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稿(最新8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教师说课稿》,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教师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建设的现状,知道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它让中国逐步步入全球化的发展道路;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其中的第一课,他从“经济”的视角来让学生感受“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整一课中融入了大量的商品、贸易、企业以及经济开发区的知识,并且散点式地简介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曲折历史。通过展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揭示了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历史上自我封闭导致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训和现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双赢”,则有力证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经济、商品、贸易”这样的话题似乎有些遥远,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各种外国商品,学生从衣、食、住、行中都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当然,历史、经济,还有文化,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讲还是有些距离,所以如何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学生学过的英文,以及喜欢的动画都引入到了课堂中,通过学生既了解又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他们就容易感受到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从而更加全面地领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现象,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三、课时安排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和文化,以及中国走向开放的曲折历史等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各国的支柱产业、货币、外资企业、以及经济开发区等内容,让我们明白了各国是如何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通过二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意义,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我今天讲的是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进入我国的其他国家的产品以及各种文化,和中国远销国外的产品以及“走出去”的文化,感受全球一体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以及美好前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六、说教法

我认为,教学应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影像资料,快速地建立起学生的情感主线,从而构建“地球村”的概念。而且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调查收集相关食物、图片资料把较为复杂的知识概念——“全球化”具体化,形象化。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联系时代背景,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融会贯通,突破难点。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课前听《我和你》师生交流,引出课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交流身边的外国产品和文化,感受“我中有你”

3、交流中国产品和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感受“你中有我”

4、回眸历史,了解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曲折历程,进而认识走全球化道路的光明前景。

八、教学设计说明:

在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商品、贸易、外资、经济开发区等等,而更头痛的是其中还夹杂了一段时间跨度非常长的曲折历史,这该如何整合进第一课时?是把这段历史放在“我中有你”之后学习,还是放在“你有中我,我中有你”之后?在考虑揭示“全球化”这一个关键词时,我决定把有关“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曲折历史的学习放在“你有中我,我中有你”交流的'后面。因为交流的影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只有让学生在感受体会“你中有我,我中有我”相互渗透交融现象之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全球化”。再过渡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才更符合学生的思路,更为自然地明白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好处。

2、注重品德的生活化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经济有关,涉及的是学生都不太熟悉的“全球一体化”问题。于是,我尽量把内容“学生化”、“生活化”。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一群五年级的孩子,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才是硬道理。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第一环节的设计,我让学生以“小小调查员”的身份来调查身边的外国产品,深入超市、家庭、商场等,也就是在我们身边去寻找外国产品,这样让学生把品德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经济全球化是现在这个时代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他的基础,而文化却是他的灵魂。教材的编写只停留在经济上,在教学设计上我适当增加了“文化交流”这一块内容,这也正好符合“全球一体化”。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每天都在学习的英语,同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知识的联系化

本课第三部分的内容是一段时间跨度特别长的曲折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丝绸之路、旧中国的闭关自守、改革开放、世贸组织我们以前都学过,设计时让学生联系相关资料来理解,这样学生对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曲折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很多。拓展美好前景

不仅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现在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理解“双赢”作了铺垫。

教师说课稿 篇二

1、教材简析:

本文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自读文本。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课文是一篇评述乔治桑高尚的品格、奋斗的精神的散文。学习它对于了解乔治桑的精神,感受“跨越时空的美丽”有重要意义。本文是自读文本,注重锻炼学生自学鉴赏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乔治·桑,掌握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

体会雨果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文章气势

情感目标:学习乔治·桑高尚的品格、奋斗的精神

3、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4、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抓住关键的词句,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诵读法,问题引领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合作探究法,学生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位作家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古今中外有许多死去的人,至今仍在许多人心目中活着,在一篇篇为后人铭记的悼词中活着,乔治·桑就是其中的一位。

2、处理基础知识

用多媒体完成乔治·桑介绍,作者介绍,检查字词

3、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齐读课文,然后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小组为单位互听互读,选出读得最好的一位同学起来个人朗读。

4、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本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组织的?请结合悼词的特点谈一谈。(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点拨。)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心情沉重、感情悲痛地表达了自己对死者的怀念、爱慕、与敬佩之情。

然后文笔一转,用一句反问句“难道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引出对死者一生的价值的评判,进入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高度赞扬了乔治·桑作为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地位;第二层评价她作为作家的伟大人格;第三层说明她作为思想家给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尾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与敬意。

5、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⑴文章一开始就悲痛而又虔诚地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结合乔治·桑作为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地位加以分析。(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教师归纳。

乔治·桑在那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伟大女性;有男子的才华,强韧的力量,有温柔的天使般的禀性;他给法国带来了荣誉,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女性。

⑵乔治·桑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为什么雨果在悼文中却说“列举她的作品显然是毫无必要”,只字不提她的作品?

