。

教材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

本课时的男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

第二课时在章法举例的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虚实疏密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上。根据教材归类,体会章法变化的规律。用讲解和提问的方法,借助优劣作品的直观对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则。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

“活动二”的开展有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学生独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语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具书籍不易准备不讲,查找枯燥艰深不讲,许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书中还不易查到。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这样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课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置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四、教学选择

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或邀请当地篆刻名家来学校表演和讲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方向的把握与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二”对教学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成的难度较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理解活动设置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降低难度的处理。

篆刻的文字内容以姓名或成语为主,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荐有关字典,利用课外时间查找,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过程与变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建议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欣赏活动为主体,穿插识篆、写印稿的练习,以及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再穿插欣赏活动,进行识篆、写印稿的练习,再进行篆刻作品临刻的实践活动。

治印材料应以方便刻印为原则,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时,建议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于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笔、黏泥或者橡皮等。这样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术难度,材料的来源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学习冲刀与切刀的镌刻方法时,提倡优先选择学习切刀的方法。首先因为切刀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镌刻表现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冲刀而言更加便于控制,不易出现滑刀的现象,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学生对切刀的使用有所体会后再学习冲刀技法。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用力技巧与辅助方式,强调安全问题。

尝试篆刻工具刻石活动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因为没有教师的技法指导,锋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质石材上刻画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教案]刘晓军老师的教案

[资料]图片资料

板书: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方寸之间天地宽的优美散文 篇二

有人怀石入梦,有人依花而居,我却钟情于根艺。小小居室,摆上几件根艺作品,既能藉此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又能感悟人生、读懂自然。

一件根艺一种神韵,一件根艺一个世界。观赏之余,心中往往会涌起几多幽远的遐想。维妙维肖的山川人物,令人惊叹无已,栩栩如生的龙凤禽兽,使人回味无穷。形似者,是一幅丰富的画卷,给予人们美好憧憬;意像者,是一首朦胧的诗歌,赋予人们含蓄的诗意。艳丽也罢,丑陋也罢,慢慢地琢磨,细细地品尝,恰到好处便是美。就看你会不会欣赏,看你能不能读懂。自然形态,自然结构,传自然之神韵,抒自然之情怀,只有抱着一颗平和的心,才能领略、体味和捉摸到潜藏着的自然美感与构思巧妙的意境。心中那股愉悦、兴奋与欢欣便会油然而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欲行”时,眼前的根艺就是它的缩影,就是今与古的对话,人与自然的'融洽。我喜欢独自捧着这本“走出土层/在蓬勃葱郁之外/选择发现的眼睛和创造的双手/让血与火点化灵魂/成一种永恒的形象”的书,因为它使我读懂了巍峨壮观的气势,妩媚艳丽的清秀,淡泊高雅的幽静,更使我感悟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方寸之间散文 篇三

方寸之间散文

自简书写作后,每次将文字发布之前,都会绞尽脑汁地找一些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图片。直到写《故乡》,想起了秀梅在朋友圈里转发的故乡悬羊砬子的照片,便微信与她索要。

秀梅是大表姐的么女,比我小三岁。因为年龄的差距,小的时候关注度是不够的。我们家与她家先后从悬羊砬子搬到不同的村子,来来往往的,虽然互相之间很亲近,从我的角度出发,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精彩的交集。

直到她结婚,对方居然是隔江相望的乡镇里同一个部门的旧相识。婚后,与她居住的地方虽然只是一江之隔,却需要转个很大的角度,沿着山路弯弯才能到达。因交通不便的阻隔,相聚的时间不多。QQ、微信普及后,彼此之间加为了好友,从她发表的说说里,字里行间里的小清新,小感悟,都会与配套的图片高度吻合,发现了她深埋了很久的才华。

向她索要的那些图片,她发过来的是近期小城爱好摄影的驴友的一些作品,不知道会不会引起版权之争,没有使用。用了自己跟父亲回故乡的照片应付了事。随后,她又发来几张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故乡在她的视角中随着季节的转变精彩纷呈,会勾起马上回到故乡去看一看的冲动。

似乎是手机有了摄像头之后,她就喜欢上了用手机拍摄一些生活的日常,最初始的构图角度与后期处理的能力,是稚嫩而笨拙的,但也能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里,转化成令人瞩目的视觉图像,并配上一些自己的'感言,才情满满的,也成了我与她的侄女梦燕在一起吃饭常提起的资讯。

朋友圈里只能发布九张图片,在方寸之间,看到她最早记录的是自己制作的美食,摆拍的漂亮美丽,分明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

之后多是随意性的拍摄,内容十分驳杂:一朵花、一片林、一处景、一个物。短游、菜肴、亲人、小聚等等,随心所欲,随便发布,乐趣无穷……

在她的方寸之间,体味到一个健康身体对生活的重要性。秀梅婚育后身体多病,近几年,迁延各地寻医问药,发至朋友圈的照片多是对病痛的无奈,奔波的苦痛,以及稍有好转的期盼。

