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幼儿园教师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师备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1、师:风景优美的“珍珠泉”迎来了很多游客,景点管理部门想在我们班招聘一批小导游,你们想当小导游吗?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3、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来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对导游提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可能有以下问题:

(1)“珍珠泉”为什么会不停地冒着水泡?

(2)珍珠泉为家乡作出了哪些贡献?

(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篇二

《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中,我从情景“过桥”导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过高桥还是矮桥,接着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高桥(矮桥)?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困难。虽然并我没有解释困难的意思,但紧接着我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到困难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所遇到的阻碍,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一种疲惫,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说的“因为害怕不敢走高桥”,赵子涵说的“爬轮子时腿很累了”,吕子腾说的“做数学我不会”,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战胜。

如:尝试挑战、休息后的坚持、请教后的努力。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我又借鉴《爸爸去哪儿》中的任务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区发现困难、战胜困难。在设计任务卡时,我运用了图文的形式出现,上面部分是图示,下面部分是文字。当幼儿拿到任务卡后,由于对图的认知理解还是不够而且又不认识文字,拿第一道困难就摆在了眼前,如何来解决?所有的幼儿一个劲读图,甚至有幼儿在说:“我们不认识字呀?”我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们不认识字,可有人认识呀!”于是大方询问教师就成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不用直接教幼儿去问后面的老师,他们会主动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并不是把这些当成任务,而是当成一种游戏,一种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幼儿获得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在任务过程中,一位幼儿拿错了东西,当她遇到我是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我拿的对不对?”我只是说:“在看看你的任务卡。”经过比较,他立刻就发现他拿的并不是任务卡上需要的。幼儿询问、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也是解决困难的方式之一。整个活动,我设置了三种情景:挑战情景、生活情景(隐性的)、任务情景(游戏性的)。在这些情景中,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对“我不怕困难”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会永远陪伴幼儿的成长。

但是,我设计的任务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终是能力强的幼儿在指挥,能力稍弱小的幼儿只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不利于能力弱的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 “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设计任务卡时最好更具针对性的,如能力强的可以两到三个人一组,能力弱的单独完成稍简单的。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味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

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助。”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助姑娘捡苹果。

3、老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因为什么原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

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研究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老师提醒大家的研究步骤是:⑴认真读一读文章;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3、学生交流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楚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

1、提出研读任务:⑴认真研究课文;⑵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研究来解疑;⑶汇报时说清楚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学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很着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以下几点:

⑴眼看汽车马上就要驶过来;⑵苹果红艳艳黄澄澄很可爱;⑶姑娘对工作的责任心。

▲姑娘看到孩子们捡苹果心里十分焦虑。要求学生用“姑娘担心_____________。”和“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担心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很感动(内疚、羞愧、感谢、激动、兴奋)。要求学生用“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说话。

4、姑娘感动极了,她多想对孩子们说,对司机说,对老人说,对所有过往的行人说,如果你就是那位姑娘,你会怎么说?(师生合作完成交际活动)

5、可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远了,消失在雨帘中了,为什么姑娘会来不及说,为什么人们不等姑娘说声谢谢再走呢?引导学生再一次研究课文明确以下几点:A时间晚了;B天下着雨;C人们着回家;D大家都认为这是应该的,不值得谢。

四、学习结尾研究含义

1、人们走了,只留下(打出课件)

那一筐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2、反复朗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那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因为___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读懂了课文,非常了不起,希望继续努力。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篇四

首先此活动内容来源于大班综合活动课程中,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记年方式,它有十二种动物组成,是我们所熟知的,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以及在中班时已进行过语言领域方面的相关活动的基础上,大班的孩子们好奇、好知的目光延伸到更宽广的范围,他们对身边的各种信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因此我对活动目标针对社会领域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提高,把内容挖掘得也更深入,当然,这也是基于我班幼儿对该内容已有的经验来确定的。

活动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题材、贴近孩子的活动能让师幼都得到快乐。对于孩子而言,知道十二生肖并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属相是他们的已有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对十二生肖传说故事、十二生肖排列顺序、涉及到十二生肖的数字统计等方面内容的充实,更丰富孩子们对于十二生肖的全面认知。并利用生肖钟,借助孩子们的调查表,让孩子们逐步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 年一个轮回的规律以及十二生肖与人们年龄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些难,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此对于这个重新定位的活动目标也达成较好,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

语言活动教案 篇五

活动目的:

1、细致谛听诗歌,感觉诗歌优美的意境。

2、在明白诗歌的根本上,开端进修仿编。

活动预备:

配乐诗歌《出海》、大海配景图、大海里的种种工具、幼儿人手一张长方形纸。

活动过程:

一、感觉诗歌的意境

1、出示图片(大海配景图)

(1)师:看看,这是什么处所?

(2)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你想干什么?

(3)师:我呀,想出海,想到海面上去看看、玩玩,你们帮我想想,坐什么去呢?

(4)师:有这么多的海上交通东西,我可以划着划子去,可以坐飞机去看海,可以坐大汽船去……那好吧,我就坐大船去,海上有什么呢?

2、观赏诗歌《出海》

二、明白进修诗歌

1、提问:

(1)我出海时,看到了什么?

(2)在听的时间,你喜好诗歌里的哪一句?

2、再次观赏,跟念诗歌。

师:大海真美啊!想不想和我一路去看看,玩玩?好,我们一路《出海》

三、幼儿园教育随笔进修仿编诗歌

1、师:我们看到了浪花、白云、海鸟、风帆,你还会看到什么呢?

