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08-03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精品教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精品教案 篇一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基础知识精讲】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条件

照相机能使人和物体在相片上形成缩小的像.你也知道照相时人离镜头(凸透镜)较远而底片离镜头较近.

让我们猜想:物体离透镜越远成的像会不会越小呢?如同照相时人离镜头越远,拍摄出来的人像越小.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

准备如图3—15所示的器材,点燃的蜡烛如同要被拍摄物体;光屏如同底片,照图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且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这样我们就再现了拍照片时的情景.

把蜡烛放在离透镜最远的地方,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烛焰的像.找到像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并记录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入表格.

把蜡烛移向透镜,光屏上像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再次寻找清晰像,注意对比,像的大小变化,像到透镜距离的变化.

继续将蜡烛移向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为止.

实验表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正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像的原理制成的.拍照时物体应该离镜头的距离大于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让我们继续实验,当蜡烛移到离透镜2倍焦距处时,发现光屏退到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处,且屏上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把蜡烛稍微向透镜靠近,这时看到另一侧光屏上的像变大了,而且,比蜡烛本身大. 把蜡烛移近焦点的过程中,光屏承接的像逐渐变大,且仍是倒立的.当蜡烛移近焦点以内时,用光屏在透镜另一侧找不到像了.

上述实验过程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同学们对比图3—16实物思考,幻灯机镜头,投影仪镜头都是凸透镜,使用它们得到放大的像,原理是凸透镜成放大像的条件是将物体(幻灯片、投影片)放置在离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在另一侧就可看到放大的像.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

将蜡烛移到透镜焦距内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收不到像了,但透过凸透镜向蜡烛同侧看,却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且物体和像在透镜同侧.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透镜距离要小于该凸透镜的焦距,否则就看不到正立放大的像.

让我们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入下表中.

4.实像和虚像

凸透镜成像类别较多.在生活中凸透镜有较多的用途,但无论是放大镜还是照相机、【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幻灯机,都不失去它的本色——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不一定总是放大的正立的像.不信你用它观察较远的物体.你会看到透过照相机镜头相同的像,即倒立的缩小的像.因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都可用屏来接收,照相机的光屏是胶片,将胶片放置在物体成像的位置、胶片感光能记录下物体的像.幻灯机的光屏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见过.最简单的可用白布做,物体发出的光经幻灯机镜头,成在另一侧的屏上,我们能看到的是真实的光汇聚而成的像,这样的像叫做实像.

而平面镜、放大镜也能成像,但所成的像是虚像,没有真实的光线会聚,而只是我们眼睛感觉好像是从哪里射出光线.

对比图3—18中几幅图,哪些是实像?(A、C)

5.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真实光线的交点的为实像,真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的为虚像;倒立的为实像,正立的为虚像;能用屏承接的为实像,不能用屏承接的为虚像.

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共性,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就远离透镜,并且逐渐变大.但有2个分界点要认清,一个分界点是2倍焦距,另一个是1倍焦距,f为虚像和实像分界点,2f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分界点.物体在透镜左侧向透镜靠近过程中,像在透镜右侧远离透镜且逐渐变大.

例:照集体照时,为使靠到边上的两个人也进入镜头,摄影师该如何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应向后退的结论.

【课前复习】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知道了透镜在实际中的许多应用,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照像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像.

2.投影仪上有两个光学仪器,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作用分别是成__________的像,改变__________方向.

3.放大镜是一个__________,它可以成__________的像.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作用时条件不同,使得结果不同.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幻灯机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好了,现在你可以看看本节知识内容,做一做下列几道题: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了哪几个环节? 2.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3.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跟像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

4.实像是由__________的光会聚而成,如果将__________放在会聚点可记录下的像. 虚像没有__________会聚在那里,只是我们__________光好像从那里射出来.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 2.说出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3.说出什么是实像.

4.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运用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同学们应掌握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四个环节.

另外依然运用上节介绍过的列表法,来比较凸透镜成的几种像的条件和特点.你也可以将实像与虚像列表对比一下.

【拓展训练】

照相机镜头为什么有彩色?

光照到透镜时,虽然大部分的光可以进入透镜,但也有小部分在透镜的第一个面被反射回去,怎样消除这种光损失呢?品质较高的相机镜头或望远镜的镜头,都加了一层镀膜,用眼睛有时可以看到.