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①作品众所周知②品格比成就更重要

⑶文章的气势得益于哪些手法的运用?试举例。

短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式的运用),对比、排比(修辞手法),类比(表达手法)。

6、拓展提高,感情升华

用优美的语言歌颂作为思想家的乔治·桑,100字左右

学生准备,学生展示,教师展示

7、推荐作业

阅读乔治桑的作品,感受她的精神。乔治桑是怎样一位女性?写一写你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悼念乔治桑

1、怀念、爱慕、敬佩

2、女性、作家、思想家

3、哀思与敬意。

教师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义务教育美术第15册第二课《老师,你好》是一节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亲手设计一张以教师节为主题的各种各样的贺卡,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

贺卡,作为一种在喜庆节日传递信息,联络感情,表达祝贺的一种信物,具趣味怪、人情味、艺术性、工艺性为一体,结构有平面的,立体的,造型简洁、新颖、主题明确,艺术形象优美。因此,通过贺卡的制作,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完善人格。并且通过几句温馨的问候语,美好的贺词,体现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性、整合性、综合性的教学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本课将要达到的三个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学习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2、加深理解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便是本课的重点,介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山区信息落后,知识面偏窄,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课前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很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作了相应的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

学生准备:(1)分小组进行:4人/组

(2)每个学生根据小组的需要选带材料(每个学生不同):如红豆、绿豆、黄豆、米粒、玉米、树枝、叶子、小木头、干花(课前自制)、棉线、麻绳、碎布头、硬纸板、卡纸、刀片等。

三、教学流程:

粮草已经准备妥当,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战斗,下面我就讲讲本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中的设计意图。遵循美术课程中“以人为本”、整合性、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了创设情境、表达感受——自主学习、感知思考——开拓思路、激发创意——设计制作,表现感受——学习评价,深入体会的教学步骤。

现将各环节实施过程,方法及涉及到的理论依据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以多媒体课件出现泰顺县先进教师的图片,以及将要庆祝二十一教师节等文字内容,师提问:明天就是教师节,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庆祝美好的节日呢?

生回答:打电话、写信、寄贺卡、发电子邮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悬念,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学习奠定基础。)

(2)师小结: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很多同学会采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问候,既经济实惠又方便直接,这是一种不错的提议。但假如你如果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老师,肯定会给老师带来意外的惊喜。老师还会为你的聪明才艺所折服哦!你瞧,我们班上的几位同学就这么做了!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评,把学生广泛、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并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帮助学生明确贺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这几位同学制作的精美贺卡(包括电子贺卡),以及一些对教师诗朗诵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声音让学生让耳、眼等全方位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说是同龄人的作品,拉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水到渠成,进入浓浓的人文环境。)

(二)、自主学习、感知、思考

(1)师:你认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这几位同学的作品中你最喜欢的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生自由讨论加深对贺卡的感知认识。

(2)那么,大家想不想为自己的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并深深的祝福:老师,您好!(引出课题)接着出示一段录像,出现同学采访贺卡精品店的画面,主要介绍贺卡的种类,结构形式。

(3)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的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由兴趣转化为自主的讨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贺卡,并且由点到面,由易到难,但又觉得兴趣盎然,始终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而不是枯燥的讲解,并且及时的提出目标,激发学生的创作念头,从而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准备。)

(三)、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像征特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认为贺卡的版面应该怎样编排?

⑤你喜欢怎样的文字?如果你去设计,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字体?什么样的贺词?

⑥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⑦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现自我?

⑧启发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材料(有红豆、绿豆、黄豆、米粒、玉米、树枝、叶子、小木头、干花(课前自制)、棉线、麻绳、碎布头、硬纸板、卡纸等,我们怎么运用这些材料,做一张别致的贺卡呢?

