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心驰神往晶莹剔透心血来潮

嬉戏气喘吁吁沁人心脾拍手称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

1、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

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

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

(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

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

(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

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

(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

(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

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

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思考。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

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这是本教材中的一次看图写话训练,而且是入学以来看单幅图写话的首次练习。课文由图和文两部分组成。图上画的是新村鱼乐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城镇都建造了居民住宅区,称之为“新村”,新村的建设者不仅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住房,而且还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这就是住宅区公园。“鱼乐池”是公园的一部分。

“新村鱼乐池”全图可分为“住宅区楼群”、“鱼乐池”和“绿树青山”三部分。“鱼乐池”是图的主体部分,也是写话的重点。图意如下:近处是鲤鱼喷泉雕塑:一个健壮的小男孩,身着背心短裤,背着斗笠,腰挂鱼篓,满面笑容地站在浪花塑座上,双手紧抱.着一条大鲤鱼。鱼尾向右翘起,圆圆的鱼嘴高高向上。那情景.像是男孩刚从池中抱出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乐得合不拢嘴。一股晶莹的泉水从色嘴里喷洒出来,宛如撑开一把珠帘做成的伞。展现的是男孩与鲤鱼一同沫浴在喷泉下的快乐情景。稍远处,池的左边有个观鱼亭,红柱黄瓦,四个亭角向上翘起。观鱼亭。靠岸建在池中,亭子的横梁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鱼乐池”三个大字。亭子里有少先队员,也有大人,他们悠闲地观赏池中的鱼儿。远处,东北角是居民住宅区,一排排色彩淡雅的四层楼房拔地而起。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停放着轿车和摩托车,这说明新村交通十分便利。再远处是茂盛的绿树和郁郁葱葱的群山,把环境优美的新村衬托得更美了。

全幅图集中反映了一个“乐”字,男孩抱着鲤鱼一同休浴之乐,人们赏鱼之乐,新村居民生活舒适之乐。这就是本次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字部分提出了这次习作的要求:一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图画,观察的内容有三个思考题,边看图边回答问题。二是由近及远(按观察的顺序)地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一般的要求是“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训练目标

1.会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图上的景物。

2.会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3,体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初步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导入揭题,明确本次习作训练与以往看图写话的不同点。

同学们,上学期你们练习过哪几次看图写话?(4次,第一单元《知错就改》,第二单元《我要找妈妈》,第三单元《水打翻以后》,第五单元《搬煤饼》)这几篇习作训练的课文有几幅图,都是写什么的?今天,我们又要进行一次看图写话的训练,请大家翻开课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现在你们粗略地看看图,然后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的看图写话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本次是看单幅图写话,而且是写景的。)

2.学习课文文字部分,明确习作要求和观察内容。

(1)这次习作训练有什么要求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文字部分,并划出表示习作要求的句子(最主要的3句)。

(2)讨论习作要求,归纳后出示投影或挂板,并齐读。

① 从近到远仔细观察图上的景物。

② 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③ 用词正确,词句通顺,意思连贯。

(3)文字部分提到的观察内容有哪些?(“画的是什么地方”及三个思考题)、

3.引导按观察方法仔细观察图画,按观察的顺序逐一说说各景点的景物。

(观察方法: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景物怎么样?)

(1)我们已经明确了这次习作的要求和观察的内容。现在按第一条要求去做(齐读第一条要求,板书:近。远),然后说一说你所观察到的景物。

(2)指名说说这幅图是由哪几个景点组成的。(板书:鲤鱼喷泉、观鱼亭、住宅区、绿树青山)

(3)现在我们就按从近到远的顺序逐一说说各景点的景物。

要把话说好,不仅要说清你看到的,还要说出你想到的。听时要认真,听后要进行评议。(板书:看到的,想到的)

指名看图说说“鲤鱼喷泉”,说后进行补充及评议。

(板书:雕塑、斗笠、鱼篓、像……沐浴、快乐)

近处是造型优美的鲤鱼喷水雕塑。一个身着背心短裤的健壮男孩,背着斗笠,腰挂鱼篓,双手紧抱着一条大鲤鱼。圆圆的鱼嘴高高向上,扇形的鱼尾向右翘起,那鲜活的样子像是小男孩刚从池里捉出来似的。一股晶莹的泉水从那鱼嘴里喷洒出来,像撑开一把珠帘组成的伞,又像是鲤鱼与男孩一起快乐地沐浴。你看那男孩脸上的笑容,他是多么地快乐!