这个时间她会在动态的不同角度中选择立脚点,然后配上“何时能像风一样自由”的说说。让人意会到她的伤痛沮丧时还有微笑,寂寥无助里还自我鼓励;体现着苦痛之外的乐观、豁达,在天高水蓝的方寸之间,说尽人生百味。

在她的方寸之间,理解了只要勇于追求,敢于表现,就会完成从业余到专业的嬗变。

摄影虽然随着手机功能的提升得以普及,但还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从她的发布作品中,在图片的构成与编辑上,是加入了一个关于手机摄影的公众号后,得到一些技术支持,然后在不断地学习进取中,方寸之间的才华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创新,甚至还配有小品文:

一日一图:

老师周末布置作业的命题是《年货》,临时要去二姐家,为了完成作业,我在大集下车,图片老奶奶八十八的高龄,卖白菜和冻白菜,天很冷,老人把手揣在袖子里,我上前和老人搭讪,老奶奶说自己耳朵聋,要大声说话。我问:奶奶您白菜好卖吗?

“一棵还没卖呢!”老奶奶很无奈地回答。我坐车去乡下二姐家,也不能拿白菜去啊!我从包里掏出钱放在白菜上说:我不买白菜,就这点钱,您拿着吧!“老奶奶说什么都不要,旁边卖鱼的大哥说:“你拿棵白菜,要不老人不带要钱的。”于是我手里就有了这颗白菜,老奶奶真的让我可敬,有谁需要白菜的,去敖东大集,在大门口找这位老奶奶,早卖完让老人早回家!

在文字里,看到了她深入生活,走近自然,让方寸之间的“梦想”贴近生活,进入细微,变成专注。

用镜头捕捉时光,翻阅流年,经久的病痛从指尖滑落到思想,温婉了她的整个世界。无有沧桑,哪里会这样的淡定,从容呢。

看到她发布和作品,会通过她的视角,在日常的来来往往中,遇见到人和事,打动着我们去体验她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部手机,一手图片,在烟火人间,定格于方寸之间,就仿佛她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是让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的多形态。在世俗中最深的缘分里,在方寸之间共赴一场生命的盛宴。

4月28日

走进方寸之间的班会开场白 篇四

走进方寸之间的班会开场白

男:大家好,今天我们xx班召开《走进方寸之间》的主题班会

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篆刻艺术,走近方寸之间。

男: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zhòuwén)、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女:让我来和大家说说“篆刻的起源”

A、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B、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C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D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男:我们来看看让初学篆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练习石,篆刻刀,印泥,印床,砂纸或磨盘,工具书和教材,笔墨纸。

女: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男: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廉的碳钢刀。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强烈建议购买硬度更高的白钢刀或者钨钢刀。白钢刀一般硬度在6,钨钢刀(也称硬质合金刀)硬度7,这两种刀是最常见的篆刻刀。至于白钢刀好还是钨钢刀好,不能绝对化,白钢刀硬度低些,但韧性好一些,价格也低一些,而钨钢刀最硬,韧性也会略差一些,价格也比白钢刀略高一些。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刀分好几个系列,有高级型、豪华型、豪华B型、超豪华型、纳米刻刀等几个品种。

女: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

男: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

男: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的篆刻资料,如篆刻导航网上有各类视频、字体查询工具,都是非常方便和实用的。

女:毛笔 可以选用小楷毛笔,有弹性,好使就行。篆刻写稿用的墨建议用一得阁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条研磨出来的墨。写印稿建议用连史纸,金石印坊手工连史纸散页,幅面不大,使用方便。

男:印石一、寿山石二、青田石三、昌化石四、巴林石

女:下面请和我一起走进“篆刻名家作品欣赏” 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着成《武林金石录》。他的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常参以隶意,构思安排都苦心经营。篆刻采用切刀法以表达书写的笔意,方中有圆,一洗娇揉妩媚之态。着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丁敬在篆刻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进一步开创了”印从刀出“的创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汉、力挽颓风“,且文雅生辣,有很强的金石感,可谓前无古人。

丁敬为”浙派“始祖。继起者中,蒋仁的篆刻以古秀胜,黄易的篆刻以遒劲胜,奚冈的篆刻以淡雅胜,陈豫钟的篆刻以工致胜,陈鸿寿的篆刻以雄健胜,赵之琛的篆刻以娴熟胜,钱松的篆刻浑厚古朴、苍劲茂秀,与先前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与他们都是杭州人,故又称为”西泠八家。该派风靡印坛,蝉联了近两个世纪。

男:邓石如 ,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女: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男: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女:让我们走近方寸之间,请看大屏幕{出示骊城学区第一小学等字样}

男:再让我们以来欣赏美丽的篆刻印章

女:让篆刻艺术走进校园

男:让我们走近方寸之间

合: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方寸之间美术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篆刻的起源,分类及制印的过程。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 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难点:篆刻 章法的变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作品欣赏

思考:为什么每张国画上都会有印章?

