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出示预习提纲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四、反馈检测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小数的产生时,加了一个自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当计算得不到整数时,也要用小数表示。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是很好,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提纲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反馈检测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整节教学活动是丰富的,如:新课中的小组合作,课堂活动中的同桌交流等等,学生兴趣非常浓,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则运算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本课在复习整数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引入,先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进而应用知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理解各条运算律的内涵。使学生明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是使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学生选择运算定律时,就充分锻炼数学思维;在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计算过程中极易出现粗心大意、审题不仔细最终导致计算出错等情况。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多做多练,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灵活将整数乘法的运用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三、教学设计

项目

内                 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3、发展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和分析能力,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算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运用整数乘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今天,智慧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三个问题,请大家拿出纸和笔迎接它们吧!

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ppt出示)

(1)25×7×4          (2)63×4+37×4       (3)(125+8)×8

师: 现在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做第一小题,请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二小题,第三、四大组的同学请做第3小题。(等待3分钟)谁愿意上来板书?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老师很欣赏大家的这种学习状态。下面我将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三个学生上台各板书一道题)

师巡视,后全班订正:

分别请三个小老师来评判学生的板书情况,给予及时评价:大家同意小老师的观点么?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快速又准确地将它们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呢?

生1:我们运用了交换律、分配律

师:你真会学以致用啊!

生2:看到25就想到4,看到125就想到8

师:你对数字真敏感

师:仔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1:乘法交换律

生2:乘法结合律

生3: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的记性真好啊!(生再回答时师边板书)

师: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请生在黑板上板书)

生1:a×b=b×a

生2:a×b×c=a×(b×c)

生3: (a+b)×c=a×c+b×c

师:看来你们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比哈利波特还强!

师:我们通过刚才对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使运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

师:既然它们可以使得整数乘法分运算简便,那它们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使分数乘法的运算更加简便呢?

1、质疑猜测

师:我们可以先进行大胆地猜测。

生:能

生:不能

师:猜测之后需要大家小心地求证。

2、验证归纳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请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第一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因数相同,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交换律;

生2:第二组算式中因数相同,左右两边都是3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  是先算后两个数的积,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师:你的思考很有条理!

生3:第三组算式中,左边是先用两个加数的和乘,右边是两个加数分别与相乘,然后相加。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表述很清楚。

师:不计算,你能知道这三组算式中       内应填什么符号?

生:等于号

生:大于号

生:小于号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啊!现在请第1、3、5、7小组的同学计算左边的算式,请2、4、6、8小组的同学完成右边的算式,大家都动手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吧!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发现运用交换律可以很快得出结果。

生2:我们发现整数乘法的结合律在分数乘法中也可以用。

生3:我们发现整数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可用。

生4: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对的,这些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都是可以用的。

师:经过我们这么多小组的验证,我们得出了左边算式的结果等于右边算式的结果,那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小结:(板书)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3、实践运用

(1)出示例6

5 =               (  +   )× 4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吗?能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生1:3个数连乘,其中与5可以放在一起,先约分,可用交换律。

生2:有乘法还有加法,且可与4放在一起,先约分,可用分配律

师:你的表达能力真强!

(2)生独立计算

师:请同学们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

生独立做

‚请生板演

ƒ生汇报想法、思路,订正

师: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我们的计算更加地简便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板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生齐读课题

三、巩固拓展

1、基础练

师:请大家将课本打开,到第14页的“做一做”

ppt出示其中两题,另选一题(共三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定律?

  ××3=     ‚ (  + )×27 =        ƒ ×+×=

先请生读题,抓住关键词、简便方法,确定方法,生再独立完成,请3生板演,师巡视。

2、提高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  ― ×=              ‚ 87×=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附:板书

整数乘法分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交换律 a×b=b×a

整数乘法的 结合律 a×b×c=a×(b×c)    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分配律 (a+b)×c=a×c+b×c

5              (  +   )× 4

=(  × 5 )×         =(  × 4 )+ (  × 4 )

=  3 ×                 =  +  1

=                      =

四、磨课过程:

成功之处

1、课堂中能够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

2、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不足之处

邹老师:

1、一堂课下来,要达到每个人都会“算”,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交流,不要怕学生会出错。