像肥皂泡或水面上的油膜一样,镜头的镀膜也可以对光进行干涉.只要选择适当的厚度就可以把某种颜色的反射光干涉.也就增进了入射光的强度.镜头加膜后消去黄绿或其他颜色的反射光,故而加膜镜头常呈暗红或其他颜色.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篇二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

(2)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会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积极主动与交流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操作。

教学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近视镜、老花镜、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二、新课教学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提出各种猜想:①可能与物距有关;②可能与焦距有关;③可能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④可能与凸透镜的凹凸程度有关等。了解每种器材的作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以便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

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实验探究学案。 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③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 ④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探究的实验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①先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再小组之间进行班级交流; ③最后教师总结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如:①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②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怎样变化?④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是什么关系?⑤当像成在光屏的下方或上方时,怎样调整使其成在中央?)

四、知识拓展

理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介绍:三条特殊光线

问题: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凹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呢?

引导:

(1)实验探究:学生用近视镜片观察物体; (2)网络探究:凹透镜成像及原理。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篇三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奖信息技术渗透与物理教学之中。本节的教学从设计上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探究式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增强探究过程的实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诱导,深化实际问题,形成物理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涉设计探究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秤想规律。在利用凸透镜秤像的模拟实验,获取凸透镜成像的动态信息,归纳结论。整个教学以“设计—探究—发现”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题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材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八章第六节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2

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3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4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和原理。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蜡烛、火柴、计算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重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引导语: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电影机、放大镜等成像元都是凸透镜。但是,通过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通过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猜想投影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大家仔细想一想,要想让屏幕上的图像大一些,应怎样调整?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也可以到前面来适适。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大家讨论得很热闹,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同学认真回忆着投影仪的使用情况。并逐渐形成几个同学间的讨论。有同学到前面来用投影仪做实验。同学纷纷将自己的想法与其它同学交流。可能的猜想:与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与屏幕到透镜距离有关;与物体和像是否在透镜的两侧有关……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明

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验证。我们为每组提供了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光距座及其附,并在每组的计算机中安装了研究凸透镜成像所用的。大家可以任选其一或共同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条。提示:1.

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可以参照,也可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2.

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3.

物距(u)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表是像到透镜的距离。有的小组参照学案制定实验计划,有的小组讨论分工并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展示分析数据各组的实验基本完成了,那个组愿意将实验数据来与同学共享;并阐述你们的到的初步结论。以组为单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阐述通过实验所得到的初步结论。师生总结结论将每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与教师一起总结结论。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体会、理解结论内容。师生总结结论进一步研究表明: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与教师一起总结结论。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体会、理解结论内容。引导深入研究提出讨论问题: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利用实验继续探究作业1.

记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

轻松联系:目标教学中的联系题。3.

预习下一节内容。教学后记: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篇四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市42中刘韶君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学生在上节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已经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节内容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使本次探究活动放开,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第二课时用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学习,学生对生活中常用透镜及其成像情况已经获得初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内容,学生将以次为基础,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学生根据一些感性认识,提出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能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一些初步的猜想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演示:手持一凸透镜,在点燃的蜡烛和白墙之间移动,观察墙上成像的变化。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2.学生活动:拿一个凸透镜放在书本上,透过透镜看课本上的字,缓慢提高透镜,观察看到的现象。师:可见,不同的像的成立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这节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新课

(一)猜想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的不同,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这一部分,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注意物体和像相对于透镜的位置变化。说明:物体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 表示。

(二)设计实验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很好,现在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1.凸透镜焦距的测定。指名回答,并稍做演示。2.简介装置和做法

(1)装置:蜡烛、光屏、凸透镜、一把刻度尺

说明:研究烛焰所成的像,光屏用来承接烛焰的像,刻度尺用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2)做法:仿照教材那样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让蜡烛从远处慢慢靠近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要求:

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移动蜡烛、光屏时要注意; 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师:如何使蜡烛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明确。

说明:便于研究,依次取u=20cm、15cm、10cm、8cm、7cm、3cm、2cm;

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对照学案上的内容,做好观察和记录。

(三)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评估

1.小组汇报u=20cm、15cm、10cm、8cm、7cm时的成像情况,并说说有什么发现。2.当u=3cm、2cm时,说说又有什么发现。

(五)课后活动

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练习部分。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五

教学课题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u=f 不成像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 B.4、5、6

C.1、3、5

D.2、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的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16.下;15;左,缩小,倒立。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篇六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凸透镜焦距f=㎝(B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大小: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

当u>f时,成实像;

当u<f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