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

发布时间: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感谢您的阅读,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2.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3、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加深对过去的理解。

4、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原有基础和存在问题,才可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本课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此外,随着八年级课业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学习主动性下降,已经不能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有用的资料。基于此,在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媒体设计

1.电教媒体的选择

依据事实性教学原则,情景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原则,选择计算机教学媒体。用POWERPOINT自制幻灯片13张,选择文字,地图,影视片断等,形成完整课件。

2.电教媒体的应用

在《最可爱的人》课件中,充分调动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可以在课堂45分钟,提供给学生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

[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

[学习新课]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

[活动]英雄赞歌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课堂小结

[活动]个人分别做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前后四人一组交流完善

[练习]教师点拨本课易错之处。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二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三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开篇课,本课的内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_”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_“,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以具有深刻的转折性意义,同时这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_的基本史实

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的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阅读、自学、讨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本节课采用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老师讲解答疑及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等方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小组、团队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

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将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补充、当堂训练等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识掌握的牢固。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_”_的图片,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_”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决定发动“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_”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_反革命集团和_反革命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1971年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_结束,然而_历经十年(1966——1976),积弊严重,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混乱都非常严重。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的措施及影响。

3、自主学习,查找问题: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P38---P40内容,然后组内讨论,查找以下问题的答案:(出示问题,用笔在书中划下相关内容)

(1)_结束后,“左”的错误马上得到了纠正吗?当时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有何作用?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平反的冤案是什么?民主和法制是怎么样加强的?有何影响?

4、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思考“两个凡是”方针是否正确?派代表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去采访十一届三中全的经历者,让学生讲述会议的概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3)第三个问题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按照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知识提纲看书自学补充完成。

5、教师点拨,引导学习

(1)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就学生的讨论与回答,引导学生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展示和播放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和视频,学生观看学习后思考: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的伟大转折?学生讨论探究后,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6、当堂训练:精选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这些题是本节课重难点内容,通过学生课堂训练使学生应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达到把重难点巩固消化的目的。

7、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8、作业布置:假如你是生活在1978年的一名记者,请你写一篇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报道。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评委,老师给与指

导,谢谢!

附:

板书设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纠正“_”错误“两个凡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人心所向阻挡纠错解放思想奠定基础

2、召开的时间、地点

3、会议内容:

4、历史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刘少奇平反

2、法制建设的加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四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简单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并对中国近代探索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的根源也已理解,这对他们学习辛亥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作用、纲领、报纸、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史实中总结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培养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达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解读“三民主义”,并评价辛亥革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孙中山的革命首创精神,顺应世界潮流的新思维以及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3重点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通过分析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得出辛亥革命既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播放MV《辛亥颂》,电影《辛亥革命》的主题曲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辛亥颂》,这些年轻的革命志士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争取中国的光明,他们所发起的这场革命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讲到的《辛亥革命》。孙中山曾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如何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将在中国开辟了一个怎样的新天地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辛亥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2、掌握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同盟会及其性质、作用、报纸和纲领

3、掌握辛亥革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4、全面评价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活动3【活动】学生齐读

让学生明确我们今天将学习哪些内容。

活动4【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活动5【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来分析中国当时已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民族资本主义也迅速发展;并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探索事件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活动6【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2、早期的革命组织是什么?何时在何地成立?

活动7【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檀香山是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革命党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05年国内产生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教师出示图片,并指出因为革命力量比较分散,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活动8【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及成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1905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性质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是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9【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看书回答问题。

活动10【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4、辛亥革命的派别、性质分别是什么?

派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11【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从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和意义分析

活动12【讲授】教师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纲领

(出示对比表)通过对比同盟会的纲领和《民报》发刊词的“三民主义”来解读民族、民权、民生的含义——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所以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让人民丰衣足食,过上“家给人足”的生活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所以民生主义是保障;而民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还要求获得普选权,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所以民权主义是核心。从“三民主义”的核心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探索历程。

活动13【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5、辛亥革命经历了怎样一个探索历程?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活动14【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辛亥革命探索的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孙中山深受欧美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引导学生区分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政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别。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两次探索的本质区别。

活动15【讲授】【小结、过渡】

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一革命,革命党人在全国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出示革命形式示意图)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式,孙中山评价当时的革命:“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出示图片)但很遗憾的是这些革命先后失败,但失败的革命为革命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厚积薄发,终于在1911年的10月10日,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序幕。

活动16【讲授】二、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人、结果。

活动17【导入】教师拓展,导入下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这场武装起义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但它不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而是湖北的新军,他们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土崩瓦解,一个崭新的政权将会对它取而代之。

活动18【导入】二、武昌起义

2、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仍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纪年方法分别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这是辛亥革命的创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活动19【活动】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学生推导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在中国历采用干支纪年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等。

活动20【讲授】二、武昌起义

3、评价辛亥革命

活动2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来讨论,女同学——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成立了中华民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男同学——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史实来进行论证:北洋军阀本身就是一个封建军阀;在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他的支持,所以北洋军阀再度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就意味着这场革命将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活动22【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否能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为“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能。原因是每一个社会形态都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在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成就。所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即: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顺应了世界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教师出示一张清朝官员的服饰和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辛亥革命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习俗。至此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剖析完整。)

活动23【活动】【小结】

辛亥革命既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对这一事件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国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本课当中他有哪些历史政绩呢?出示知识梳理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孙中山的事迹。从而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活动24【作业】课后习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庆平。——《拳匪纪实》

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之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中华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邹容《革命军》(注:邹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材料一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材料二、四的救国方式及政治目标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救国方式是变法或改革,政治目标是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四的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3、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异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技术,而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运动?近代这个阶级还发动了哪个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9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