2、教学环节安排要紧凑,首先复习旧知―出示三道习题―出示课题―新授―练习―扩展练习。板书一定要清晰,课题要明确出示。

张老师:

3、课堂容量太少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扩大课堂容量。

4、在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有事做。

改进设想

5、教学设计中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6、在呈现新课时不要急着为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点,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最后再找到解题的关键。

7、注意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简洁而精炼,留足空白给学生。

8、老师还应深钻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成功之处

1、 导入精炼,习题数量适当。

2、旧知与新知的过渡自然,放手让学生动手探究、交流。

不足之处

邹老师:

1、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够明确,教师在引导时要提出明确的问题;

2、练习可以稍做调整,在做一做中的三道题中选择其中的两道,同时出示练习三第一大题中的第一小题,使学生明确分配律的用法。

3、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高效地提炼。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发展。在核对题目时注意心中有学生,练习时对学生的评价少。

张老师

4、语速时有过快,在讲到“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时,注意放慢语速,突出重点。

5、出示练习时,没引导学生先看题,然后请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辨能否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改进设想

1、在小组合作中明确学生的任务,如:请1、3、5、7小组的同学计算左边的算式,请2、4、6、8小组的同学计算右边的算式;

2、下次上课时注意语言的精炼,评价的多元化及关注全体学生。

3、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资源要冷静艺术地处理。

4、语速放慢,在讲解到重点的地方要加重语气,缓缓陈述。

5、在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在先看题,在观察的基础上先明确能否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成功之处

1、课堂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合理有效地把握了课堂生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精彩的发言。

3、教师的语言精练,评价语言多样。

不足之处

1、杨校长:在新授环节中,教师讲解过多导致给学生探究的时间稍短。

2、何主任:“yes or no?”这课堂上出现,类似于“是不是”“能不能”。

3、曾老师:“做一做”中的第三个习题没有重点讲解,没突破这个难点。

改进设想

1、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测验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

2、多让学生讲,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3、可以请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同学的发言以及学习作相关的评价。

4、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使用封闭式问题。

5、对于经典习题进行系统梳理。

五、磨课反思:

磨课------不断前行

从进到实验小学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这是我的一个新起点。当杨校长告诉我执教六年级时,我更是惶恐不已,说实话,因为我没有执教过六年级,心里真的是没底!

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来到了六年级办公室。老师们都很热情,时时事事都帮助着我,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中,我感觉很温暖。数学组的元老邹老师更是倾囊相授,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要请教邹老师、张老师,他们都会很热心地为我提供帮助。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我一天天进行着我的六年级数学教学。

得知开学后要进行新进教师的展示课,我便马上选定内容,教案写好请师傅邹老师批改,然后试教;试教之后又向师傅进行请教,修改教案后再试教。一遍遍地把自己的课磨了出来。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在这过程中,我被邹老师和张老师深深地感动了,只要我向他们请教,他们都能耐心地给我提出改进意见。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六年级的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选定这个课题时,我就在思考怎样将这堂课上得精彩和有创意,师傅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自于学生,老师的课件准备地再漂亮,没有学生精彩的学习过程,便是徒劳无功的。因此要注意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说多想。”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便在引导学生的方向上多下功夫。

第一次上课,我先从三个有代表性的基本练习导入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些运算定律能否运用到分数乘法中”,进而进入新授环节。由于对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准,致使整堂课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教学环节不完整。第二次上课,张老师提出来了我的语速稍快,所以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适时调整语速,在讲解语言要做到抑扬顿挫,加重语气讲解重点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次上课,何主任给我提出改进意见:在课堂中尽量少使用封闭式问题,“yes or no?”这样的问题不要出现在课堂上。杨校长针对我在这堂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进行探究,然后与学生进行汇报总结。

经过这样的一个磨课的过程,我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的敏感度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发展。在实验小学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我有不懂不会的,就及时请教师傅及同事,最终使我受益匪浅。

学生在学习,我也在学习!在这个征程中,我要不断向师傅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同行学习!