学生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踊跃发言,思维敏捷,气氛活跃,学生充分感受来自生活的美、带着愉悦、惊奇的心情,以自主思索、探究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创作思路,以后面的个人练习拓宽思路,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感受,思考、研究、检验,充分活跃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而不是去灌输,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真正做到能力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

教学说课稿 篇四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课。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三部分内容。需要1课时。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本节选择“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这两个激素调节的实例,立足于阐述反馈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拮抗作用。其中在“血糖平衡的调节”实例中安排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建构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高二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兴奋的产生、传递、传导认识之后,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以及反馈调节的原理;阐述激素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说出激素调节的特点;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不囿于成见的创新精神,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价值观;认同动物激素对生产所起的促进作用,关注应用激素类药物的负面影响

3)能力目标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难点:血糖调节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

1、个案研究: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2、模拟:通过构建血糖调节的模型,认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归纳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激素,直观展示血糖平衡的调节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如果仅靠血糖供能,运动员只能跑24~36s,事实上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跑完全程,血糖如何补充?血糖浓度怎样维持?

本节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通过创设问题,能使学生更易进入学习角色。

2、引入新课

(1)激素调节的发现的引入

学生在初中生物接触过激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对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最熟悉,离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入手,用学生熟知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激素调节,这样新中有旧,学生容易接受,加深了对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认识,理解了激素调节的含义。

(2)血糖调节的引入

书本图2-9清晰易懂,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接着,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设计意图: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3)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引入

当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那么,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受到哪些器官的调节?这种调节有什么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简图,归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识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5)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引入

多媒体上出示医院化验报告单,提出问题: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为什么可从血液中化验出激素水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有关的数据,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3、小结:

本节小结与开题呼应,开题提及糖尿病,但并未多提 ,只提到胰岛素,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糖尿病,并提出防治的方法。

四、说课后反思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大量封闭型问题的重复出现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反而会抑制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中的问题讨论,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可能是个别问题设计的难度略偏大,课堂讨论的时间偏短,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设计更为合理的、更具开放性的问题,逐步培养更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说课稿 篇五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美术一年级第二册第十四课。

2、教材分析:现代化的建筑日新月异地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富有民族和传统特色的本土建筑感染着他们,而神奇、梦幻的童话以超现实的形式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敞开了自由遐想的空间,所以本课要求他们在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建筑物感知、回忆的基础上,神奇化、艺术化地创造出新建筑群,从生活中来发现而又超越生活的表现。

3、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各种基本型,会用大小不同的这些形状概括、组织成建筑。

(2)、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感受他们的美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3)、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创造空间的能力。

4、重难点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感受城堡的外型美感,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作。

(2)、贴近生活对城堡进行创新。

5、教具:

作品 、各式各样的卡纸图形 、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上,学生的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而且欢迎更新颖,更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好奇心强,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认识规律,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情境创设法:利用直观形象的录像画面,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提问法:在本课教学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因为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就得不到思维的发展,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3)、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4)、启发式谈话法:分析城堡的组成形状,以及生活中任何东西都能变成城堡。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放手制作,解放他们的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说学法:

“学”是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

(1)、交流合作讨论法:教师提示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合作,然后随意交流、发言,这样的学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在民主、自由、开放的气氛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2)、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的制作与绘画练习中,我运用了课件中的学生作品及范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合作比赛、展示互评;

课后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观察、自然的引入教学内容。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自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城堡的美,诱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城堡的美感。

(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了解。

①、播放课件:一些漂亮的城堡图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真正的城堡,通过观看欣赏动画片中的城堡,对城堡的形状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鲜明的表象,让学生对城堡的形状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观察阿拉丁住的城堡:

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发现城堡是由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圆形、拱形、长方形等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直观对照、比较。掌握城堡是由各种基本形组成的这一概念。此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2)引导学生了解城堡的组成方法。

①、由几何形体组成的拼图游戏:

教师出示一些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大同的几何形体。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摆出一座城堡,师指导,解决城堡的前后、大小、色彩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学生摆城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解决,为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做好准备。

③、出示课件:由生活中的物品联想出的城堡,如:圣诞树城堡、蜗牛城堡、铅笔城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物品通过联想变成城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体会到美术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生活中美术与生活紧密的联系。

②用课件出示作品,开阔学生的创作新城堡的思路。

由线条画出的城堡:直线、曲线、折线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城堡的绘画方法。让学生了解表现城堡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欣赏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了解城堡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进行想象创造设计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4)、各小组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城堡。(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动手制作,加强他们的表现力以及小组的合作能力,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三)、交流、展示互评

1、展示、观赏作品

2、自述(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想法)

3、互评(彼此交流学习,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

设计意图:此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向他人展示并描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通过这样的交谈方式,学生便学会了如何欣赏作品、如何发现作品的问题及如何评价作品。

(四)、课后拓展。

让生回去找一些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城堡,让生再一次体验美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巩固新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

