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10篇《草原的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重点

分析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难点

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引导思考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组织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读文

2.出示投影片:组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3、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4、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6、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7、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8、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10、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11、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13、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4、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草原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谈)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播放课件)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分成写景和叙事两部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美)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学生品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1、

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课件播放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学生默读课文)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播放课件)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抽生读,学生评价)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学生交流)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播放课件)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抽生读,学生评价)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播放课件)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抽生读,学生评价)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5)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赞美草原,老师这也有一首赞美草原的诗,播放课件——《永远的草原》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播放课件)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板书民族团结)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草原

造就

景美民族团结人美

创造

草原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 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 学习生字。

1、 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 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 指导书写:

a) 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 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 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 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 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 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 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 完成课后题:2、3。

f) 布置作业:《阅读》

草原的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热闹欢快、豪迈酒脱的曲风,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对蒙古族和草原产生向往。

2、在欣赏和游戏中表现乐段的重复以及不断加速的节奏特点。

3、自信地参与“摔跤”游戏,在音乐节点“嘿”上,能和朋友一起玩。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16名幼儿围坐半圆。

2、黑板、音乐、PT、简单的图谱

经验准备:对蒙古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创设草原情境,自然感知欣赏音乐

1、随乐欣赏“美丽的大草原”PPT,引出草原游戏主题。

2、随A段音乐欣赏草原游戏图片,并一起跟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动作。

3、提出重点游戏一一摔跤是蒙古人交朋友的一种方式。

4、出示草原图谱,播放音乐乐A段,自然感知。

二、结合图谱和肢体动作,再次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1、再次欣赏音乐,教师跟随音乐画谱图,了解曲式结构

2、教师解说“摔跤故事”和幼儿猜想情节内容相结合。

3、在座位上利用肢体动作跟随音乐做游戏,再次感知音乐的结构。

三、随乐分段玩摔跤游戏

1、创设摔跤游戏情境,请两位幼儿做摔跤手,两个人比一比,第一回合比谁更神气。

2、出示两位掉跤手搏斗的图片,第二回合比谁更有力气。

3、两位教师进行错误演示,请幼儿评价,再进行正确示范。

4、跟随A段音乐师幼游戏一次。

5、全体幼儿移位两两结伴进行游戏。

四、完整跟随音乐玩游戏

1、教师解说要去另外一片草原交朋友,结合图谱,播放三段体完整音乐。

2、幼幼在座位上和旁边的伙伴一起游戏,随着音乐的加快,动作也越来越快。

3、全体幼儿移位跟随音乐玩摔跤游戏,间奏处交换朋友。

五、介绍蒙古族,激发幼儿对蒙古族和大草原的向往

《草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及表现百灵鸟的外部形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表现物象的造型能力。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想象表现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通过色彩艳丽的百灵鸟的形象,让学生体验色彩搭配的美感。

3、情感、态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概括、夸张百灵鸟的外形特征。了解运用不同媒材表现百灵鸟的方法。认识色彩对表现画面的作用。 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百灵鸟。

三、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本课为1课时

课前准备(含座位排列):范画、教材、课件、鸟类图片、学生课下搜集鸟类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图片,看,他是谁?(刘千)师:他是做什么的?(变魔术)老师跟他学了变魔术,你们信吗?现在开始变,变出一只鸟。 (2)。听听优美动听的声音猜是什么鸟?(百灵鸟)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百灵灵鸟。

2、了解分析的百灵鸟特点及认识更多百灵鸟

(1)。师:你们见过百灵鸟吗?那老师考考你,那只是百灵鸟?(课件)

(2)。现在让我们认识更多的百灵鸟(课件)

A沙百灵:是国内观赏笼鸟之一,草原名贵鸟,生活在河北省北部,青海东。

B云雀:全世界大约75种,羽毛颜色像泥土。

C角百灵:颊部白色并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后爪长而弯曲。

D斑百灵:一般腿粗壮而尾短,嘴厚。

E歌百灵:体步的红褐色百灵,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

F蒙古百灵:头顶周围粟色成环,有长而显著白色眉纹。

3、分析百灵鸟的形态

(1)我们对百灵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猜猜百灵鸟会在做什么呢?

(2)让我们一起玩一个“对号入座”游戏(从形态上分析这分别是那只百灵鸟的影子)

4、分析百灵鸟的花纹图案线条

师:百灵鸟不仅有特点的外形和优美的歌声,再看看百灵鸟身上有哪些图案、花纹、线条?

5.师:根据百灵鸟的特点,老师现在也想用多种图案和线条画一只漂亮的百灵鸟,你们想看吗?(师范画)

6.今天的森林舞会要开始了,现在小朋友们送来一些参加舞会的百灵鸟,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学生作品)

7.学生作业

你们能运用多种线条、图案、色彩为今天的森林舞会送上漂亮的百灵鸟吗?(出示作业要求)

8.展评:请评出今天你认为最漂亮的百灵鸟去参加今天的森林舞会。

9.拓展:老师刚收到森林舞会为今天的小朋友送来的一封信,你们想看吗?

语文课文《草原》教案 篇八

静默草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 --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草原的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5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牧:教学牛字旁。

②民的笔顺。

③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远处:

①指名拼读音节:yuǎnchù。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是翘舌音。

②远与运比较。

③处与外比较。

④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指导朗读。

三、作业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的鞭声铺满新绿的()

()的羊群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牧民

涌奔跨追

像白云唱

《草原》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师……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草原的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9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