则运算 篇三

【命题趋向】

1.高考试题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大题的解集,全面考查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题型新,分值稳定。一般占5---10分。

2.简易逻辑一部分的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所出现,应引起注意。

【考点透视】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5.注意空集 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

理解集合的概念,正确应用集合的性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已知集合m={y|y=x2 1,x∈r},n={y|y=x 1,x∈r},则m∩n=( )

a.(0,1),(1,2) b.{(0,1),(1,2)}c.{y|y=1,或y=2} d.{y|y≥1}

思路启迪:集合m、n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n分别表示函数y=x2 1(x∈r),y=x 1(x∈r)的值域,求m∩n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m={y|y=x2 1,x∈r}={y|y≥1}, n={y|y=x 1,x∈r}={y|y∈r}.

∴m∩n={y|y≥1}∩{y|y∈r}={y|y≥1},∴应选d.

点评:①本题求m∩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

从而选b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n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n是数集而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 1}、{y|y=x2 1,x∈r}、{(x,y)|y=x2 1,x∈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例2.若p={y|y=x2,x∈r},q={y|y=x2 1,x∈r},则p∩q等于( )

a.p b.q c. d.不知道

思路启迪:类似上题知p集合是y=x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集合是y= x2 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意义就明确了。

解:事实上,p、q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2,y= x2 1的值域,由p={y|y≥0},q={y|y≥1},知q p,即p∩q=q.∴应选b.

例3. 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 )

a.p∩q= b.p q c.p=q d.p q

思路启迪: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集合是y=x2,x∈r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解:正确解法应为: p表示函数y=x2的值域,q表示抛物线y=x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q= .∴应选a.

例4(XX年安徽卷文)若 ,则 = ( )

a.{3} b.{1} c. d.{-1}

思路启迪:

解:应选d.

点评:解此类题应先确定已知集合。

题型2.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带两个班数学,一班28人,二班28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其中一班在上学期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质量监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二班的成绩较低一些,但也居全市前列。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基础较差!学习散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也不好。像宁浩、王鹏、马平等。其中张家旺、马鑫、马凯玉、罗依杰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思维灵活,对待问题常常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如:一班的王潇、王苗、宗文丽等这几个同学,其理解能力稍差,做题的速度也慢,加之在家里娇生惯养,稍对他们严厉些,就找借口不到学校。学习成绩只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两部分的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式与方程。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倍数和因数;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中用了四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升与毫升;第二部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三部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方块图形到条形图、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逐步安排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分别是“美妙的杯琴”、“我们去春游”、“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使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5、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8、使学生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9、使学生经历探索数(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10、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只管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12、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13、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简化形如“ax±bx”的式子。

四、教学措施

1 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2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3 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重视过程,激励参与

数学教学要反对“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特别是看学生有无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也不该经常以优秀学生的理解来代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

5 承认差异,注意教法,面向全体。

教学不能无视差异,搞一刀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能逐步缩小。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不同层次,并针对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照顾中差生,使中差生能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课堂练习时,要注意对中差生辅导。对优秀生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才能设计一些“聪明题”、“多练题”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的方法,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6 善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以热切的激励,发挥学生的激励功能,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优秀反馈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以明确的导向,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巧用、善用主人语言,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奋斗目标

力争让现有成绩稳定下来,争取在市级和中心小学级质量监测中进入奖励名次。

则运算 篇五

[教学目标 ]

1.根据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地列竖式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

1.复习。

(1)用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7+4 12-3 18-9 30+15 44+6 35-10

10-5 9+6 7+7 47-20 58-18 4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8+25+18 76-29-35

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订正如下:

教师提问:连加、连减的题目按什么顺序计算?

学生回答:连加、连减的题目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新授。

(1)教学例3: 68-29+51=

①读题,说说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复习题是连加、连减,这道题是加减混合式题。

教师可向学生进一步说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②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试做,并请一名同学板演。

教师订正答案如下:68-29+51=90

教师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加减混合式题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像连加、连减一样,可以用简便写法列竖式计算。

③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56+24-30 67-34+39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如下:

(2)教学例4: 72-(47+16)=

①读题,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例3是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而例4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

教师提问:算式中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师进一步提问:小括号怎样改变题目的运算顺序?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做括号里面的计算,再做括号外面的计算。

②说说例4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先做括号里面的47+16,然后用72减去47+16的和。

③按照刚才所说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例4,要求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想一想:有没有简便写法?

