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 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 导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板书:花儿也会)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 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 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 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新华网新疆巴楚2003年2月27日电在对新疆2?24地震灾区进行灾后援救的队伍中,有一支队伍装备精良、操作规范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来新疆巴楚县地震灾区执行灾后救助是他们自创建以来首次出征。

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于2001年4月27日,简称CISAR(ChinaInternationalSearchandRescueTeam)。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三个部门联合组建,所有的队员都接受过国际救援的训练,拥有国际救援的相关资质。目前有队员200多人,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

目前这支队伍的装备堪称世界一流,搜索设备、救援设备、动力设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等大多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仪器。世界上很多经济较发达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国际救援组织,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救援组织,现在拥有此类组织的国家还有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一个国家建立国际救援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2003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的地震后,救援队立即赶到了灾区。联合国官员高度赞扬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就是讲我国国际救援队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灾的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生讨论、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a)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救援队工作情况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什么?

(队员们克服了疲惫,顾不上自己的休息,怀着满腔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刻投入到搜救幸存者的行动中)

c)理解“交口称赞”“闻名遐迩”等词,知道搜索犬“超强”的表现也反映了中国救援队对救灾工作的尽心尽职。

d)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总结

读读课题,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六、读读“资料袋”后多了解一些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事迹

资料:2003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提供紧急援助。北京时间2003年12月27日夜23点5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伊朗科尔曼省省会科尔曼市,这里距离地震中心巴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

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12月28日夜,中国救援队在进行了1天的搜救行动之后,才开始搭建营地。12月29日,在搜救过程中,搜索犬作为特殊的“队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月31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撤离灾区。2004年1月1日上午10点,中国国际救援队回到北京。

板书设计

仔细

不顾疲劳  坚持战斗  细心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搜寻

“超强”──“救灾明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区别“啜泣、呜咽、哭泣”在词义上的差别。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通过描写小男孩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读懂重点语句。

2、通过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句,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而读懂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设计】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她是谁?我又是谁?

3、这句话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阮恒在输血过程中有些怎样的神情和动作?这些神情体现了阮恒当时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二、出示提示,分组学习

1、自学:轻声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课文中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2、小组学习:把你划出的句子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或疑问。

(小组学习时可以参照屏幕上的学习提示进行)

幻灯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1)读:读出你想交流的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2)想:从阮恒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

(3)说:阮恒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自学并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质疑问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句子,体会内心

1、在献血前后,阮恒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害怕而又坚决,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

2、哪些句子描写阮恒很坚决?请用“△”做标记。

哪些句子描写阮恒很害怕?请用“⊙”做标记。

3、着重通过以下几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的关键词中去揣摩他的内心,进而体会小男孩精神的可贵。

4、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展示课件。

(1)哪些句子表现了阮恒给小女孩献血很坚决?

①出示句子1: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

A、哪些同学读懂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很快?此时阮恒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B、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小男孩的这种坚决?

C、点击出示句子: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D、为什么他“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呢?谁能读出阮恒这时的坚决?

②指导用比较坚定的语气,读好句1和句2这两句话,以读促解。

(个人读、全班齐读)

(2)哪些句子写出了阮恒害怕而又坚决的矛盾心情呢?

①出示句子3: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A、哪些词反映了当时阮恒的心理?通过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

(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B、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②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阮恒的心情。

(3)出示句子4: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①“啜泣”是什么意思?

②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啜泣”、“全身颤抖”、“捂住脸”,来体会阮恒既怕又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矛盾心理。

(4)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也是描写他忍不住哭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5和6。)

①出示句子5: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A、哪个词是写哭的?怎么样的哭叫“呜咽”?

B、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C、指导朗读。

②出示句子6: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A、指名读句。

B、这时课文是怎么描写小男孩哭的?

C、引导梳理并比较词语:

啜泣:断断续续地哭

呜咽:低声哭泣

哭泣:哭

(5)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再演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了什么?(说明阮恒哭得越来越厉害,感觉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害怕)

(6)指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演读句子3~6,读出男孩越来越害怕的心里,在读中深化理解和感悟。

5、最后男孩是怎么知道自己会没事的?这时的男孩是什么样的表现?

(1)出示句子7: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是怎么安慰阮恒的,让阮恒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他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②这时阮恒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

四、模拟情景,升华主题

1、随着一滴一滴的血从阮恒的身体里被抽出,他感到越来越害怕。他为什么这么害怕呢?他心里想到了什么?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阮恒害怕但又坚决地要为小女孩献血的矛盾心理。

即使如此,但是___________(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课文中阮恒的反常举动的理解)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一名善于发现问题的小记者,面对这样的阮恒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他?作为阮恒你又是怎么想的?

4、小记者模拟采访。

问1:你认为自己要死了的这种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答1:从我犹豫着举手开始就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问2: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坚决地给小女孩输血呢?

答2: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5、师:是啊!多么朴实而又真诚的话语!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课文中的阮恒呢?

6、评价小男孩:

(1)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2)如果你是那位小女孩,你怎么评价阮恒?获救后你又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演示板书小结课文:课文主要写了阮恒给小姑娘献血这件事。围绕着这件事,课文写了两个关键字。是哪两个字呢?请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往深里读。

2、这两个字一个是……(死),一个是……(活)。谁(小姑娘)伤势严重,濒临死亡?如果不输血、不抢救就会……死;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谁(阮恒)虽然害怕但却坚决地站出来了?他为了挽救小姑娘的生命,宁愿自己去死,也要献血让小姑娘活,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虽然他的担心只是一场虚惊,但他那愿为朋友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却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这就是真诚的友谊,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4、播放歌曲《朋友》,结束全课。

三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疏、谅”等生字,会写“项、乘”等字,学习“延误、原谅”等词语和有关句子。

2.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序的叙事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的叙事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3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难忘的八个字》《心中那盏灯》,那“八个字”、那“一盏灯”,使我们感受到师爱的。可贵、父爱的可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反映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文章——《十二次微笑》(板书),看看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怎样用真诚换来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真诚”

1.读题: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反复多读几次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生字卡出示生字词,用各种形式读准确。

4.指名分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真诚”

1.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具体写“微笑”的句子,读一读,并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空姐当时的心情。

2.分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出示有关句子,并相机指名朗读。

(1)一位空姐走了过去,……好吗?

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2)她小心翼翼地……她的疏忽。

a 读句子,体会他们的不同心情,并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b 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心情。

(3)出示第5自然段,体会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4)第7自然段,读句子,体会心情,想想这位乘客在想什么,朗读。

(5)从空姐一次又一次“面带微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

4.分角色朗读1至7自然段。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读了这些,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录音导入,激发感情

听课文录音,再次感受空姐一次次微笑中的真诚。

二、朗读课文,体会变化

1.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再把感谢信多读几次,体会乘客当时的心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那位乘客对空姐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3.分小组讨论上面这些问题。

4.指名回答。

三、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读,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和表扬信。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9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