2、凭据幼儿的答复,引导幼儿仿编。

如:幼儿:海龟。师:海龟有几多呀?幼儿:海龟一只只。

3、师幼一路仿编诗歌。

师:真棒!把你们看到的工具,都编到诗歌里去吧!

四、一边折船,一边观赏诗歌

1、师:(出示船)你们看,这是什么?(船)你们谁知道我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路折艘船出海吧!

2、引导幼儿用长方形纸折船。(自由想象折船)

师:比比谁折的船美丽?

五、领导幼儿拿着纸船在诗歌的意境中边念边开出运动室。

师:好了,我们开着划子出海去了。(跟着音音律动做行动)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 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 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学生对骨骼的原有认识

1.谈话:每天除了睡觉,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活动,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吗?

2.揭示课题:答案就在你的皮肤下,摸一摸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那就是骨骼。(板书:课题骨骼)

(二)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骨骼结构

1、 活动: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2、 交流: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你摸出了几块骨头?

3、 比较:与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分布图比较。

4、 谈话:手是我们身体最灵巧的部分,刚才大家说我们的手是由几块骨构成。现在让我们来看手的x光照片,数一数共有几块骨?

5、 交流,汇报。

6、 讲解: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7、 看图:回答问题

(1)。头骨是什么样的?

(2)。躯干骨包括哪些骨?

(3)。四肢骨包括哪些骨?

8、游戏:

(1)。教师说骨骼,学生摸骨骼

(2)。对照模型图,摸一摸自己的骨骼的各个部分

(三)。观察骨的结构

1.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吗?

2.说明:我们现在不能把自己解剖来看自己的骨头,更不能把自己的骨头敲开进行观察。那怎么办呢?

3、活动:分组观察动物的骨头,要求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4、汇报,交流

5、讲解: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头也是又硬又结实,它既不是实心的,也不是无说明的,骨骼可以生长。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四)了解人体骨骼的作用

1、看图:说一说: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谈话:人能站的住,坐的稳,靠的什么?(骨骼)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支撑)

4(看颅腔,胸廓图)回答问题

(1) 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脑)

(2) 胸廓里面装有什么器官?(心,肺等)

(3) 脑,心,肺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保护)

5、 提问:弯腰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运动)

6、 总结。

(五)板书

骨骼(206块)

骨头分为 :头,躯干,四肢

作用:运动,保护,支撑

优秀教案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首儿歌,以“信”为纽带,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和口吻,描述“我”与小鸟、花朵、大海、云、树做朋友,并替它们写信的有趣故事。诗句间浸透着童心的稚嫩,对自然的亲昵,表达了孩子们运用“信”这个载体与小动物、植物等进行友情交流的喜悦之情,反映出了现代儿童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4、渗透乐于交往的心理,学习交往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教师课件出示词语或使用词卡)

1、无边、航海、回巢、蜜蜂。(读准字音)

2、“一封”与“一封封”有什么不同?“写一封封信”是什么意思?谁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如:一件,一件件;一个,一个个)

3、“许多”、“许多许多”它们有什么不同?“许多许多的信”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如:很远,很远很远;好多,好多好多)

4、“想”、“多么想”有什么区别?(程度不同)谁能用“多么想”说一句话?(如:我多么想到北京亲眼看看长城啊!)

课文中哪句话中用到了这个词?读读。

(我多么想写呀,写许多许多的信。)

怎么读更能体现写信人的心情?

指导:读的时候要把多么想、许多许多这两个词语重读,就能读出句子的含义了。

(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

(一)小作者终于把自己想写信的愿望实现了,他替很多朋友写了信,那么他都替谁写信了呢?请你边听边看大屏幕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我”替小鸟给妈妈、替花朵给蜜蜂、替大海给小船、替云给云、替树给树写信。)

根据板书提问:老师把我字加了引号你同意吗?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我”指的。是小作者,是课文中的“我”,所以加引号。)

(二)那么“我”都分别替它们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然后说给大家你读明白了什么?

1、①生:替小鸟写信,是让妈妈快回家,天已近黄昏。

②“黄昏”是指什么时候?老师这里有一幅黄昏的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③天已近黄昏,说明小鸟怎么样了?(着急了)

④是呀,小鸟着急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练读,指名读,直到读好。)

⑤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2、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①生:“我”替花朵给蜜蜂写信,请他快来采蜜。

②为什么要“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

③“姹紫嫣红”什么意思?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开得姹紫嫣红的情景。

你想的是这样的吗?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盛开的花朵)

你还能说出几个和“姹紫嫣红”意思一样的词语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④谁想把这小节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练习背诵。)

3、谁能接着把你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①“风平浪静”什么意思?(海面上没有风浪,很平静。)

②如果有海上风浪小船出不出海呢?(不出海,进港躲避。)当然,如果海上需要抢险、救援、执行重要任务的时候,勇敢的水手还会毫不犹豫地出海的。

③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小节。

4、你还读懂了什么?

①“绵绵春雨”是什么样的雨?(连绵不断的小雨)

②你知道云是怎么变成雨的吗?

③看这两个字“森林”多有意思啊!

你是怎么理解它的?(树多是林,林连成片就是森林。)

④自己练习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5、写信有什么好处呢?请你自己读读最后一个小节。

①写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两个“紧紧”?(亲密无间)

那就充满激情地把这小节读一读。

②省略号表示什么?(写信还有许多好处,还有许多心里的感情要表达,不一一列举了。)

(三)请你们猜一猜,“我”还可能替谁给谁写信?会写一些什么呢?六个人一组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四)共同回味这首小诗,段读,能背的背诵下来。

三、实践活动

回家以后也写一封信,你可以替别人写,也可以为自己写,写你最想说的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幼儿园教师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9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