教师订正答案如下:

72-(47+16)=9

教师说明:由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种式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只能写两个竖式。

④完成下面两题:33+(55-46) 76-(13+42)

教师订正答案:

说明,在加减混合的运算中,能口算的不用写竖式。

教学意图:这两个例题的教学,全是采用学生试做的方法。学生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解答这两道题。教师要对学生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课堂练习。

(1)计算。

(教师订正答案 72 21 98 47 72

31 97 79 82 65)

(2) 把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改正过来,想一想错在哪里?

①64-(17 + 28) =19 ②26 + (86 -59 ) =5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第②小题是对的,26+27得53,用27+26也得53,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而第①题把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变换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被减数是整体,减数是部分。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不是任何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都能用简便写法来计算。如果括号前面是加法,可以用简便写法;如果括号前面是减法,就不能用简便写法。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组的学习,使学生巩固的方法及竖式的正确写法,加深学生对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竖式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给学生提供总结和质疑的条件与机会,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则运算 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则运算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 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

②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 ②

3.思考题:

已知 你能很快算出 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则运算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练习九第2-4题

(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求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

(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 × ;b、可以先求装完的 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 。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9题。

则运算 篇九

一、细心填一填(每空2分,共26分)

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 )的顺序计算。

2. 在计算83+36×22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3. 在计算48÷3-13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4.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9-19+( )=66 ( )×9÷4=18

( )+21-5=71 96÷( )×11=88

5. 下面的图形各代表什么?

(1)☆+☆+☆=18 ☆+◎+◎=22

☆=( ) ◎=( )

(2)□-○=4 ○+○+□+□=20

□=( ) ○=( )

二、慧眼辨一辨(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每题2分,共6分)

三、耐心算一算(每题3分,共18分)

162+34-157 81-35+15

48÷2×16 46×5-21

200-6×14-35 48+92÷2

四、我来做一做(1~4题,每题8分,第5题10分,共42分)

1. 光明小学有女生412人,比男生少30人,光明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2. 3路公共汽车上原有乘客38人,到东门车站后下车12人,又上来6人。汽车上现在有乘客多少人?

3. 每个计算器88元。

4. 红旗小学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四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48人,需要这样的面包车多少辆?

5. 李大爷去世后留下了一处房产,由他的三个儿子共同继承。三个儿子商量后约定:房产留给老三,由老三付给老大和老二共68000元。这处房产价值多少元?

五、把“+”“-”“×”“÷”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中,使等式成立(每题4分,共8分)

答案

一、细心填一填

1. 从左到右

2. 乘 加

3. 除 减

4. 26 8 55 12

5. (1)☆=6 ◎=8  (2)□=7 ○=3

二、慧眼辨一辨

1. √ 2. × 3. ×

三、耐心算一算

39 61 384

209 81 94

四、我来做一做

1. 854人

2. 32人

3. 440元

4. 6辆

5. 102000元

五、1. 7×2-4=10÷2+5

2. 12÷6+2=4×2-4。

则运算 篇十

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能力、情感)

1、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特点及相应对策)

1、教学内容: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学生自然形成,无需专门指导)

3、教学难点:脱式计算、列梯等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要求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特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及相应对策,学法研究)

学生已在无形中掌握了这种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计算的知识,因此没有必要深究,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书写格式不规范,以及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解决书写格式,计算方法,特别是学会利用草稿本的方法,及及形成习惯。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什么策略或方法,如何运用,达到什么目的)

五、教学用具(课件):设计或实验材料设计:(什么教具或课件,如何作用)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具体内容由作者本人设计)

(一)引入新课:主题图的教学

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交流。(不论是几步计算的,都给予肯定,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例1。

(二)新授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列式。(可能是分步列式,也可能是综合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及理由)

重点讲评综合列式的。

2、练习:教学书第5页的“做一做”

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分步列式。最后再试着列综合算式。

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强调综合算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回忆解题过程,发现)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2

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6/3*987)

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例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那刚才我们都是怎么算的?(在前一种引导策略的影响下,学生应能正确回答)

7、小结:要求学生对照前面小结的内容陈述。

三、总结:

1、在例1、例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2、完成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四、布置作业:

选用练习设计

七、版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 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72-44=28(人) 28+85=133(人)

72-44+85

=28+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2)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乘法和除法,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八、练习设计:

1、计算

192+8-157    45*30/54   980-436+75   72/8*95

2、打字员8分钟能打960个字,照这样计算,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3、在甲站上车的有24人,当到达乙站时,有4人下车,1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2 9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