指名看图说说“观鱼亭”。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红柱黄瓦、亭檐、匾、悠闲观赏)

稍远处是红柱黄瓦的观鱼亭。亭的左边靠岸而建,半面建在池中。亭搪的四角往上翘起,横粱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鱼乐池”三个大字。两位少先队员和两位大人正在悠闲地观赏池中一群群的游鱼呢!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池水中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给货色的人们带来了欢乐。

指名说说“住宅区”,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一排排、拔地而起、幽雅美丽、平坦宽阔)

远处,它的东北角是居民住宅区,一排排崭新的四层楼房拔地而起,屋前屋后种着许多树木和草坪,把住宅区装扮得幽雅美丽,楼群边建有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上停着汽车和摩托车。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入十分方便。

指名说说“绿树青山”。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茂盛、郁郁葱葱、衬托、幸福)

再远处是绿树青山。它的北面种着茂盛的参天大树。楼群的东北面是郁郁葱葱的群山。绿树青山把崭新的楼群树衬托得更美了。在这样优美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是多么舒适,多么幸福!

4.指名把各景点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说清表示顺序的词。

先分小小组每人说一遍,再指名在班上说,井组织评议。

5.把自己说的写下来(开始作文)。

6.交流评价(待学生基本完成后进行,可视时间而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3、指导学生善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上支持他们。

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纫、殊、韧、纬、梭、艰、唐、辛、杰、碌”10个生字,认读5个字;个多音字的读音;会读和理解“缝纫、特殊、韧性、顾名思义”等词语;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2、结合课文学习和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3、通过质疑解疑、合作学习、展开想像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缝纫鸟高超的筑巢本领及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要带你们认识两位新朋友,第一位(出示课件图片)就是这位和蔼可亲的名叫玛拉沁夫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在国内多次获奖,作品也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传海内外。有一次,他去位于非洲南部的坦桑尼亚首都访问,住在远离市区的一个幽静的饭店里。这个饭店正好坐落在印度洋海岸上,没多久,有一种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板书:“我”),因此他也为我们带来了第二位朋友(板书:缝纫鸟)它是谁?(生:看板书读名字,多读一遍,掌握“缝纫”的读音)

2、看到名字,你知道了什么?(了解“缝纫”的意思)

3、(出示课件图片及文字,理解“顾名思义”)缝纫鸟顾名思义就是有缝纫技能的鸟,你现在最想了解它什么?

4、(板书:怎样筑巢?巢穴样子?)那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进一步地去了解这位朋(教学意图: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前面对作者的介绍和了解,以及抓住“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句话,为下面体会写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认读表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再拿不准的问老师,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检查词语读音、帮助理解部分词语。出示课件:(蓝色字再体会词义)

2、指名读词,理解部分词语。

3、(一句一句出示句子)谁来读读,注意红字的读音。不是用泥糊成的。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风雨交加,海潮猛涨。没有散解或变形。

4、缝纫鸟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多次去观察缝纫鸟(板书:关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通过多次观察,分别目睹了哪些情景?(出示课件:填空练习)特殊韧性穿梭艰巨唐突辛勤杰作忙碌不可思议相依而居经纬交织前功尽弃晴空如洗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说一说。

(教学意图:字词教学,抓住难读、容易读错,以及不容易理解的去学习、去考察,突出了重点,有些词语可结合教学目的在下面的学习环节中体会。整体感知使学生知道,因为感兴趣,所以关注,所以去多次观察,看到了不同的情景,加深对作者善于观察的体会。)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结合黑板的问题解疑,了解缝纫鸟编织巢穴的过程和巢穴的样子。

1、(师指板书)先让我们帮助提出问题的同学找到答案,请你默读课文,先用()画下来,再读再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筑巢过程。

(1)出示课件:它们从印度洋南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

(2)谁来读一读?