2、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学生观察并回答:这图形以什么形式为主?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以篆刻的形式来表现? 进入本课------方寸之间。

二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印章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篆刻是融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在较小的面积内,利用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变化,进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篆刻在绘画艺术中占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1、教师提问题:

①看完北京奥运会会徽,印章为什么又称为篆刻?(顾名思义,印章大部分采用篆书,先写后刻。)

②印章的特点?学生回答:(融书法,刀法,章法为一体的独有民族风格。)

2、课件展示:“书画作品欣赏”

教师讲述:印章在书画作品当中是否随意盖的那?

(学生回答:不是)是的,不同的印章有不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章法。

章法: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3、我们来学习印章的分类。

①内容:名章,闲章,肖形章

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

活动一:学生对出示的图片分组讨论分类。

②格式:

朱文(阳文)(解释什么是朱文)印章上凸起的字,印文呈红色。也称阳文。

例:出山小草:工整细致的线条,给人以婉转流畅的感觉

白文(阴文)(解释什么是白文)

例:云中白鹤:刀法挺进,势如破竹,有意无意地破边使印面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

4、材料准备

古代以铜为主,现代以石为主,(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

刻刀,印床,砂纸 ,毛刷,三角板,拷贝纸,镜子,印泥(以图片和实物做以展示)

5、制印步骤:

①打磨石料和刻刀(注意打磨方法)

②制稿:直接反写,水印翻稿。(拷贝,套模等)

③印稿上石。

④镌刻。(刀法:⑴冲刀:顺着运刀方向一起一伏地切去,这样运刀十分稳健准确,不易造成石材大面积破裂。⑵切刀:顺势将刀推进,指腕齐力,注意气势,收放自如。)小结:切、冲刀法在镌刻中常常兼而有之、灵活变化。

⑤修改。(不光是字体的修改,还有残边,有意无意的破边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最后要用毛刷扫渣。)

6、钤印(印面印泥均匀而有厚度,印盖纸面力度均匀、平着提起)

(课堂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篆刻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同学们实践一下。

三、练习(1 制作印稿,2印稿上石)

课后反思:

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其艺术的魅力在于一把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融汇于点划之中。美术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利用《方寸之间》这一课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尊重、关爱、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关怀,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小学五年方寸之间课件 篇六

小学五年方寸之间课件

小学五年方寸之间课件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篆刻的起源,分类及制印的过程。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体验篆刻艺术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难点:篆刻章法的变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品欣赏

思考:为什么每张国画上都会有印章?

2、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学生观察并回答:这图形以什么形式为主?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以篆刻的形式来表现?进入本课------方寸之间。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印章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篆刻是融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在较小的面积内,利用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变化,进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篆刻在绘画艺术中占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1、教师提问题:

①看完北京奥运会会徽,印章为什么又称为篆刻?(顾名思义,印章大部分采用篆书,先写后刻。)

②印章的特点?学生回答:(融书法,刀法,章法为一体的独有民族风格。)

2、课件展示:“书画作品欣赏”

教师讲述:印章在书画作品当中是否随意盖的那?

(学生回答:不是)是的,不同的`印章有不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章法。

章法: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3、我们来学习印章的分类。

①内容:名章,闲章,肖形章

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

活动一:学生对出示的图片分组讨论分类。

②格式:

朱文(阳文)(解释什么是朱文)印章上凸起的字,印文呈红色。也称阳文。

例:出山小草:工整细致的线条,给人以婉转流畅的感觉

白文(阴文)(解释什么是白文)

例:云中白鹤:刀法挺进,势如破竹,有意无意地破边使印面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

4、材料准备

古代以铜为主,现代以石为主,(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

刻刀,印床,砂纸,毛刷,三角板,拷贝纸,镜子,印泥(以图片和实物做以展示)

5、制印步骤:

①打磨石料和刻刀(注意打磨方法)

②制稿:直接反写,水印翻稿。(拷贝,套模等)

③印稿上石。

④镌刻。(刀法:⑴冲刀:顺着运刀方向一起一伏地切去,这样运刀十分稳健准确,不易造成石材大面积破裂。⑵切刀:顺势将刀推进,指腕齐力,注意气势,收放自如。)小结:切、冲刀法在镌刻中常常兼而有之、灵活变化。

⑤修改。(不光是字体的修改,还有残边,有意无意的破边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最后要用毛刷扫渣。)

6、钤印(印面印泥均匀而有厚度,印盖纸面力度均匀、平着提起)

(课堂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篆刻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同学们实践一下。

三、练习(1制作印稿,2印稿上石)

课后反思:

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其艺术的魅力在于一把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融汇于点划之中。美术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利用《方寸之间》这一课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尊重、关爱、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关怀,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方寸之间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8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