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优秀4篇)

发布时间:

生态系统 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 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 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2019年重庆理科综合).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019广东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05上海,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2019年全国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B )

A.a=b+d B.a>b+d C.a

(2019、上海)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20%

(2019上海)、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A.1000g B.500g C.250gD.125g

(04上海,21)如果一个人事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食肉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D)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2019年广东卷)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

(06湖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B 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2019黄冈模拟)假设在一段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

A A>B=C B A=B+C C A>B+C D A

(04杭州模拟)若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总能量为10000千焦,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流动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为( A )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

七、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八、 作业布置

在课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下作业。

九、 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略显冗长,不够精炼;在讲解习题时,有时讲解的方法还不够实用,解题技巧的讲解仍需加强,此外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还应加强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难点: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草、兔、鼠、狐、蛇和鹰6种生物面具的准备;

小组收集环保资料。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先让我们跟着一段录像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明确本节课的主题,观看录像,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简短的引言带出当堂的课题后,播放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众多的生态系统。

知识归纳

结合录像启发学生说出在录像中所看到的生态系统类型。

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分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

根据学生所答,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 小小组合作:

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1)在录像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2)这些生物的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尝试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完成生态系统组成图解 (1人上前完成) 通过播放录像,启发学生回忆所看、所学知识,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生共同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激趣 组织学生做食物链游戏:

屏幕显示6种生物,组织好所有学生参与游戏。对于积极参与6种生物角色扮演的学生给予大力的肯定,并与其他学生一起理清6种生物相互间的关系。最后带出食物网的概念。 各小组按要求做游戏(既快又准确的小组代表发言)

6位学生代表分别扮演草、兔、鼠、狐、蛇和鹰6种生物,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并逐一展示。其余学生纠错。 通过游戏,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生能

巩固所学知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以致用 播放小动画“阿宝种草记”。(阿宝参与到西部的大开发中去。他想让草原上的牧草避免给鸟吃光,使之长得更好一点,他给牧草加上了网。结果他好心办坏事,牧草反倒被虫吃光了。)

小结:在草原上,草、虫、鸟之间形成一条食物链。

显示对比图表(加网前和加网后,草原上,草、虫、鸟之间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图表 ,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图一说明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图二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观看动画,思考:

(1)阿宝遇到了什么问题?

(2)分析屏幕上的图表小组讨论,组内成员补充:什么才是生态平衡?(提示:比较加网前和加网后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

(3)小组讨论,组内成员补充:如果要保护草,要怎样做?(提示:杀虫,打鸟,自生自灭)

引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

知识升华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达成一致的观点: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中,由于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须了解生态规律,依据生态规律办事,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人类还可以在遵循和利用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使生态平衡朝着有益人类的方向发展。事实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各小组代表介绍小组收集的一系列典型的事例(环保资料),学生观看交流后,讨论:

(1)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怎样从自身做起,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评价和总结

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精神,树立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如何将突破这个知识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了。

1、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关键在兴趣。死板记忆,学生是反感的。如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安排角色扮演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利用一些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虽然只是粗浅的问题,但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是很好的。

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消费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

3、不能过分扩大课件作用。在上课时我全部使用课件,而且课件做得很精美,但是课后却发现课件中背景过于美丽,有“喧宾夺主之意”。我对学生作了调查,大多都说当时只注意了画面,而对知识点的许多内容忽略了。由于只运用了多媒体,而忽略了板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直观效果。作为教师,我只站在了教师的立场上,想怎样上课,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忽略了学生的立场。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多媒体成为自己的工具,是课程的点缀。

生态系统 篇三

专题十六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4.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物质循环。

5.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6.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1.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1.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地位和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

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

附:生态系统中的特殊成分

①绿色植物中的消费者。如食虫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特殊的捕虫器,一般生长在缺乏氮素的环境中,根系也不发达甚至退化。捕虫器内有高度分化的分泌细胞,可以分泌出消化液,消化吸收捕到昆虫的营养,以适应不良的生活环境。当然,这些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

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若当这些植物捕虫消化吸收过程发生时,就应该归为消费者(最低是第三营养级)。如:猪笼草、狸藻、瓶子草等。另外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绿色植物菟丝子等不含叶绿体,叶子退化,仅有发达的生殖器,它们可以从寄主那里获取营养物质,属于异养型,是地道的消费者。但不是全部的寄生植物都是消费者,如:桑寄生、槲寄生等,这些植物只是从寄主那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同根的作用),且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物质,其代谢类型为自养型,属半寄生,依然属于生产者。