(3)缝纫鸟的“针”是什么?(嘴)

(4)同桌之间按照“先—再—然后”的顺序说说缝纫鸟是怎样用嘴编织的?(衔草—打圈—穿梭)

(5)全班交流。

(6)从缝纫鸟的编织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缝纫鸟的灵巧)

(7)出示课件: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替作者夸夸它吗?把同桌当成缝纫鸟再夸夸它。(同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4、了解巢穴的精致、结实。

(1)出示课件: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种鸟的巢穴,是由它们自己用一根根韧性很强的嫩草,巧妙得不可思议地编织而成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多次观察,目睹了缝纫鸟(的情景。

(2)读一读,想想缝纫鸟编织出来的巢穴是什么样子的呢?(精致、结实)

(3)(出示巢穴tu片)看图片再体会体会到什么?

(4)出示课件:学到这儿,你觉得缝纫鸟是怎样的鸟?(板书:本领高超)(教学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解疑,自己找答案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等方式提高了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夸夸缝纫鸟,把同桌当成缝纫鸟夸一夸,把老师当成缝纫鸟夸一夸这种转换角色的方式,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也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二)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惋惜之情。

有的同学说缝纫鸟聪明,但它的智力还远没有发达到能够把它的杰作牢固地编结在树枝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过后,那些精致的巢穴被无情地打落在地,你是什么心情?(指作者的心情如何?还从哪看出作者认为是极为可惜的?结合“前功尽弃”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三)结合语句体会缝纫鸟不会放弃。

1、缝纫鸟的劳动是前功尽弃了,但是它真的会放弃吗?

2、(出示课件)对比读我相信(想)缝纫鸟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它们一定(会)再去衔草,重新编织可爱的窝—依然那样精致,那样结实。

3、哪些词更能体现缝纫鸟的不放弃?有语气地读出好的那一句。(教学意图: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编织巢穴”和“修补巢穴”巧妙地连接起来,并暗示着缝纫鸟那种不罢休的精神,以此句为线索展开,再体会缝纫鸟工作的艰巨以及不停歇,继续修补,缝纫鸟的精神就会凸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得更加深刻。)

(四)学习缝纫鸟劳动的“艰巨”,体会不罢休的精神。

1、作者为什么如此坚信缝纫鸟不会罢休?让我们随同作者再去看看缝纫鸟编巢的过程。它特别像我们小时候用秫秸皮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散解或变形。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带领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找到的答案,(出示课件)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他们那只尖嘴。

3、抓住重点词体会劳作的艰巨,从“艰巨、惟一”中体会它的不罢休。

4、还从哪看出是艰巨的?(出示课件)(抓住“两三天”“不停歇”“才能”,再出示巢穴tu片,抓住“经纬交织”体会编织的复杂和不易。)

5、任务这样艰巨,它们退缩了吗?

6、(再出示第六自然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缝纫鸟的精神。

1、风雨过后的清晨,阳光灿烂,晴空如洗,让我们再去看看缝纫鸟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他们是那样地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2、它们在干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

3、在忙碌中,它们是怎样的?面对这么艰巨的劳动,它们却很快乐,你体会到了什么?

4、喜欢的站起来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师读到“只见”,生接着读)

5、(出示课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想象试着填空。

6、不罢休,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师板书:坚韧不拔)

7、让我们去赞美它吧。(有感情配乐朗读:师生对读、生齐读)(教学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前面教学的升华,在体会艰巨的程度下再体会快乐,更加深了学生对缝纫鸟坚韧不拔精神的了解,带着这种深刻的体会,学生就能够把自己体会到的顺利地填入空中,而朗读是学生对缝纫鸟倍加赞赏的抒发方式,音乐的配合增加了感染力。)

四、总结(结合板书)

1、通过学习你了解缝纫鸟这位朋友了吗?了解到哪些?说说。

2、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板书:赞赏)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

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当缝纫鸟劳作艰巨时,它们不会罢休。当巢穴被风雨打落时,它们也不会罢休。当遇到任何困难时,它们都不会罢休。

五、作业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 心驰神往 晶莹剔透 心血来潮

嬉戏 气喘吁吁 沁人心脾 拍手称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你认为写的最美好的句子画出来,结合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 荷叶 野荷花

晶莹剔透 大大小小 粉红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9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