教师说课稿 篇六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下面我分六个部分来论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新授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它是建立在正面推铅球的基础上的,为今后侧向滑步推铅球打好基础。

2、本课复习内容是30—50米快速跑,它是属于本学期的考核项目。

3、教学重点是: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和快速跑的蹬伸。

4、教学难点是:推铅球的蹬地送髋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和快速跑的蹬地技术。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青春发育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突增期,处于波浪式生长发育速度的峰期。生理上各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心理上不够稳定。这个 m.baihuawen.cn 年龄阶段的学生喜动、好胜、好表现自己,但易疲劳且自控能力差,难以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和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喜欢铅球这个项目,再加上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铅球项目技能基础不够好,所以在教铅球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今天上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知目标:了解原地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的技术原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二)、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快速跑的技术,发展协调、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水平。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作风,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我将分四个部分来完成:

(一)、开始部分(2—3分钟):

除了常规部分以外,我在开始部分主要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如口令相反的转动、叫号练习等)为主。

(二)、准备活动(4—6分):

我将指导学生做充分的热身和有针对性的关节活动以及向侧向推铅球过渡的入门辅助练习,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基本部分(31—35分):

1、侧向推铅球的教法与学法:

我准备以讲解、示范并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主要是由听、看、思维、体会、练习几个步骤组成,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回纠正指导。

要求是:学生练习时必须听哨声推铅球、捡铅球。

2、快速跑的教法与学法:

由于是复习教材,我准备以学生练习、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

(四)、结束部分(4—5分):

1、放松(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肌肉放松练习):

2、小结(主要是表扬本课中学生普遍做的较好的地方和较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同时一般不点名的指出不足之处)。

3、收器材。

总之,整堂课教学中必须始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及时纠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以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

五、预计教学效果: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和我今天的组织、教法以及要求学生的学法,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预计本课的心率最高可达到18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可达130次/分左右。

六、课前准备:

为了确保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预计效果的达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课前准备:

1、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并备好课。

2、始终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充分考虑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4、周密安排场地和器材。

所需场地是:略

所需器材是:略

教学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和神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他们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认识了这几种物体,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精品教师说课稿 篇八

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因为是同课异构,所以内容已经规定好了,但是教案怎么写?故事情节怎么处理?怎样进行取舍教材?怎样进行挖掘教材进行小练笔?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徘徊。幸好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和领导全程地参与我的磨课过程,一起帮我出谋划策,给我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从教案的设计,文本的解读以及细节的处理等方面真可谓是手把手地指导。最后,感谢在座的各位,前来聆听我这堂不成熟的课,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下面我来说说今天我执教的这堂课。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体会水罐的变化过程,并从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展开想象的翅膀写话,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并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设计理念、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文本的整体性。

1、复习导入,体现整体性。上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接导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旱灾的严重性。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然后,让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2、教学设计,把握整体性。本文情感性特别丰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爱的主题,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淡化情感教学,结合"关注言语表达、追求本色回归"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找准一个点,理出一条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描写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抓住相关词语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后让学生从整体上提炼出水罐之所以发生这么神奇变化的原因是爱心的力量。

3、写话练习,关注整体性。在了解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同时,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为爱,才创造了奇迹,从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滋润着大地,有了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那次大旱灾让学生想象水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的情景,然后动笔写一写,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联系,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词语的理解,绝不能只记定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意思,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去理解内涵。比如:对"竟"字的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对于得到这一罐水的意外来理解。教学时第一次变化时,揪准了"喜出望外"一词,通过想象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的那份辛苦与伟大,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会喜出望外,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比如对"一瞬间"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换一换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一个点。总之,让学生抓住相关词语,在品读、发现、感悟,走入词的意境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时,也结合我所做的课题《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艰辛时,让学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历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爱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关词语,以及体会文本的内涵。针对本文人文性强的特点,在设计小练笔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重温旱灾的严重之后,想象这一灌水给人、动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达到语言文字的的训练点,体现语文的本色和学生生活的实质。总之,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四)、为了体现本学年语文教学的"有效作业设计"这一主题,我们分别从"前置性作业设计,随堂性作业设计以及后置性作业设计"这三个层面上来进行有效作业设计。前置性作业主要是在预习方面,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随堂性作业,主要是将课堂作业本上的相关内容穿插到了教学环节中,并设计了小练笔的作业设计:后置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在感悟爱心神奇的基础上,找找身边的爱心故事。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在某些环节的处理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还考虑得不够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诚地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教师说课稿》,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7 121897