②动物中的生产者。一些单细胞的动物,如原生动物中的鞭毛虫类,其中的一部分无细胞壁,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符合生产者的特征。然而,当其生活环境中有现成的有机物时,可直接从环境中摄取有机物,故它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又如绿眼虫既是自养生物(生产者)又是异养生物。当然也有完全营自养生活的衣滴虫。

③病毒应属于消费者。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其生存的环境仅限于活细胞内。病毒繁殖时是由自身的遗传物质利用寄主细胞里的有机物为原料来合成自身物质的,并没有把寄主细胞里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可见,病毒不能作为分解者,应属于消费者。

2.通过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间数量调控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假如在一个草原上只有草,鹿和狼,构成一个三个环节的生物链。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鹿的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那么大。

反过来,如果狼先灭绝,鹿的数量因为没有了天敌而急剧增加,造成对草的过度啃食。结果草的减少也会引起鹿的减少,甚至同归于尽。如果还有另一种食肉动物,那么狼的灭绝,造成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了。 复杂的生物网避免了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引起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

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①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从绿色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如:草→兔→狼

②腐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也称碎屑食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开始,例如,木材→白蚁→食蚁兽,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等。

③寄生食物链(parasite food chain),或是从植物开始,或者从动物开始,接着是寄生物和其他动物,例如,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大豆→菟丝子,牛→蚊子→蜘蛛,鼠→跳蚤,等等。

上述三种类型的食物链中,①、③是从活的有机体开始,②是从死亡有机体开始,但它们的最初起点都是植物。三种食物链中,①、②两种类型是最重要的。

三 考点例析

例1  (xx年江苏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大部分动物是消费者,少部分动物是分解者,应腐生生活的细菌才是分解者。

答案:c

例2  (xx年高考重庆卷)题1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本题考查①食物链计算与营养级判断。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题思路是①锁定“生产者”和最高营养级,丁占有第二、三、四、五、六共五个不同的营养级。②“接受≠同化”。③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第二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性、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性、能量金字塔、能量的多级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碳循环

(二)知识网络

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三)疑难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源头是阳光(光能)

(2)能量的输入

①相关生理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②输入的总值: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的总量。

(3)能量的传递(如图所示)

①途径:能量是以物质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一主渠道而向前传递的。

②能量的分流:每一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的分配情况。

i.被该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消耗一部分,其中atp用于生命活动,热能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到大气中。对于生物群落而言,热能是群落的能量输出。

ⅱ.进入下一营养级生物(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ⅲ.动植物遗体、枯枝落叶、粪便等被分解者利用。

④能量传递的特点

i.单向流动: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

ⅱ.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部分能量。

(4)能量的散失

①散失能量的形式:热能(对生物群落而言,相当于能量输出)。

②散失能量的产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利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通过该循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得到更新并变得越来越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在这个物质的生态循环过程中,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被固定在有机物中,供食物链和食物网上的各级生物利用。

碳循环(如图)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虽然它在自然界中的蕴藏量极为丰富,但绿色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仅仅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o2)。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水的参与。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由于这个碳循环,大气中的co2大约20年就完全更新一次。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且两大功能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教学时应特别明确地强调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1)差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在逐级流动的传递效率是很低的,逐级都有大量的能量被消耗掉。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太阳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才能持续下去。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这些物质是可以重复地被利用的。

(2)联系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 考点例析

例1  (06上海卷)右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传递效率问题,至少消耗多少是按照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答案c

例2  (xx年江苏卷)(8分)为了调查太湖某一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其产氧量能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耗氧所需,可用黑白瓶法测定该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白瓶为透明玻璃瓶,其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02与呼吸消耗的o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体溶解0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02(以bdo表示)。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步骤:

①用采水器取该层水样,分别注满500ml黑、白瓶并密封,剩余水样用于测__________;

②将黑、白瓶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设计记录所测数据的表格。(表格请设计在答题卡上)

(3)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完成这些功能的生理过程。

答案(1)溶解氧浓度   挂回原水层    24h后取出黑、白瓶测溶解氧浓度

(2)黑、白瓶溶解氧变化记录表(mg/l)

白    瓶 黑  瓶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24h后溶氧量

原初溶氧量

(3)若wdo-bdo>0,则有自养生物;若wdo-bdo=0,则无自养生物;若wdo≥0,则该水层产氧量能维持生物耗氧量所需

四  自我检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的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限于绿色植物      b.限于自养生物

