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和学习的画面。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在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并生成很多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篇课文,无论是从布局谋篇,还是具体细致的描写等方面有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得法的指导,让学生学友所获。

本文篇章较长,适合于默读,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在生字词处不必字字深纠,只要能感知文意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在绘景和写人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也可以以此篇中写景写人的段落为例进行写景写人的专题指导。

从整套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上看,这篇文章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进而把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朝花夕拾》这部书上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文章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教学目的应适中、集中。这个学段的学生还比较乐于交流,因此,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默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圈画重点词、句,对景物描写做出自己的赏析与理解。

(三)能说出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

(一)运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五、教学难点

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补充材料,学习任务单等。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语: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怀念那童年的美好,如诗如画,如醉如痴,童年真的在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了吗?它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的指间轻轻滑落,消逝无影无踪了吗?于是有人感慨:生命中的过往,匆匆地来,然后匆匆地去,如过眼的烟云,霎时消散不见;但是,请大家记住他们(它们),因为他们也曾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某个阶段,哪怕是昙花一现那样的短暂,但那永恒的瞬间却能留给我们无限的怀恋。

2.出示任务:同学们谈自己童年记忆中那些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以及你现在的感受。

3.反馈指导:学生谈童年趣事,读书经历和感受,教师也谈自己读书时的经历和感受,帮助学生回忆,唤起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为后边的阅读教学做好情感地铺垫。

4.小结:同学们,我们不同时期,不同的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鲁迅先生走进他的童年,去见识他儿时“乐园”——百草园和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去探求这位文化伟人的童年世界。

(二)出示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限定10分钟时间,完成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10分钟内读完全文。

(2)出示任务:要求默读过程中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要求:1.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默读文章,以批注的方式概括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都有哪些经历和见闻。

(3)反馈指导: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指导本文些了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在这个乐园中,儿时的鲁迅摘桑葚、听蝉鸣、捉蜈蚣、按斑蝥、爬爬石井栏、看看大黄蜂,还可以间或憧憬着成仙的美好心愿拔起何首乌的根,闲来无事在泥墙根听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抑或是品尝酸酸甜甜的覆盆子,即或是下雪的冬季,也可以在园中拍雪人、塑雪罗汉和捕鸟,还有就是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也与这座百草园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等等。

(4)方法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语句及相关信息。在交流环节,可采用集体口头反馈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文章结构思路图的方式来完成对内容的反馈。

2.指导品读,走进百草园。

(1)出示任务:下发任务单,学生自主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②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③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用批注的方式简练概括出思考的结果。

(三)学生交流成果,互相补充释疑

1.出示任务: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成员交流,互相补充释疑。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交流。

2.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教师调动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阅读和交流中,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重点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

以下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第①题: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分析指导:其一,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先写植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描写顺序层次清晰,同时采用排比的形式排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其二,利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从声音角度写蟋蟀和油蛉的叫声,采用动作描写写斑蝥的有趣和偶遇蜈蚣时的惊喜,从形态的角度写木莲和何首乌,采用比喻和对比的写法从形、色、味等多方面写覆盆子……由点映面,写出百草园中景物众多,同时丰富了我儿时的生活,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第②题: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分析指导:雪地捕鸟的环节最有意思。作者对它的描写很生动,尤其是运用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将“捕鸟”的全过程用一连串的动词详实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充满了童真、童趣。

第③题: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分析指导: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

(四)教师总结,板书归纳

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延伸思维

设置思考问题: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人认为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是枯燥乏味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尝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思考问题的设置,为下一节课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赏析做好了铺垫。

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

优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1、 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班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士jué 拗ǎo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 bó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先听录音,然后指定学生朗读全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a)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c)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讨论并归纳:[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五。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重点讲解第二段写景的精彩之处。

1、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新奇新鲜的读书乐趣的。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班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讨论并归纳: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⑤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讨论并归纳: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讨论并归纳: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⑦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讨论并归纳: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tm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讨论并归纳: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求知成长生涯;和百草园中情景构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生活是和谐统一关系而不是对比关系。认识这段读书生活也是一段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我们应珍惜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一。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二。复习旧课重点导入新课学习。

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吗?

讨论并归纳: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班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三。讲述新课。

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本课难点问题)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板书红色的字)。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并归纳: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并归纳: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并归纳: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四、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tm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板书:成长)

5、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6、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练习说明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

竹筛()觅食()渊博()鼎沸()

绣像()锡箔()豁()蝉蜕()

倜傥()叵罗()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杂谈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

〖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客观基。和谐民主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学生是否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的调动。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教学首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分析、判断、解快问题的能力,不能高估自已的指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美文,文中精彩生动而又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刻画,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用大量篇幅,以儿童的眼光来写“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极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本文第二部分时,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我”对三味书屋的情感,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从文章第二部分来感知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在谈论之前,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阅读本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情况?紧接着,学生的各种想法纷沓而至:

1、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趣,不在于玩耍,而在于长大学知识。

2、学习比现在更宽松。

3、老师不太干预学生,课堂较自由,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做游戏,画画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4、老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问“怪哉”,这应于课堂之外问……

对于学生列出的这些情况,老师都没有打断他们,更没有否定他们,老师仔细聆听并惊喜地发现:学生所说的这些情况有许多闪光点,由此他们也体验到“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单调,无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样,由学生本身完成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整体理解,老师就无须多费口舌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思考、发言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以教师的既定要求来扼杀学生个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勇敢的弄潮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⑶。“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捕鸟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默读10-24段,思考: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三、讨论交流: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

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六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www.jiaoxuela.com ”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的一段经历;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小小少年》,学生闭目欣赏。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成长过程中,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和作者。

2、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3、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范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试着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四、学习“百草园”部分。

1、自读思考:

(1)作者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什么?(自由快乐)

2、研读赏析。

(1)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景物描写)

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2)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五、本课时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让我们拭目以待,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

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1、3,本文的第2自然段

三、教学用时:

3课时

四、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9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