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    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

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5.右图表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弱到强依次是(    )

a.a→b→c

b.c→b→a

c.b→a→c

d.a→c→b

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e五种生物,a为植物,其余的为动物。一年内输入内这五种生物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生物 a b c  d e

能量(j.m-2×10-5)   90  9.5 0.96  1.8 0.32

b、c、d、e四种动物同处一个营养级的是            (     )

a.b与c          b.c与d            c.d与e           d.b与d

7.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可缺少是因为

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     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

8.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从细胞结构来看属于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蓝藻    b.细菌            c.水稻             d.病毒

9.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 )

a.只有物质循环过程                    b.只有能量利用过程

c.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利用过程        d.无法确定

10.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

11.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

12.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密切有关的生理过程是          ( )

①渗透吸水 ②吸胀吸水 ③光合作用 ④蒸腾作用 ⑤矿质元素的吸收 ⑥呼吸作用 ⑦顶端优势

a.②⑤    b.③④           c.①⑦         d.③⑥

13.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成分

14.下图为一食物网,若把蛇全部捕光,请回答:

(1)此食物网中,何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______。

(2)何种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______。

(3)该食物网中,草属于__________,山猫鹰属于__________。

(4)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

15.如图为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循环实质上是物质在圈与圈之间转移。请在下列表格中填出各圈中碳素的贮存形式,用“十”或“—”标明是否参与碳素交换过程。

项目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群落

碳素贮存形式

是否参与交换

上述分析得知,碳循环带有__________性。

(2)碳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循环的。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是[ ]__________;由绿色植物通过②__________传递到各级消费者。

(4)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③表示__________;④表示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

16.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所研究的1890 ~ 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____(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参考答案

1.c,提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完成的。

2.b,提示:生产者是指能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成分,其同化类型应为自养型,而自养型生物除光合自养型的植物及光合细菌外,还应包括各种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

3.a,提示: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通过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呼吸把co2释放到大气中。

4.a,提示: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将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将其释放回无机环境中。

5.b,提示:土壤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成为二氧化碳释放回无机环境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越少。

6. b,提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大约为10%—20%,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能量数值大体相同。

7.b,提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8.a,提示:蓝藻是原核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和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9.c,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简单的无机物过程中,释放能量。

10.b,提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11.a,提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2.d,提示:绿色植物与生态系统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

13.c,提示: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是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这样才能被生物体利用,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这样才能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消费者既不是主要成分,也不是必备成分。故生态系统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物质的物质和能量外,必须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14.提示:此题旨在考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从上述食物网中可以看出,蛇既是山猫的天敌,又是鹰的食物,而鹰又是兔的天敌。因而当蛇全部损光后,山猫将失去天敌的捕食,数量剧烈增加。鹰则将更多地以兔为食,保持数量基本不变,同时,山猫也是兔的天敌,山猫的增加,也将引起兔的减少,因而蛇减少的结果必然引起山猫数量的上升和兔数量的下降。

参考答案:(1)兔 (2)山猫(3)生产者  消费者 (4)花生和草   太阳光能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15.提示:本题考查碳循环有关知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是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合成的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到各级消费者。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应该说明的是,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参与碳循环。

参考答案:

(1)

无机盐 co2 hco  有机物

- + + +

全球

(2)co2

(3)①光合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4)细胞呼吸 分解作用 燃烧等利用

16.提示: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生态平衡问题

参考答案:(1)a  140千或140 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生态系统 篇四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知识结构

碳循环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决方法]

⑴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解决方法]

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

1、讨论、分析、比较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活动。

八、教学程序

⑴明确目标

⑵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清: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www.chayi5.com]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呈现教材p10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p100—10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

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

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环?

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

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

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

10、什么叫温室效应?

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

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

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有何关系呢?

1、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能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可以用图解表示如下:

(三)总结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4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

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⑷循环过程

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4、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

⑵影响

⑶措施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

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从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

2、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教师予以启发、指导。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3、作出假设

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像或猜测。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4、制订计划

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等等。

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地点或场所: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中?

第三,设计实验方案。教材中提供了两则案例,供学生参考。

5、实施计划

建议本探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6、结果分析

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列表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补充讲解生物富集相关知识

(三)总结

探究的全过程。

(四)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结果分析

表达交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生态系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